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林业调查规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bin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然保护地广泛存在跨行政区重叠部分归属不明、保护与利用矛盾冲突严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冲突、风景名胜区未参与整合、未能切实服务于群众等突出问题,通过梳理其成因,提出成立专项评估小组,破除区划阻隔;有序调减基本农田,灵活处理矛盾冲突;综合评估建设项目,实行追责制;优化管控体系,实行差异化分区管控;落实资金保障,完善社会参与等相应对策,以期为自然保护地整合难题提供新思路.
其他文献
对郑州市森林公园植物多样性和景观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园内树种的应用情况及景观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园区内有园林植物50科102属132种(含变种),其中蔷薇科、豆科、槭树科、松科、禾本科为优势科;植物景观中,彩叶植物占比为15.15%,花色以白色、粉色为主,占总种数的49.24%,红色、紫色系植物在园区内种植较少,仅占总种数的13.64%.针对园内存在的藤本植物应用种类较少、紫色系植物应用不广泛且种类较少、植物配置单一、滨水景观处理问题等,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以近年来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监测设备在网络传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研究对象,阐述有线传输模式的光纤传输和无线传输的微波、4G、5G和自组网等网络传输模式,并分析比较不同传输模式间的优缺点及适宜范围.通过案例分析、研究,形成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提出适宜不同野外环境条件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传输模式.
为探明石竹立竹度对其出笋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土壤、坡度、坡位、坡向、施肥、抚育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条件基本一致的石竹林分中测定4种不同立竹度处理的石竹林的出笋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的立竹度对出笋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以7500株/hm2立竹度的石竹林出笋量为最高,出笋量达2225 kg/hm2.建议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合理调控立竹度,达到石竹林出笋量的稳产高产.
以郑州市紫荆山公园为例,借助SP SS数理分析软件,采用因子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对调研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从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理念入手,探究公园空间影响被害恐惧感的主要物质环境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领域性、监控和目标强化是其显著影响因素.结合实地调研,提出明确边界形成空间分层、加强内部节点空间的渗透性及提高指示标识系统的易读性3个方面的优化建议.
引江补汉工程以输水隧道的形式穿越湖北五道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多个生态敏感区.结合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现状以及输水隧道工程的特点,建立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26个,通过向专家咨询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进行赋值,计算生物多样性影响指数(BI).结果表明,引江补汉输水隧道建设工程对湖北五道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影响指数为51.32,属于中低度影响等级.
对宣威市田坝镇脱贫攻坚时期5个村林下药材种植种类和模式及产量进行总结,并与常规农作物收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田坝镇采用“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3种运作模式,核桃幼龄林下种植紫丹参、核桃幼龄林下种植魔芋、核桃幼龄林下种植白芨、木瓜幼龄林下种植紫丹4种种植模式均实现了赢利,与常规农作物相比较,有4个村实现了增收,为田坝镇农村产业构调整提供了依据.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等方法,研究红砂岩侵蚀区不同治理模式下植物多样性变化,为红砂岩侵蚀区植被恢复先锋植物筛选及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试验区高等植物125种,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共62种,同时提出了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优势物种;裸地自然恢复和湿地松纯林模式物种多样性最高,其次为针阔混交林模式,马尾松纯林模式最低.裸地自然恢复模式乔木层多样性较低,灌木层和草本层多样性较高,马尾松纯林模式不同层次物种多样性均最低.
采用样地调查法,分析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空间结构与落叶松毛虫虫口密度的关系.研究表明:不同类型森林的落叶松毛虫发生程度有明显区别,云冷杉针叶林发生程度最重,其次为长白落叶松林,红松针阔叶混交林发生程度最轻;树种混交度与虫口密度呈负相关关系,混交程度越低,树种组成结构越简单,越易发生虫害;大小比数与虫口密度呈正相关关系,生长优势度低,林木抗性差的幼龄林更易受到虫害干扰;各森林类型竞争指数与虫口密度均有显著相关性,林木密度大,对空间、光照竞争激烈,自身抵抗力受到影响,易引发虫害.
利用ArcGIS 10.2及Stata 14.0软件探析高级别黑色旅游景区的空间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级别黑色旅游景区整体呈分散与集聚并存分布状态,7大分区内呈现显著的差异,华东区数量最多、密度较大;高级别黑色旅游景区核密度分布空间差异显著,各级别景区间存在明显差异;高级别黑色旅游景区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集聚特征明显;社会经济及旅游业发展水平对高级别黑色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具有中高度正向影响.
云南省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具备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林地条件优越,有强大的科技团队及人才队伍支撑,基础设施条件良好,产业发展政策明晰,政府服务意识强,产业合作平台基础较好等优势,为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奠定了好的基础.在今后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中要注意解决产业定位,品种选择,发展布局,良种选育和推广,种植基地建设,经营主体培育,产品追溯体系构建,林下种植生态评估,林地监管,科研及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等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