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前小学阅读教学的开展过程中,部分教师尚未完全意识到互联网+技术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其在应用互联网+技术过程中的误区,使得小学语文教学开展的效果较为有限。因此本文在明确互联网+与语文阅读教学融合必要性的基础上,归纳当前互联网+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误区同时,探究高效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措施,以期为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8-014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8.070
在互联网+技术与教育行业的融合背景下,其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既可以改善语文教学的课堂开展方式,也可以有效地满足新课改背景下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需求。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开展而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主要依赖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展。
在实际的互联网+技术应用过程中,由于多方条件的限制,部分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用该项技术存在一定的误区,因此,为了有效地促进小学语文阅读质量的提升,要通过对于现存问题的归纳来明确其教学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针对性措施的提出来有效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用互联网+技术的质量。
一、阅读教学中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必要性
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其有效的沟通、便捷的方式、多样化的内容等都可以为教育行业的发展提供基础,在改变当前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促进教育行业的变革与发展。互联网+交互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地满足新课改背景下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要求,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主动开展日常语文学习,而其呈现形式的多样性也可以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多种学习方法。通过视觉、听觉的全面刺激,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进行知识的获取,提高其课堂信息获取量的同时,促进其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阅读知识。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一种,阅读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教学需求,面对不同内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也应主动探究多样化教学的形式。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有效应用实现不同的教学要求与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高质量获取,提升整体阅读教学的开展质量与教学效率。
二、阅读教学中应用互联网+技术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技术由于其应用的优势,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被广泛地应用,但在实际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应用互联网+技术成为普遍的教学方式,但其日常应用的开展仍存在一定的方向偏差,其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向。
(一)互联网+技术过度使用
部分教师由于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存在应用观念上的误区,在其日常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大量地使用了互联网+技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基层教学的开展既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同时也应进行现代教育方法的应用,而过度使用互联网+技术就使得部分教师教学时单方面地重视技术的应用,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实践。
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摒弃了传统板书的形式,单纯以多媒体技术的方式进行课堂知识的简单播放,使得其课堂教学的开展并未充分突出教学目的与教学重难点。无针对性的教学形式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难以准确地获取关键性的语文知识。同时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录音的形式进行范文的朗读。虽然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美的感受,但是由于录音的形式缺乏肢体、表情等外在动作,音频播放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无法引导学生的阅读思维。
(二)课件制作过于华丽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用互联网+技术更多的是进行课件的展示,而互联网+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一种,部分教师由于对于课件展示效果过分看重,在备课与课件制作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进行动画的制作与展示。整体的课件展示存在诸多的图片、文字,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接受到来自听觉、视觉的感官刺激导致学生无法对于课堂内容进行主动的思考,影响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效果。同时,部分教师在应用互联网+技术的过程中,为了充分展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越,其课堂教学的开展尚未对课时进行有效的安排与设计。课堂开展与课堂设计的不完整,使得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循序渐进地接纳知识,该种违背学生学习规律与学习习惯的做法影响了互联网+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开展效果,同时也无法有效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势。
(三)忽略交流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通過语言表达以及规范板书的形式,逐步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同时吸纳学生的主动反馈,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过程中,部分教师将课堂的精力更多地放在计算机的操作上,其知识的直接展示与学生的被动接纳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逐渐减少,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于图片视频的简单理解,使得其对文本缺乏深层次的感知,无法有效发挥互联网+技术辅助教学的作用,影响了实际教学的开展。
三、阅读教学中应用互联网+技术的措施
对于当前形势多样的互联网+技术而言,其与阅读教学的融合有着多样性的展示方案与展示手段。面对不同的阅读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选用不同的互联网+技术应用方向,有效提升阅读教学的开展效果。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教育领域逐渐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了深度的融合。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一种,互联网+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可以有效地改进现代教育的教学效果,而在其与语文学科的融合下可以有效活跃整体的课堂教学氛围,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背景下,互联网+便捷的互动功能使得教师可以实时掌握到学生的预习情况,因此教师在课堂的任务布置阶段,可以提前要求学生进行阅读文本的预习。通过学生对于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来指导其课堂教学的开展。课前学习任务的布置可以使学生在不受限制的时间、空间下,运用多样性的方式进行文本内容的自主学习。在开放性、自主性的学习环境下,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也可以锻炼其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了使学生在课前的预习背景下高质量地开展课前的预习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向学生进行课堂内容的初步展示,使其在趣味动画的微课背景下,形成对于阅读文本的阅读兴趣,提高其对课堂文本理解的同时,促进课堂阅读教学开展的有效性。最后利用互联网+平台高效的互动交流模式,教师可以在学生课前预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群体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其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积极地学习不同学生的优势,在学生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的启发。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开展的针对性。 以《赵州桥》为例,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收集赵州桥的资料,通过对于课文的朗读以及微课的学习进行阅读文本的初步分析,并在互联网+的平台上进行学习疑问的交流,促使其开展课前预习的同时明确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营造阅读情感氛围
