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氮调控对旱作春小麦土壤、叶片养分含量的影响

来源 :干旱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o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水分和养分是影响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合理的水肥搭配不仅能够改善土壤养分供给状况,还能使作物高产稳产.为进一步研究水氮调控对春小麦土壤、叶片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和产量的影响,以陇中黄土高原旱地春小麦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不同灌水量(W1:50 mm、W2:100 mm、W3:150 mm、W4:200 mm)和不同施氮量(N1:62.5 kg·hm-2、N2:102.5 kg·hm-2、N3:152.5 kg·hm-2)下土壤、叶片有机碳(OC)、全氮(TN)、全磷(TP)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土壤、叶片养分含量和产量间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OC、TN、TP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逐层降低.土壤OC、TN含量均随灌水量和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W3N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而土壤TP含量变化不大.C:N、C:P、N:P变化范围分别为5.81~8.24、8.35~13.75、1.23~1.95,均小于全国平均值.(2)春小麦成熟期叶片TN含量随灌水量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随施氮量增加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W3N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而OC、TP含量变化不大.(3)春小麦穗数、穗粒数均随灌水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随施氮量增加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千粒重、产量均随灌水量和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且在W3N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说明W3N2是最优于春小麦生长发育的水氮耦合模式.(4)相关性分析表明,春小麦产量与土壤、叶片养分含量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可通过改变水肥供应状况进而提升产量.综上所述,灌水量和施氮量控制在W3(150 mm)、N2(102.5 kg·hm-2)水平下可满足春小麦生长过程中对养分含量的需求,进而提高产量,是符合当地生产条件的较优水氮组合.
其他文献
降水与气温间关系变化对水资源、植被、农业生产等方面影响较大,但大范围、多种气候类型区的二者关系及其时空变异性的成果仍较缺乏。利用中国北方及其周边357个气象站点1951—2018年降水量、气温月数据,定性、定量揭示了中国北方地区季节降水与气温间的关系及其时空变异性。结果表明:夏季降水与气温的相关性最强,秋季、冬季次之,春季最弱;各季节降水与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均以负相关为主,而与平均最低气温则以
外生菌根可以有效促进林木水分吸收,提高林木抗旱能力,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沙地樟子松是一种典型的外生菌根依赖型树种,为比较分析沙地樟子松菌根化幼苗抗旱能力,以点柄乳牛肝菌(Suillus granulatus)(Sg)、口蘑属真菌(Tricholoma sp.)(Ts)和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Sl)3种重要外生菌根真菌侵染后的菌根化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控制试验设置土壤饱和含水率80%(水分充足)、40%(湿润)、20%(水分适宜)、10%(轻度干旱)和5%(重度干旱)5个水分
利用逐时地面气象数据、探空秒级数据及风廓线雷达数据分析了2013—2017年乌鲁木齐低空焚风演变时边界层和近地层气象扩散条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大气扩散条件总体呈现夏季最有利,冬季最差(最大混合层厚度0.44×10~3m、通风系数1.52×10~3m~2·s~(-1)、逆温层厚度768 m、逆温层温差4.82℃、静稳指数6.36),且冬季12月与1月极不利于污染物扩散。(2)冬季低
全球变暖引发的极端气候事件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一直备受瞩目。以纬向地带性较明显的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利用水文、气象、人口(POP)、国民生产总值(GDP)空间分布数据以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法、三参数幂函数法、K-S检验及空间分析等方法,结合《陕西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分析系统》探究了该地区五级流域的降水致洪的空间分异及承载体暴露特征,并研究分析不同降水情景下各五级流域致洪重现期分布情况。结果
研究拉萨河谷典型杨树人工林枯落物蓄积及其持水性能对深入探究青藏高原人工林水源涵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拉萨河谷区5种不同林龄(12 a、15 a、19 a、27 a和32 a)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测、室内浸水法对不同林龄枯落物蓄积量以及最大持水量(率)、有效拦蓄量(率)等持水性能指标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枯落物蓄积量、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均呈27 a>15 a>32 a>19 a>12 a,分别介于8.32~26.12 t·hm-2、24.03~60.89 t·hm-2和
以黄土高原中部的泾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采用结合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模型生境质量与植被覆盖度的综合方法,分析植物多样性在栅格尺度上的时空变化,并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植物多样性与土地利用强度、人口密度等因子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1)泾河流域植物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BS>0.53),空间格局变化明显.2000—2015年,流域内植物多样性平均值从0.5382增加到0.5951,其中,植物多样性高值
为探讨尉犁县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利用1993、2001、2009、2017年4期TM影像数据解译获取土地利用变化数据,按照“三生”功能分类,通过面积加权法、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方法,定量分析尉犁县土地利用功能数量变化、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及其引致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1993—2017年,生产用地和生活用地持续增加,生态用地总体减少;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中转入转出面积最大的是牧草生态用地,其次为其他生态用地,城镇生活用地转入转出面积最小.(2)尉犁县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由19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自动气象站、NCAR/NCEP FNL 0.5°×0.5°再分析资料和FY-4A卫星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AGRI)载荷L2级定量产品资料对2019年6月16日发生于天山北坡的石河子垦区短时暴雨天气过程的云参数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短时暴雨过程发生在巴尔喀什湖附近的高空槽分裂的短波槽配合中低层700 hPa切变线和850 hPa辐合线共同影响的环流背景下。
探讨蒸散(ET)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区域水资源有效利用至关重要.本文基于BEPS(Boreal Ecosys?tem Productivity Simulator)模型,结合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模拟了内蒙古半干旱区1981—2018年ET变化特征并量化了其影响因子的贡献.研究发现,1981—2018年内蒙古半干旱地区ET以1.75 mm·a-1的速度呈波动上升趋势(P<0.05);同时,ET变化存在年代际差异,在1997年发生明显突变,1998—2018年ET以1.70 mm·a-1的速度增加(P<0.0
选取青海省东部550 km南北样线上农、林、草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通过测定不同深度(0~10 cm,10~20cm,20~30 cm)土壤最大持水量(MC)、毛管持水量(CC)、田间持水量(FC)及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持水能力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林地和草地0~30 cm土壤MC、CC、FC均值分别为526.83 g·kg~(-1)、469.75 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