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单纯的理论性知识人才根本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众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然而,如何能够迅速正确的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所共同思考的课题。纵观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课堂教学现状,不难发现相应问题,而行动导向教育法则能够充分发挥其实际作用而缓解课堂上问题的发生。本文首先概括了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了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改中的具体渗透应用。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高职院校;计算机教改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生活的节奏逐渐加快,企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的方面凸显出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还负担起了为企业输送新鲜血液、促进社会整体发展的任务。高等制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教学改革的过程当中,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诞生,而其中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更加适用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因而,计算机教改的过程当中也开始利用这一教学方法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
纵观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课堂的现状,不难发现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教学模式更新较为缓慢,现下普遍陈旧。也即是说,当下的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依然在沿用过去的传统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和上机实训两个层面组成教学,接受教学演示和自己操作练习。其次,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从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到学生模拟、练习巩固,计算机课堂教学始终保持这样的流程,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再次,教学观念上有待于进一步强化。因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上教师大多占据权威地位,通过一味的讲解来为学生们灌输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本身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无法适应当今学生的需求。学生在课堂上十分被动,也不需要过多的进行课堂互动来参与到课堂当中,从根本上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成为了知识和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忽略了自主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价值与意义,课堂有效性得不到保障。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注重学生个性,为其提供自由的思考空间,那么很难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改中的渗透
单一的教学模式是将课堂教授和上机实训二者进行分割,分别进行,而如何将这两个构成有机的结合起来,则是众多教师所思考的问题。在计算机教学的改革过程当中,行动导向教学法有利于组织性的教学,也就是真正的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一旦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发挥了实际作用,将会使得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人才培养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让学生们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术予以系统化的有机统一,进一步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学生如果可以边学边做,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还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任务驱动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核心内容,经常会在实际教学中有所应用,同样也是行动导向教学设计的重要原则。
由于行动教学法能够进一步的实现计算机工学结合课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组织宗旨,因此得到了国家教育机构和众多高职院校的共同重视。而要想积极发挥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作用,需要学校在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上力争达到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自身需要。通过进行行业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和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几个步骤来有效实施计算机教学改革。
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实施步骤行动导向教学的关键则在于学习任务的确定。如何将典型工作“教学化”,是实现学习任务合理设计的核心所在。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进行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分割,需要的不仅仅是单纯灵动的教学技能,还需要丰富教学经验和工作阅历,这也是行动导向教学法运用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如何将学习的情境与现实工作任务进行有机结合,是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的基础条件。教师在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学习任务时,需要掌握工作和学习内容的典型性、真实性、完整性、适度性、可操作性以及开放性等方面的综合制衡,可谓具有相当程度的技术含量,需要相关教职者对此有充分的考虑,才能够切实保证行动导向法的实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纵观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即可得出课堂现存的弊端,使得课堂效率得不到保证。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改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非常适合工学结合的计算机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要想使得这一教学法能够充分发挥其实际作用,需要学校和教师的重视,以及教师对学习任务科学合理的设计,既要突出所学知识和操作的相互关系,也要注重所学知识和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发挥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计算机教改中的意义,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庭贵.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设计[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
[2]张皓明.职业技术教育中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张晓娟.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浅析[J].教育与职业,2010(21).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通辽职业学院)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高职院校;计算机教改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生活的节奏逐渐加快,企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的方面凸显出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还负担起了为企业输送新鲜血液、促进社会整体发展的任务。高等制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教学改革的过程当中,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诞生,而其中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更加适用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因而,计算机教改的过程当中也开始利用这一教学方法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
纵观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课堂的现状,不难发现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教学模式更新较为缓慢,现下普遍陈旧。也即是说,当下的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依然在沿用过去的传统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和上机实训两个层面组成教学,接受教学演示和自己操作练习。其次,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从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到学生模拟、练习巩固,计算机课堂教学始终保持这样的流程,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再次,教学观念上有待于进一步强化。因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上教师大多占据权威地位,通过一味的讲解来为学生们灌输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本身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无法适应当今学生的需求。学生在课堂上十分被动,也不需要过多的进行课堂互动来参与到课堂当中,从根本上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成为了知识和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忽略了自主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价值与意义,课堂有效性得不到保障。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注重学生个性,为其提供自由的思考空间,那么很难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改中的渗透
单一的教学模式是将课堂教授和上机实训二者进行分割,分别进行,而如何将这两个构成有机的结合起来,则是众多教师所思考的问题。在计算机教学的改革过程当中,行动导向教学法有利于组织性的教学,也就是真正的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一旦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发挥了实际作用,将会使得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人才培养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让学生们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术予以系统化的有机统一,进一步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学生如果可以边学边做,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还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任务驱动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核心内容,经常会在实际教学中有所应用,同样也是行动导向教学设计的重要原则。
由于行动教学法能够进一步的实现计算机工学结合课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组织宗旨,因此得到了国家教育机构和众多高职院校的共同重视。而要想积极发挥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作用,需要学校在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上力争达到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自身需要。通过进行行业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和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几个步骤来有效实施计算机教学改革。
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实施步骤行动导向教学的关键则在于学习任务的确定。如何将典型工作“教学化”,是实现学习任务合理设计的核心所在。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进行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分割,需要的不仅仅是单纯灵动的教学技能,还需要丰富教学经验和工作阅历,这也是行动导向教学法运用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如何将学习的情境与现实工作任务进行有机结合,是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的基础条件。教师在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学习任务时,需要掌握工作和学习内容的典型性、真实性、完整性、适度性、可操作性以及开放性等方面的综合制衡,可谓具有相当程度的技术含量,需要相关教职者对此有充分的考虑,才能够切实保证行动导向法的实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纵观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即可得出课堂现存的弊端,使得课堂效率得不到保证。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改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非常适合工学结合的计算机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要想使得这一教学法能够充分发挥其实际作用,需要学校和教师的重视,以及教师对学习任务科学合理的设计,既要突出所学知识和操作的相互关系,也要注重所学知识和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发挥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计算机教改中的意义,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庭贵.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设计[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
[2]张皓明.职业技术教育中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张晓娟.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浅析[J].教育与职业,2010(21).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通辽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