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性观看三大心理治疗流派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apple13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发展历程,各种治疗方法层出不穷,有人粗略统计,当今存在的心理疗法总共达250多种[1],但咨询者所遵循的理论模式却相对集中;其中,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和以人为中心疗法在这些理论模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三大咨询流派作一个清晰透彻的了解对于指导我们的心理咨询实践是必不可少的。而三大咨询流派各自的特点又可归结为其人性观的不同;人性观在心理咨询流派的形成中具有核心意义,它影响着一个治疗流派的理论构建,对异常心理成因的探求,咨询目标的确立,咨询技术的应用等等许多方面。因此,从人性观角度出发来了解三大治疗流派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三大咨询治疗流派的人性观
  
  人性观就是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和观点,即人的先天之性。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以其对人性的独特看法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建立了各自的治疗理念和体系;精神分析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都承认人有先天之性,但却走向两个极端,而行为主义学派不承认人的先天之性的存在,持中立态度。
  精神分析学派是现代心理治疗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它形成了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第一个正式的治疗流派——精神分析疗法。它的创始人西格孟德·弗洛伊德(Sigmind Freud)认为,人生具有两大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人的行为是受本能驱动的,是非理性的,由无意识决定;所以,社会必须对人的那些不受约束的本能冲动进行控制与压抑;人生的目标就是死亡,而生活只不过是人朝向死亡过程中迂回曲折的道路而已[2]。由此看来,精神分析疗法不信任人性,认为人性的个人性和社会性是独立的,相冲突的;其人性观带有明显的“性恶论”的色彩。
  与其相对立的另一个极端是以人为中心疗法,该疗法的创始人是卡尔·罗杰斯(Carl R·Rogers)。罗杰斯对人性持积极的观点,他认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趋向,“实现趋向”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它是人身上最基本的、统御人的生命活动的驱动力量,个体对待生活中的事件是根据这些事件是否符合“实现趋向”来决定它们对个体是否有意义的,且有机体自身有能力作这种判断。另外,罗杰斯提出:“人性基本可以信赖”,人性是积极的、前进的、有建设性的,人性的个人性和社会性是统一的、一致的,应该信任人性。当个体的本性得到充分体现的时候,他将成为一个“充分发挥机能的人”。由此可见,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人性观是相信人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实现需要的性善论。
  和前两种疗法的观点不同,行为主义疗法不承认人有先天之性。该疗法认为人出生时心神一片空白,可描述为“空白心板”,具有同等向善向恶的潜能;个体的行为经验完全是由后天的环境塑造的;人从一出生开始就倾向于成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产物,环境对我们的行为施加强烈的影响。所以人的善恶并非先天的,而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我们可以说行为主义疗法的人性观是典型的中性主义。
  
  三大流派的理论构建及对治疗关系的强调
  
  1.理论建构
  (1)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建构
  精神分析学派从其人性观出发来构建其理论框架,主要的理论包括:意识——无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和人格发展理论,这些理论成为精神分析疗法的理论基础。在意识——无意识理论中,弗洛伊德指出,人的大部分心理活动都是无意识的,而无意识的内容往往包含着大量与人的本能欲望、非道德的冲动相联系的观念和经验,因而受到压抑,不被允许自由进入意识,神经症症状行为的原因,大都要追究到无意识精神活动之中;在人格理论中,弗洛伊德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总是处于不断的矛盾冲突之中,本我按照“快乐的原则”行事,它包含个体的一切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自我所做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使本我的愿望以更合理的形式得到满足;当自我失去对本我和超我的控制时,人就会产生各种焦虑,如果焦虑不能适时消除,就会产生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病;而在人格发展理论中,弗洛伊德重视早期经验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因而以后的人格问题均根源于幼年时期受到压抑的心理冲突。
