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的移民史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wei78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西部,南依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北靠合黎山、龙首山、马鬃山脉。绵延一千多公里的狭长地带,片片绿洲人烟稀少,水丰地广,宜农宜牧,历来是中国移民活动最频繁的地区。河西,是移民的走廊,一部河西走廊开发史,也是一部移民活动史。
  
  风沙湮灭的军屯图景
  
  河西走廊历史上一直是民族迁徙、征战、交流和融合的大舞台。先后在这个舞台担纲主演的有鬼方、猃狨、羌、月氏、乌孙、匈奴、吐蕃、党项、蒙古等。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后,突厥、回纥、波斯、鲜卑、吐谷浑等,曾于走廊或战或守,或进或出,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不同文明的深深印记。
  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后,为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加强经营西域的战略格局“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官田,斥塞六十万戌田之”。据记载,这段时期,到河西走廊军屯的官兵有18万人。至此,中国开始了历史上第一次从内地向河西大规模移民。唐代,政府规定“凡均州边防镇守,传输不给,则设屯田,以益军储”。军屯、民屯的分工与合作根据军事形势需求而定,居则为民,出则为兵,亦兵亦农,兼而得之。
  今天河西农村仍有许多村庄多以营、墩命名。比如,山丹、酒泉都有叫马营的地方,指明河西走廊曾是国家主要的军马繁育基地。“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南山北总是烽”。古长城沿线、烽燧附近,叫墩的村庄就更多了。这类地名的历史依据正是军屯活动。如今,烽烟不再剑戟沉沙,城堡、燧墩、屯庄已颓败如残丘,唯有古老地名和那些神奇的传说,穿越茫茫风沙,遥指沧桑往事,使人联想古代的军屯图景。
  
  “日暮乡关何处是”
  
  强势王朝开疆辟土,紧随征战的是移民实边。汉代最早的移民多来自关东各郡县,“关东下贫”占多数。所谓“关东下贫”是指潼关以东的陕西东部,河南、山东、河北一带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募徙贫民,县次给食。到徙所,赐田宅什器,假于犁、牛、种、食”,减免租赋,并“予冬夏衣……能自给为止”。
  汉代以来的移民开发,成就了河西走廊“宴然富殖”、“仓库有蓄,民庶殷实”。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频频,大批内地士族纷纷迁居河西逃避战乱,以致“中州避难者,日月相继”。河西走廊不仅吸引着平民百姓,一些宗室皇亲也把这里当成安身立命之地。唐代诗人刘驾这样写移民:“在乡身亦劳,在边腹亦饱,父兄若一处,任向边头老。”对大多数贫苦移民来说,能和亲人同行迁徙自然会多一份暖意。河西走廊进入民屯蓬勃发展时期。
  河西屯田开发的成效,取决于人口的数量。河西每一次衰落都致使人口剧减,而每一次振兴的启动,首先是从内地大量组织移民。政府组织民屯,是招募和强制并举。强制措施最极端者莫如西夏政权,他们专门组建了以抢掠人口为职责的特种部队,把抢掠来的许多人安置在河西民屯营田。 持续两千多年的民屯,是河西移民屯田开发活动最具生命力的类型,对河西走廊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也说“英雄不问出处”
  
  往河西流放内地刑徒戍边屯田谓之犯屯,是历代王朝的国策。霍去病横扫河西的大军里,号称集结了上万名长安恶少年,其中不少是罪犯或准罪犯。以戴罪之身当兵吃粮,不但是古人走出困境的生路,也是从低谷崛起的别径。隋炀帝时“谪天下罪人配为戍卒,打开屯田,发四方诸郡运粮以后之”。将罪犯编进戍边军队参加军屯,既补充了兵员,又能解决开发的劳动力,还可以解除内地的安全隐患,可谓一石三鸟。
  河西的“发放亭”“安置亭”等古老地名,正是犯屯历史的产物,说明这里曾是发放、安置犯人周转地或落脚点。明永帝九年,朝廷下令赦免死囚的刑罚,命令他们代罪徙边屯田。前一年,朝廷已赦免全国罪犯囚徒,使其携家人迁徙到包括河西在内的边地参加屯田开发。服刑犯人能“父兄若一处,任向边头老”,用现在的话说,这些政策不但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也体现了人文关怀。
  
  “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民众大流动的时期。来自中原的移民,推动了河西文化科技进步,使河西“富庶甲于内郡”。他们和当地原住民一道,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保存、继承和发展了两汉以来先进的中原文化,并且对隋唐的学术文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出现了郭荷、张穆、阚駰、宋繇等大学者和教育家。凉州、敦煌、酒泉,相继办起了座座规模宏大的书院,衰落于战乱的中原文化,在河西发扬光大。直到今天,武威方言里还保留着许多别处已鲜见的中原古“雅言”,足见这个演变过程在当地的影响之深远。
  西域异质文化的东渐,中原传统文化的西进,丝绸之路是往来通衢,河西走廊是进出咽喉。无论汉人的胡化,还是胡人的汉化,河西总能得风气之先。所以,在河西“胡人有妇能汉音,汉语亦能解胡琴”;所以,“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扮靓了河西;所以,“胡腾身是凉州儿”舞动着长安。河西能成为时尚流行之地,艺术热点所在,可谓得天时尽地利占人和。特殊的人文环境,频繁的文艺交流,提升了河西的文明水平,也丰富着中华民族文化。
  
