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仪器设备采购廉政风险点识别及防控对策

来源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m19840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总结出高校仪器设备采购中采购设备的专业化、采购模式的全员化、采购进度的时效性和采购经费的多元化等突出特点,分析高校仪器设备采购存在规章制度规范性有所欠缺、采购平台信息化程度偏低、采购流程透明化尚需完善、采购经费管控力度还需提高、采购人员专业化程度有待加强、仪器设备采购前后监管缺失等廉政风险点,并给出相应的防控对策.
其他文献
天輿人rn在中國的思想文化傳統中,“天與人”係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國文化傳統中一個恆久的話題.與此相關的天人觀念是中國思想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範疇.關於天與人的天人觀,辨識天與人之間關係的天人之辯,以及由此產生的天人之學,從遠古時期萌發起,一直延續、貫穿於整個中國思想文化傳統的始終,成為數千年的中國思想文化傳統中的最重要的觀念之一.rn思想與文化的本質,是對天人之際的理解與認知.對中國文化的探究與理解,離不開關於天人觀與天人之辯的天人之學.歷史上各家各派都非常注重於思考天人之際所涉及的相關問題.
期刊
《中國文化觀念通詮》這個課題的提出,在我個人是非常被動的,就我們中國文化研究所而言,也相當偶然,我們很少由全所人員共同參與一個課題.所內不同領域的學術帶頭人主持過集體課題,但我支持卻不曾實際參與.此項課題的緣起,是2010年10月的一次所聚,當時院裏有課題招標之議,於是大家覺得我們做一個關於中國文化的課題,不僅有可能而且有必要.首倡者為劉軍寧,他是比較政治學學者,居然首倡此議,我感到意外的同時,也深為之感動.課題的旨趣,則想圍繞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値觀念展開.所聚結束時,我說那就請軍寧先擬一個框架,看看可行性
期刊
我國有勸勉讀書、學習的傳統,歷朝歷代不乏名家撰寫《勸學》等名篇.考察古今勸學的主張,不難發現學習的目的 、内容、態度和方法,隨着時代的變遷而有所不同.中國文明是學習的文明,强調學而知之,肯定知識理性.讀書不僅指讀有字之書,也包括讀無字之書.我們主張“開卷有益”,擁抱世界,學習世界各族群的文化,讀各國的書,同時深耕自家的文化經典,深度地理解、辨析自家文化的根源與發展,正面與負面,輝煌與包袱.近代以降,以“修身”為内容,以“成聖賢”為目標的傳統人文教育,變革為以科技知識為内容,以“現代公民”為目標的現代科技教
一rn五百年後,楊廷和已沒什麼存在感了.雖然,他做過十幾年的內閣首輔,是管領天下的一代人物.雖然,他兒子是楊慎,論著作之豐,可謂明代第一人.rn我們經常說中國人有官本位意識,但那或只是入世的權宜之計,并不代表內心裏知人論世的眞正標準,官本位似乎只用來對待活人,對待古人并不如此,毋寧說是相反的.所以楊廷和位極人臣,權傾一時,如今卻門庭冷落;而楊慎有狀元兼文豪的身份加持,倒是遠遠壓倒了父親的身後名.可以說,楊廷和是個被遮蔽的人物,他的人氣并沒有因兒子而放大,反倒因兒子而遮蔽了.
期刊
《壯議軒日記》為張舜徽先生早年日記,内容分“居湘編”、 “入隴編”兩部,約寫作於1942至1947年之間.近年來《壯議軒日記》影印本常置案頭,讀之不倦,時有心會.竊以為張先生在《壯議軒日記》中發揮的最大精義,以及這部日記給予今世讀者最大教益,尚非何種遠不可及的“高明光大”之道,只在平實的“補偏救弊”四字.本文就近代湘學、章學誠、李慈銘等幾個問題,采擇《壯議軒日記》中若干“識大之言”,復稍“引申而贊論之”,不賢識小,姑以自勵.
清代宫廷刻書機構武英殿修書處是内務府下屬機構,對武英殿修書處組織機構的研究,是其基礎研究之一.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金良年先生等學術先進將武英殿修書處的組織機構劃分為監造處和校刊翰林處(或稱校對翰林處),但這一論斷,得不到收録了武英殿修書處官修的《欽定大清會典事例》《欽定總管内務府現行則例》等文獻的支持.根據清代官修政書及武英殿修書處檔案,武英殿修書處分為互不隸屬的刊刻(事務)系統與編校系統,監造處是從武英殿修書處最高常設行政官員監造這個職位派生出來的約定俗稱的稱呼,校刊翰林處(校對翰林處)是為處理武英殿修
本文考證出錢鍾書先生《管錐編》中有意隱晦的“時賢”指朱謙之,“學士”則指梁效、聞軍之流;又對《管錐編》中“閑人”陳寅恪與錢鍾書的關係進一步梳理.錢鍾書向來秉持“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學術至上原則,上述陳寅恪和朱謙之,都年長於錢鍾書,錢鍾書一概不留情面,但原則是對事不對人.而對上述梁效、聞軍之流,錢鍾書則“對事又對人”,給予雖然隱晦但却嚴厲的批判,表現出堅持真理的勇氣.
人們習慣於以“中國”的一頭一尾、即周秦之變與清民之變來建構中國歷史的宏大叙事.似乎中間兩千餘年都處於一種恒常或停滯狀態.這是對中國歷史的一種誤解.從中國歷史的自身綫索來看,起碼應當從五大變局,即周秦之變、秦漢之變、唐宋之變、明清之變與清民之變上,才能有一個比較準確的理解.這需要人們突破歷史停滯論,同時突破歷史進步論的束縛.前者是以後者為歷史哲學支撑的,後者是以前者為歷史經驗參照的.但兩者作為現代歷史理念,都遮蔽了中國歷史的自身特點.中國古代歷史自有變化綫索與動力機制,而中國的現代轉變絕對不是一場突變.為此
在遭遇“詩的風險與機會”之時刻,在面對“不可能的命名”這一使命之時,德里達和德吉之間的關係,讓柏拉圖虛構的“由來已久的詩哲之争”偃旗息鼓.德里達的解構哲學和德吉的哲學解構面對着一種絕對的責任,一種不可能的責任,即為他者之名、對他者之名、以他者之名詩意地見證他者之獨一無二的呼唤.無論在哪種意義上,Salute都是一種責任行為,喻指面對他人、朝向他人以及為着他人擔負起一種絕對的責任.所以,命名就是致意亦是拯救,還是責任以及回應.命名的詩學或者行動的詩學同時運行在命名、簽名和行動三個層面上,而指向了存在、他者和
本文主要介紹新發現的永福堂《西厢全圖》晝稿.對畫稿產生時間、構圖來源、價值及《西厢記》傳播中民間作品的藝術性作了判斷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