  由此,精神分析理论把无意识的心理冲突看作是神经症(心理异常)的根本原因,神经症病人只知道自己疾病的症状,而对症状背后的意义或症状的起因一无所知,当把症状的起因从无意识的层面提到意识的层面上来,病人了解了疾病的缘由,症状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所以自然就会消失;因此,精神分析疗法的焦点不在消除外显的症状上,而把“将无意识的东西转成意识的东西”确立为其治疗目标,包括重建人格,协助当事人记取早年时期的经验,认清内心有哪些心理冲突受到压抑,能睿智地觉察内心世界等等。
  (2)人本主义的理论建构
  人本主义则从其“人性基本可以信赖”,“人具有自我实现趋向”的性善观出发,提出现象场和自我理论,构成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理论基础。罗杰斯认为,个体的主观经验世界就是现象场,每个人的现象场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个人自己才能真正地、完善地了解自己的经验世界,旁人(包括咨询师)永远不可能像当事人自己那样好地了解当事人,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推崇当事人的主导作用。而自我理论指出,当个体在自我实现基本动力的驱动之下,通过“机体估价过程”的自动作用,可以达到理想的发展,但在自我形成过程中,由于个体处在要求感到自己有价值,值得关爱的自我关注动机的支配下,价值条件提供了判断经验的准绳[3],而不再是单纯地处于机体评估过程的指导之下;这时,儿童的自我与经验发生了异化。那么当经验与自我之间出现了不一致和冲突,且个体的防御手段无效,即不能成功地歪曲或否认经验和体验时,个体就会出现“神经症”的适应问题,所以心理适应问题的根就在于个体自我中那些无效的、与其本性相异化的自我概念;由此,心理治疗的目标就在于提供一种充满安全感气氛的环境,以引导当事人自我探索,使其认清阻碍成长的因素,并能经验到过去遭自己否认和扭曲的自我,使当事人更趋于开放,更信任自己[4]。简单来说,就是恢复人的本性,帮助人按其本性的要求去生活,使其更丰富,帮助人更好地实现自我。罗杰斯曾提出两条衡量心理治疗之建设性变化的标准,一是自我中的“价值条件”减少,二是无条件的自我关注增加[5]。这些都体现了其对于人性的积极看法。
  (3)行为主义的理论建构
  行为主义从其“行为是由后天环境塑造的结果”出发,以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了行为疗法。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个体通过S-R形式学习到了一组刺激事件相关或相随的关系,操作行为主义强调行为是环境结果的函数,个体通过操作掌握了区别学习,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学习的自觉性和个人对环境事件的评估[6]。这三种理论的共同点就是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不过是各说明一种学习形式而已;所以行为疗法的核心就是学习。行为疗法认为,不管是功能性的还是非功能性的,正常的或是变态的行为,都是由学习获得的,而且也能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增加或消除。异常心理就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不适应行为,既然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消除,并可习得新的适应行为。所以行为疗法的治疗目标是:创造新的条件供来访者重新学习,消除适应不良的行为并学到更多有用的行为,确认影响行为的因素,并找出克服问题行为的方法。
  2.对治疗关系的强调
  在精神分析疗法中,治疗关系主要是指移情性的治疗关系。弗洛伊德认为移情实际上是病人过去(多为幼年期)对父母或他人的情感经历的重演,只不过是用分析者替代了儿时的情感对象,移情神经症是原来神经症的翻版,治好了移情神经症就等于治好了原来的神经症;从而强调了咨询者作为当事人的一个投射的靶子或某个虚拟客体的作用。然而精神分析疗法只是把治疗关系看作是治疗过程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认为它只是为分析治疗提供依据并指示了方向。该疗法更注重治疗者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强调治疗者对患者心理基本原因的探讨,是治疗者对疾病原因的解释而不是患者的自悟;与此同时,该流派也发展起相应的治疗技术,如释梦、自由联想、抗拒的分析以及移情分析等,所有技术的设计都是为了使治疗者通过长时间的分析,协助当事人了解存在于无意识里的冲突。所以我们说,精神分析疗法注重治疗关系,但并不把它摆在首要的位置。