互联网+技术与小学阅读教学的融合可以使得教师在探究高效教学方案的过程中,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通过全新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为学生提供更加高效的学习体验,同时促进其在语文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进行知识的学习与知识的积累。通过良好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养成,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互联网+技术除了拥有直观性的特点之外,其与日常教学的融合也有着趣味性、知识性的特点。因此,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过程中,阅读教学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进行阅读内容的感知。在课前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以及视频的导入方法,提升学生对于阅读文本的阅读兴趣,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师可以运用图片导入的方法,通过向学生展示圆明园的辉煌,使学生在图片与文本的搭配下进行文本情感的深入理解。而面对文中圆明园景观的概括性表达,教师可以通过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多样化的建筑风格,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知识的同时,拓宽学生语文阅读的视野,使学生主动探究课外知识。视频导入的方法则可以在毁灭片段的学习过程中,以电影片段的引入激发学生的痛恨及惋惜之情,利用视频的形式提升学生对于阅读文本的理解,通过直观再现当时的情景来升华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调动其感情的同时,以文本的再研读使学生阅读共鸣得以产生,深化学生的阅读情感。
(三)拓宽课文读写空间
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融合的同时,教育信息化的出现也为教育行业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互联网时代下教育行业在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寻求高效课堂构建的模式,在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学体验的同时,不断提升教育实践的教学质量。在閱读教学的开展过程中,读写结合作为重要的教学趋势,日常的教学活动要与写作进行融合,从而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也锻炼其写作的水平。由于课堂的阅读教学是以阅读文本为基础,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结束时,要主动进行文本的回顾,通过对文本细节的挖掘,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文本再呈现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读后感的写作与交流。
在互联网+加平台的利用下,教师可以主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感想的抒发。在开放互动的平台交流下,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也启迪学生主动的进行写作能力的锻炼。通过阅读教学与写作练习的融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周红丽.互联网下小学语文阅读互动模式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9(16).
[2]张国祥.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版),2017(5).
[3]杨福泉.互联网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教育信息技术,2019 (3).
关键词:互联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8-014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8.070
在互联网+技术与教育行业的融合背景下,其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既可以改善语文教学的课堂开展方式,也可以有效地满足新课改背景下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需求。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开展而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主要依赖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展。
在实际的互联网+技术应用过程中,由于多方条件的限制,部分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用该项技术存在一定的误区,因此,为了有效地促进小学语文阅读质量的提升,要通过对于现存问题的归纳来明确其教学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针对性措施的提出来有效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用互联网+技术的质量。
一、阅读教学中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必要性
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其有效的沟通、便捷的方式、多样化的内容等都可以为教育行业的发展提供基础,在改变当前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促进教育行业的变革与发展。互联网+交互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地满足新课改背景下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要求,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主动开展日常语文学习,而其呈现形式的多样性也可以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多种学习方法。通过视觉、听觉的全面刺激,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进行知识的获取,提高其课堂信息获取量的同时,促进其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阅读知识。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一种,阅读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教学需求,面对不同内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也应主动探究多样化教学的形式。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有效应用实现不同的教学要求与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高质量获取,提升整体阅读教学的开展质量与教学效率。
二、阅读教学中应用互联网+技术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技术由于其应用的优势,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被广泛地应用,但在实际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应用互联网+技术成为普遍的教学方式,但其日常应用的开展仍存在一定的方向偏差,其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向。
(一)互联网+技术过度使用
部分教师由于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存在应用观念上的误区,在其日常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大量地使用了互联网+技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基层教学的开展既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同时也应进行现代教育方法的应用,而过度使用互联网+技术就使得部分教师教学时单方面地重视技术的应用,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实践。
