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常见文言虚词辨析及演练

来源 :考试·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sh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中的虚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需要注意的是,代词在现代汉语中,属于实词,在文言中则属于虚词,且用法灵活多样,使用频率高。掌握好文言虚词,对学好文言文,进而对中考文言题的正确解答大有裨益。掌握文言虚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辩明词性
  如果词性不明,便難以理解它的意义和作用。如“其”,通常情况下作代词,代替上文中已经出现的人、物或事。如:见其发矢十中八九(欧阳修《卖油翁》),是人称代词,代“卖油翁”;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是指示代词,意思是“其中的”;其真无马邪(韩愈《马说》),则是助词,意思是“大概”,表示推测语气;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也是助词,表示期望,用来加强语气。
  
  二、确定成分
  即掌握每个虚词在句中所起的语法作用,看它在句子中做什么成分,以便确定如何翻译。如“之”作助词时,处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周敦颐《爱莲说》)中的“之”就是这种用法;而在“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中,则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
  
  三、掌握规律
  如“也”表示语气,主要用在句末,也用于句中。用在句末多表示判断、解释和说明,用在句中则一般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又如“以”,什么时候作连词,什么时候作介词,也是有规律的:以+动词,“以”是连词,在“以光先帝遗德”(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以”就是连词;以+名词/代词,“以”是介词,在“策之不以其道”(韩愈《马说》)中,就是介词,意思是“按照”。
  
  四、语境推断
  结合上下文语境,判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的意义与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结合运用文义理解和句法分析两种方法。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则”是连词还是副词?从分析语法入手,可知后文“国恒亡”是假设的结果,那么“则”就是一个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相当于“如果”。
  
  五、熟悉典型实例
  把典型实例,作为对照比较的参照物,推论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如:已知“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中,“以”处在后一分句句首,是表目的的连词,意思是“用来”,可推知“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处同上)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这些句中的“以”也是表目的的连词。
  
  六、注意特殊现象
  文言文中虚词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这里略讲两种:
  1.兼词。兼词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不同的词类。这类词要掌握两个:一是“诸”,二是“焉”。
  先介绍“诸”。它是代词“之”和介词的“于”的兼词,兼有“之于”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之”可代人、事、物和处所,“于”介绍出与动词有关的对象、处所等。如“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诸”相当于“之于”,“之”是代词,代“土石”,“于”是介词,介出处所“渤海之尾”。这句话意思是: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和隐土的北面。
  再说一下“焉”。它是介词“于”和代词“之”或“此”的兼词。如“复到舅家问焉”(王安石《伤仲永》),“焉”相当于“于之”,“于”表示问的对象,“之”代“仲永的情况”。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又到了舅舅家,问到仲永的情况。
  2.虚词连用。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有时两个虚词连用,有时是三个虚词连用。如“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司马迁《陈涉世家》),“籍”、“第”、“令”是三个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连用,都是“即使”的意思。
  
  七、关注古今变化
  大致有四种情况:①少数沿用下来。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中的“然后”,今仍作“然后”,意思没有变化。②古义完全消失。如作发语词的“夫”、“盖”,起停顿作用的“者”,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的“之”,等等。③用法发生了变化。如“所以”,在古文里表示原因或凭借,现在则表示结果。又如“也”,在古文里作助词用,表示陈述、判断、停顿等语气,在白话文里则作副词用,表示同样、并行等意义。④改用别的词。如“于”字,在古文里能起多种介绍作用,现在则分别用“在”、“向”、“到”、“对”、“从”、“同”、“给”、“比”、“被”等介词代替;语气助词“矣”字,现在一般改用“了”,“乎”一般改用“吗”、“呢”;结构助词“之”,现在一般改用“的”,等等。
  
  考场演练
  一、语气助词“也”,常用在句末表示:A.判断;B.陈述;C.疑问;D.感叹。指出下列句末的“也”各属于什么语气。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②其真不知马也( )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④忠之属也( )
  ⑤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二、选择“以”字的正确义项,填入下列句后的括号。
  A.以为,认为B.把、拿C.因为D.凭借E.来F.以至G.同“已”H.用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④固以怪之矣
  ⑤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⑥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⑦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⑧以刀劈狼首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语气词可用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词来替代,并说明它们所表达的语气。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
  ②苛政猛于虎。()()
  ③甚,汝之不惠。()()
  ④使人索扁鹊,已逃秦。()()
  ⑤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
  ⑥然足下卜之乎!()()
  ⑦嘻,技亦灵怪矣!()()
  ⑧虽我之死,有子存!()()
  ⑨此教我先威众。()()
  
  参考答案
  一、①B,②D,③C,④A,⑤B。
  二、①E,②C,③D,④G,⑤A,⑥E,⑦B,⑧H。
  三、①呢,反问语气 ②啊,感叹语气 ③啊,感叹语气 ④了,陈述语气 ⑤啊,反问语气 ⑥吧,祈使语气⑦啊,感叹语气 ⑧啊,陈述语气 ⑨罢了,陈述语气。
  (责任编辑 潘阳凤)
其他文献
一天,苏格拉底像平常一样,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对不起!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向您请教。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苏格拉底装作不懂的样子又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
最恶劣的环境往往淬炼着出人意料的造化。Jaeger-LeCoultre积家坐落于偏远而宁静的瑞士汝山谷(Vallee de Joux)中,他们的工匠、设计师和钟表大师,不断延续着这个品牌骄人的传
过年前,姑姑给我买了一盆漂亮的水仙花!虽然水仙还没有开花,但是她的长相让我惊讶极了!大大白白的茎jīnɡ),短短小小的根,那不长不短的叶子像小草。 New Year’s Eve, my a
说到北宋词,柳永是当之无愧的大家。可这个“大家”那时候大家都不大喜欢他。首先是最最“大家”——皇帝老儿就不喜欢他,然后是晏殊、欧阳修、苏轼等“大家”也不喜欢他。宋
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语言表达能力,它包括口语表达能力和
铁锁严关紫气开,堪矜国力上阶台。西天霪雾凭空去,东海春潮动地来。风正旗张腾越策,成城众志栋梁才。届期十五昭感急,提挈醒龙头不回。 Iron lock strictly purple open, s
表展,即钟表的展览会。在瑞士,表展是一个非常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展览门类,小小腕表办起展会来,也能使用到与大型车展相仿的展出面积。而中国表迷爱表也绝不含糊,买表更要知道
四、注重培养开放性思维,考查自主计算能力    例7(2007年山东省威海市考题)实验室要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现有25g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硝酸钾溶液、2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硝酸钾溶液及足够多的硝酸钾晶体和蒸馏水,请选用上述的药品,设计3种配制方案填入下表。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验室配制溶液的方案,要求我们根据题目中提供的25g40%的硝酸钾溶液、20g15%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如果没有数据,创新将无从谈起。 “马钢(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数据中心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程度,与马钢自身业务的发展以及马钢信息化的发展密不可
1.创设适应幼儿交往的机会。交往过程中的愉悦程度直接影响着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而最重要的是给予幼儿良好的情感体验,消除孩子对交往的紧张和畏惧感。在课间游戏或午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