  而在以人为中心疗法中,治疗关系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该流派十分看重治疗关系的作用,认为它是治疗取得效果的充分必要条件。心理治疗的重点就在于营造一种良好的关系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当事人会降低自己对威胁性经验的防卫,使之可以在意识中符号化,从而能够自由地探索内在的感受。由于以人为中心疗法相信人性本善,当事人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所以在治疗中,治疗者主要是通过同感、真诚、积极关注等手段来创造安全、温暖的氛围,而很少采用类似于精神分析疗法的专门技术,所以该疗法十分看重良好治疗关系的建立而忽视具体治疗技术的应用。
  相对而言,行为疗法并不把治疗关系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虽然共感、理解、宽容及接纳等要素是必须的,但不是产生行为改变的充分条件,治疗关系虽然重要但不是重点,它只扮演基础的角色;行为疗法更看重治疗者的作用,认为治疗者有如教师或训练者,可以协助当事人学习更多有效的行为,起着积极指导的作用,但同时也认为,治疗者和当事人维持一种良好的工作关系,是引导行为改变的基石。相应地,行为疗法发展起来具体的、可操作的技术,如系统脱敏疗法、放松训练法、示范法、代币管制法、自我管理法等等。
  由此看来,治疗关系在以人为中心疗法中居于首要位置,是治疗取得效果的充分必要条件;精神分析疗法把治疗关系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认为它是治疗取得效果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了;在行为疗法中,治疗关系处于基础的地位。
  3.受到的责难
  (1)精神分析法受到的责难
  精神分析疗法在其人性观的基础上,重视潜意识、本能对行为的决定作用,并建立相应的治疗技术,为心理治疗的发展作很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受到许多批评:
  一是该疗法具有过强的生物决定论色彩;单纯强调人的生物本性的作用,人成了他的生物欲求的奴隶,从而忽略了环境、社会力量的作用。
  二是并不是所有的病因都需要从潜意识中去找,都要和早年经历联系起来。
  三是通过自由联想,移情分析,梦的解析等技术来探索潜意识的内容,常令人感到无从把握。
  四是该疗法的疗程太长,花费太大,且疗效并不十分肯定。
  (2)以人为中心疗法受到的责难
  以人为中心疗法推崇当事人本身的能力,重视治疗关系的作用,在心理治疗中有相当积极的意义,但其本身不可避免也存在明显的局限。
  一是该疗法把人的情绪感受摆在第一位,而理性的力量却退居次要地位,有重情轻理之嫌。
  二是个人主义的取向,过于看重个体本身机能的完全发挥,而缺乏对他人的责任和清楚明确的目标和目的。
  三是咨询者显得过于消极被动,易陷入受来访者操纵的困境。
  四是忽视具体策略和技术的应用,排斥任何诊断和评估。
  (3)行为主义疗法受到的责难
  行为主义疗法的人性观坚持人的行为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不适应的行为是后天学习得到的。治疗的着眼点在于外在的行为,所以行为疗法以明快简洁的风格著称,但也正是基于此,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
  一是该疗法涉及到治疗者对人的操纵和控制,这损害了人的基本权利。
  二是行为疗法忽视对目前行为历史原因的探讨,只关注外在的症状的消除,会发生“症状替代”的现象。
  三是行为疗法过于强调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夸大了采用外在行为控制的效果。
  四是行为疗法只关注表面的行为,而不注意处理来访者的感受。
  
  结论
  
  通过以上从人性观角度对三大心理治疗流派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人性观的不同造成了咨询的理论基础,治疗的目标,治疗关系的强调等方面的差异,但每一种人性观都是不完整的,都有其本身的缺陷,因此也就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了解到这些,在以后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中就不能单纯地坚持一种疗法,而反对其他疗法,恰当的做法应该是综合使用,有意识地发挥其长处,避免其短处。
  当前,在心理治疗和咨询中存在一种发展趋势,就是折中取向的心理疗法,它兼采各家理论和方法体系中的某些成分,集合成一个综合性的体系,如拉扎勒斯的功能治疗;有人预测在今后一段时期,折中的、整合的理论取向将成为咨询和治疗理论的主导方向。
  
  参考文献:
  [1]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2] 刘鲁蓉.人性观与心理治疗[J].成都: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5).