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摒弃了传统板书的形式,单纯以多媒体技术的方式进行课堂知识的简单播放,使得其课堂教学的开展并未充分突出教学目的与教学重难点。无针对性的教学形式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难以准确地获取关键性的语文知识。同时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录音的形式进行范文的朗读。虽然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美的感受,但是由于录音的形式缺乏肢体、表情等外在动作,音频播放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无法引导学生的阅读思维。
(二)课件制作过于华丽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用互联网+技术更多的是进行课件的展示,而互联网+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一种,部分教师由于对于课件展示效果过分看重,在备课与课件制作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进行动画的制作与展示。整体的课件展示存在诸多的图片、文字,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接受到来自听觉、视觉的感官刺激导致学生无法对于课堂内容进行主动的思考,影响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效果。同时,部分教师在应用互联网+技术的过程中,为了充分展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越,其课堂教学的开展尚未对课时进行有效的安排与设计。课堂开展与课堂设计的不完整,使得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循序渐进地接纳知识,该种违背学生学习规律与学习习惯的做法影响了互联网+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开展效果,同时也无法有效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势。
(三)忽略交流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通過语言表达以及规范板书的形式,逐步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同时吸纳学生的主动反馈,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过程中,部分教师将课堂的精力更多地放在计算机的操作上,其知识的直接展示与学生的被动接纳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逐渐减少,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于图片视频的简单理解,使得其对文本缺乏深层次的感知,无法有效发挥互联网+技术辅助教学的作用,影响了实际教学的开展。
三、阅读教学中应用互联网+技术的措施
对于当前形势多样的互联网+技术而言,其与阅读教学的融合有着多样性的展示方案与展示手段。面对不同的阅读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选用不同的互联网+技术应用方向,有效提升阅读教学的开展效果。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教育领域逐渐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了深度的融合。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一种,互联网+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可以有效地改进现代教育的教学效果,而在其与语文学科的融合下可以有效活跃整体的课堂教学氛围,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背景下,互联网+便捷的互动功能使得教师可以实时掌握到学生的预习情况,因此教师在课堂的任务布置阶段,可以提前要求学生进行阅读文本的预习。通过学生对于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来指导其课堂教学的开展。课前学习任务的布置可以使学生在不受限制的时间、空间下,运用多样性的方式进行文本内容的自主学习。在开放性、自主性的学习环境下,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也可以锻炼其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了使学生在课前的预习背景下高质量地开展课前的预习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向学生进行课堂内容的初步展示,使其在趣味动画的微课背景下,形成对于阅读文本的阅读兴趣,提高其对课堂文本理解的同时,促进课堂阅读教学开展的有效性。最后利用互联网+平台高效的互动交流模式,教师可以在学生课前预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群体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其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积极地学习不同学生的优势,在学生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的启发。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开展的针对性。 以《赵州桥》为例,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收集赵州桥的资料,通过对于课文的朗读以及微课的学习进行阅读文本的初步分析,并在互联网+的平台上进行学习疑问的交流,促使其开展课前预习的同时明确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营造阅读情感氛围
互联网+技术与小学阅读教学的融合可以使得教师在探究高效教学方案的过程中,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通过全新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为学生提供更加高效的学习体验,同时促进其在语文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进行知识的学习与知识的积累。通过良好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养成,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互联网+技术除了拥有直观性的特点之外,其与日常教学的融合也有着趣味性、知识性的特点。因此,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过程中,阅读教学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进行阅读内容的感知。在课前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以及视频的导入方法,提升学生对于阅读文本的阅读兴趣,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师可以运用图片导入的方法,通过向学生展示圆明园的辉煌,使学生在图片与文本的搭配下进行文本情感的深入理解。而面对文中圆明园景观的概括性表达,教师可以通过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多样化的建筑风格,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知识的同时,拓宽学生语文阅读的视野,使学生主动探究课外知识。视频导入的方法则可以在毁灭片段的学习过程中,以电影片段的引入激发学生的痛恨及惋惜之情,利用视频的形式提升学生对于阅读文本的理解,通过直观再现当时的情景来升华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调动其感情的同时,以文本的再研读使学生阅读共鸣得以产生,深化学生的阅读情感。
(三)拓宽课文读写空间
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融合的同时,教育信息化的出现也为教育行业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互联网时代下教育行业在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寻求高效课堂构建的模式,在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学体验的同时,不断提升教育实践的教学质量。在閱读教学的开展过程中,读写结合作为重要的教学趋势,日常的教学活动要与写作进行融合,从而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也锻炼其写作的水平。由于课堂的阅读教学是以阅读文本为基础,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结束时,要主动进行文本的回顾,通过对文本细节的挖掘,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文本再呈现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读后感的写作与交流。
在互联网+加平台的利用下,教师可以主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感想的抒发。在开放互动的平台交流下,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也启迪学生主动的进行写作能力的锻炼。通过阅读教学与写作练习的融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周红丽.互联网下小学语文阅读互动模式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9(16).
[2]张国祥.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版),2017(5).
[3]杨福泉.互联网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教育信息技术,201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