  “太守来了山泉出”与“但愿生入玉门关”
  
  古代许多文人志士不甘于“久事笔砚”,期望像班超、傅介子那样建功异域。金戈铁马是途径,屯田开发也是“疆场”。主政一方的地方官员,屯田开发自然是主要政务活动。从那些专设机构和官职,可看出朝廷对屯田的重视。汉代,在每个屯田区设专门从事屯田开发的各级官员,还设了水利官员“渠井侯长”,专司水利、执掌水规。隋唐时期“州设渠泊使,县设平水,乡有渠头”,可见水利管理组织机构之严密。官员们组织军民兴修水利,推广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及生产工具,把耕牛、种子、农具贷给移民,相应地减、免、缓税赋,以优惠政策吸引自发性移民,稳定强制性移民,促进移民实边,推动河西的开放和开发。
  唐开元年间,全国屯田992屯,有98屯分布在河西地区。天宝八年,唐王朝从河西收籴粮食371750石,居全国各道之首。而唐代河西走廊仅17万多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0.3%,却提供了占全国屯收总数的13. 6%的粮食。“西有甘、凉六府之饶,东有两河之赋”。河西经济当时能在全国占如此比重,当地有抱负、有作为的官员功不可没。
  百姓的口碑是对官员的最高奖赏。唐代诗人岑参在他的《敦煌太守后庭歌》中写到,“太守来了山泉出,黄沙磧里能种田,敦煌耆旧鬓浩然,愿留太守更五年。”清雍正年代的肃州知事童华,招募民工凿山开洞从祁连山引来雪水,整理复垦了九家窑地方的万亩废弃耕地,使当地百姓安居乐业,本人因此升官高就。为纪念童华的功德,九家窑从此更名屯升,一直沿用至今。
  
  二十年代的不速之客
  
  河西走廊自古是冒险家出入之地。远的不说,上个世纪,一些“不速之客”的闯入,就使河西多次经历悲剧。1929年初,19岁的“尕司令”马仲英,屠青海湟源城后,率他的“西北联防盟军”万余人马,翻越祁连山从扁都口杀进河西走廊。短短的一月之内,连屠永昌、民勤两城,杀了6800余人。1931年,马仲英又以“甘宁青联军”总司令的名义率部从新疆退回酒泉,把石佛寺湾子北凉时期的塑像、壁画,及马王庙、北斗宫等多处文物毁坏殆尽。
  国势衰微,有些境外非法移民也来趁火打劫。20年代初,有个叫丹宾加僧的外蒙古强人,来到肃北县马鬃山地区的黑戈壁。他在这里聚啸五六百帐人马,拥兵自横俨然国中之国;在黑戈壁修建城堡构筑要塞,拦道设卡强征关税;不时指使喽啰出击周边,干些杀人越货的勾当。
  差不多同一时期,从前苏联逃出来的沙俄白军残部900余人,经新疆蹿到敦煌莫高窟。他们在艺术宝库中宿营起灶,肆意践踏,烧毁了数十个洞窟,熏毁了38个洞窟的壁画和雕塑。这些闯入者留在窟壁上那些丑陋的涂写刻画,至今仍历历在目。
  