  [3] 江光荣.人性的迷失与复归[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4] Gerald Corey著,李茂兴译.咨商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M].杨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5] 江光荣.心理咨询中的价值干预[J].心理学动态,2001(3).
  [6] Raymond J.Corsini & Danny Wedding著,朱玲億,林美薰,李立维等译.当代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M].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0.
其他文献
当代大学生所面对的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信息时代,其心理健康对其能否适应社会需要、完善自己、进而实现自我价值关系重大。资料表明:1989年,参加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为20.23%;1992年参加抽样调查的4万名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为31.13%;1995年北京各高校的调查结果高达33.47%,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长期以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集中于对大学生进行咨
期刊
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大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从数字上看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据中国新闻网2007年10月15日的报道,1999年中国决定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2006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540万人,是1998年108万的5倍;高等学校在学人数2500万人,毛入学率为22%。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然而,伴随着这些数据成绩的是人们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指责与批评
期刊
我国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标。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实际上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奥苏伯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学习,我国目前正在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等等。这些关于学习方式的提法与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本质上基本是相同的。但是这些提法,本质上不尽相同,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拥有不同认知结构的学生,他们对知识的领悟理解和掌握程度都各不相同。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在从大多数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学的同时,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分层教学就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分层教学的演化    分层教学起源于对学习困难生的研究,为了不让学习困难生掉队,教师
期刊
学校课程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既受到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又反作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并发挥其社会功能作用。无论是从微观层面还是从宏观层面,社会因素在教育决策中和教育研究中的参与性与渗透力是人们有目共睹的。社会学成为课程研究的基础学科已在所有课程研究者中达成共识。正如布鲁纳所说:不顾教育过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来论述教育理论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是自甘浅薄,势必在社会上和教室里
期刊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的生命线。看似平常却并不平常的课堂教学,蕴含着众多的教学规律。教与学、讲与练、主导与主体、学知识与学做人、学知识与提高能力、全面要求与因材施教等,都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出,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在课堂教学中运行。它以何种形式组合,以何种形式优化,将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何认识课堂教学规律和抓好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个事关学校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期刊
教师素质是影响教育学教学效果的关键    作为最能体现教师教育特色的教育学,是教师职前培养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但是多年来,教育学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学质量不高,未能发挥在教师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学教师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研究,认为造成这种状况既有学生对教育学的学科态度不正确、教材体系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也有教师素质不理想的因素。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观摩教学,反复比
期刊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因此,辅导员要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发展、适应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适应大学生群体出现的新情况,肩负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重要职责:  1.建设民主法治的校园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一项基本方略,既具有价值观意义,又具有方法论意义。对于高校和辅导
期刊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步入大众化阶段。我们发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日显突出。学生不得不把学习的主要目标定位于努力学好专业技能和实用技能上;学校面对毕业生就业等急迫重大的现实问题,在具体的教育过程及环节中也更多地考虑市场因素。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变得越来越突出,教育的整体功能被严重割裂,各种为经济功能服务的实用技能教育占
期刊
终身教职制度在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发展    大学教师聘任制最早源于中世纪大学作为特权形式的教师任用制度,有三个发展阶段:学者行会主义时期、雇员时期和职业化时期。终身教职制度在三个阶段的形式分别是:特权形式的终身聘任制、任期制形式的终身聘任制和法律形式的终身聘任制。第一个阶段的发展主要是在欧洲,暂且不论。  美国最早对终身教职的尝试始于哈佛学院,目的是调整学院与教师的权利义务关系。1716年其董事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