  开发者行列的特殊群体
  
  上世纪50年代,政府在河西走廊设置了十几个劳改农场,还配套以劳改医院、劳改工厂等,陆续安置大量内地犯人于此服刑。60年代末期,国家改变了战略格局,河西由大后方变成预期前线。劳改、劳教农场相继内迁,“犯屯”一时退出河西西部。
  在酒泉夹边沟沙漠边,在高台明水墩荒原,有许多上个世纪60年代初留下的残垣洞穴和连片乱坟。它们的主人就是曾在此地服苦役的“右派”分子和一些所谓犯了右倾错误的干部。这是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主的高素质群体,是当代移民中最不幸的群体。三年间,近三千名无罪的罪人,参与了河西屯田开发,其中大半人死于1960年那场大饥荒。
  当代河西屯田开发,“犯屯”和“准犯屯”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对当地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河西走廊农垦单位的许多场站是在原劳改农场的基础上建起的,最初的林、田、路、渠大多出自犯人之手。劳改单位的早期开发,为走廊接纳更多的移民创造了基本条件。酒泉夹边沟劳教农场,现在是一所机械化林场,属于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为酒泉绿洲抗拒着巴丹吉林沙漠的风沙。明水地区现在是高台县主要的移民安置地,来自甘肃中东部的上万移民在这里安家立业。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60年代中后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掀起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移民潮。一曲“边疆处处赛江南”唱红全国时,内地大城市的上万名知识青年陆续来到生产建设兵团农建十一师(后整编为兰州军区建设兵团一师),参加河西西部的开发建设。古代军屯演变为现代军垦,不是简单的古曲翻唱,组织形式等方面都有许多变化,但是移民开发的根本性质和任务没有改变。军垦战士除了发一身部队已淘汰的五五式黄军装,其他方面与军事活动并无多少关系。
  一时间,来自大都市的少男少女熙熙攘攘,在边地古城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北京话、上海话、天津话、西安话、青岛话不绝于田间地头。赶马车、牵骆驼、放羊牧马的踏歌者,叫河西人见识了什么是字正腔圆的京剧,什么是诙谐幽默的天津快板,什么是秦人吼的正宗秦腔……在农民中引发久久的躁动,他们从知青身上,触摸到了都市的“体温”。于是,到城市去成了许多孩子矢志不渝的追求,这就为改革开放后另一种移民活动——农民进城埋下了伏笔。
  上山下乡运动结束,翻过了移民史沉重的一页。唱过“边疆处处赛江南”的热血青年,现在都过了感叹“美丽小鸟一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的年龄。河西历史上来的最多,走的最快,留的最少的一代移民的足迹已深深嵌进这片古老的土地,河西的开发开放,凝聚着知青的才智和血汗。
  
  现在进行时——向何方
  
  50年代初,河西走廊还有过几次规模不等的移民活动。政府从上海、苏州等地迁来部分被认为“不适宜在大城市居留的人群”,到敦煌、玉门、安西务农。之后,为修建三门峡水库,把一批河南农民迁移到酒泉、玉门农村,这是河西的第一次工程移民。60年代初的大饥荒后,不少甘肃中、东、南部的灾民,“盲流”到河西,想方设法定居下来。这种自主流动河西的移民方式,今天还在持续。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甘肃省开始实施“兴河西之利,济中部之贫”的扶贫开发计划,对中南部“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特困地区实行了有计划、有组织的移民搬迁。近十年,在实施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疏勒河流域移民开发项目过程中,陆续安置了陇中、陇南和甘南地区贫困移民六万多人。一批新的乡村出现在新版地图上,河西人口史正在改写。
  迁出地的资源压力得到缓解,生存环境有了改善。 同时,大量移民进入也给河西的资源环境带来新的压力,生态状况尤其堪忧。有鉴于此,一些专家的意见得到越来越多的呼应:从河西资源、生态状况及可持续发展考虑,再不宜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开发。持续两千多年的移民屯田,是不是该谢幕了?
  
   “不知何处是他乡”
  
  顺便说说城市移民。50年代中期,政府从上海、天津动员了一批支边青年到河西各县市工作,拉开了“四个面向”序幕。以后几十年里,河西的石油、钢铁、有色金属、核能、航天等工业大型企业和科研基地,从全国各地吸引数十万科研人员、大中专学生、技术工人,来到敦煌七里镇、玉门、地窝铺、嘉峪关、东风厂区、金昌等地,参与国家重要的科技和工业基地建设,促进河西开发质的飞跃。
  在现代文明的浸润下和城市移民的影响下,河西人的群体性格还在发展变化。初来河西者,无不感叹这里的时尚、活跃、开放,发现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竟然与大都市如此接近。京、沪刚刚开始流行的新潮时装,沿海正在兴起的娱乐活动,这里应有尽有,移民文化的魅力被演化得无比生动。大都市的移民引来了现代都市之风,丰富了当地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他们的重心从故土向新家园倾斜。
  聚焦河西走廊,中国最主要移民开发形式于此都有“能见度”:军屯、犯屯、民屯,历史景深清晰;异地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移民、项目移民等等,现实图象生动。这座没有围墙的移民文化博物馆,其丰厚的 “收藏”,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和史学的“富矿”,也是文学艺术的广阔天地。
其他文献
2019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极其重要的一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另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提出了高职扩招一百万目标
引入了工程教育的基于学生学习效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以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为目标进行反向课程设计;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考
会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一、深翻改土。土壤中的养分是果树生长结果的基础。大家知道,果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定植以后,就要在一个地方生长几十年以至上百年,因此,土层的厚薄,土壤的肥瘦,对于果树
女排外出乘坐大巴,座位都是固定的,左手第一排最外面一个是主教练陈忠和的,右手第一排最外面那个是排管中心主任徐利的,领队李全强坐在徐利后面。三个点相连,正是一个三角形,
影音兼备的AIWA DVD组合音响以生产组合音响见长的日本AIWA公司不久前出品了一款型号为XR-DV3M的DVD组合音响。该机在传统小型组合音响的结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可以自由开合
会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部机关各司局:为适应当前我国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的新形势,进
在2020年特殊时期期间,各地各校因地制宜积极组织开展在线教学,互联网线上教学成为当前主流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创意学院特时期下开展在线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