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语文教材的教学处理策略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an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中介与凭借,没有语文教材,或者没有好的语文教材,语文教学都不可能有好的效果。但有了好的语文教材以后,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有好的语文教学。因为这里还有一个教材的教学处理问题,也就是教材的教学化问题。如果语文教师不具备足够的文本解读能力,不能将教材中的意义元素充分转化为教学元素,那么教材的中介作用和教学功能就不能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活动就无法有效展开。
  教材的教学处理,本来没有一定之规,所谓“各施各教”。但由于我国语文课程编制以及语文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要么教师缺乏教材处理能力,教学停留在抄抄写写、读读背背等简单化的重复演练中;要么教师对教材的教学处理随意性太大,缺乏学养和理据支持,学生无所适从。这样的情况导致我们的语文教学处在无序和失范状态之中。
  教材的教学处理虽然充满着创造性和个性,但总的指导思想实际上只有一个,那就是从混沌状态的文本中提炼出相对确定的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元素,用于教学。下面以《秋词》(见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进行说明。
  刘禹锡的《秋词》放在“秋日撷英”这个单元,原诗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样一首小诗,看似没有多少东西可以用于教学,实际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处理和提炼,形成若干教学元素。
  
  一、人物形象元素。人物虽然是叙事作品的主要元素,但实际上文章是人写出来的,人物与所有文章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秋词》中就存在着一个抒情主人公形象,对这个抒情主人公形象进行介绍与解读无疑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这首诗中表现出来的豪迈情感实际上就是抒情主人公的人格写照。由于这个抒情主人公就是作者刘禹锡本人,人物形象的解读和作者介绍本来是可以相得益彰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常常只见到作为文学常识的作者介绍,而罕见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解读。如此,学生获得的当然只是若干表面知识。主体的人格和情感是诗歌作品的内核,在诗歌教学中确立一个抒情主人公作为教学元素是语文教学话语中的应有之义。在人物不直接出场的诗歌作品中尚且如此,其他作品的教学中,人物形象作为教学元素,其意义当然更为重要。
  
  二、思路、结构元素。一般而言,谈论思路、结构只有对长篇课文才有意义,但实际上小诗也有它的写作思路和结构,而且同样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元素。《秋词》中的“自古”、“我言”、“便引”等词语就表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从结构上讲,这几个词语使全诗的衔接承转都变得自然和流畅,而且“自古”与“我言”的相互参照还说明了作者的写作策略,作者写作这首诗实际上是要和古人对话,是互文性写作,古人“悲秋”,作者“赞秋”,他要写一个另类的秋天来表达自己的豪迈情怀。这正是作品立意的出发点。因此,引导学生发现、玩味这些体现结构的词语,就能强化其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短诗尚有这样结构上的讲究,对于一般的散文、小说、新闻、论文而言,其结构无疑更富有教学上的价值。
  
  三、意象元素。叙事作品强调情节元素,诗歌强调意象元素,这是文本的类型特征决定的。《秋词》虽然不是一首意象突出的诗,但仍然可以找到几个重要词语进行意象解读。比如作者所说的“秋日胜春朝”中的“秋日”,显然是省略了很多细节的意象,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进行艺术还原,穿越文本。重建一个关于“天高云淡,阳光明媚”的“秋日”形象。而且这个“秋日”意象和下文的“晴空”、“鹤”、“云”、“碧霄”等意象组成了一个意象系列,是可以相互参照来解读和阐发的。
  
  四、言语元素。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和文字的品味,在诗歌等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尤其如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尽力发现那些值得把玩和品味的词语,将其作为教学元素展开教学。比如《秋词》中,“秋日胜春朝”中的“日”与“朝”,以及下文的“晴空”与“碧霄”本来是相近甚至相同的意思,但诗句中通过近义词的置换寻求变化,避免了诗句用语的重复与雷同。如果能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品味这些词语,当然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掌握写作策略的能力。
  
  五、主题元素。这是语文教学一直比较关注的问题。《秋词》的主旨是对于灿烂秋天的描绘,对于作者豪迈情怀的抒发,这样的主题当然不难把握。关键是怎样将这一主题放在历史语境中,考察经典化的“悲秋”主题如何变异演化为“赞秋”主题,并以此把握作者的人格与个性。事实上,教材编者也是把课文放在比较与探究这一板块之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一起将刘禹锡笔下的秋天和其他作家笔下的秋天进行比较鉴赏。
  从以上对于《秋词》的教材处理中不难看出,即使是篇幅短小,解读空间极其有限的课文也可以提炼出若干教学元素。因此,语文教学本质上并不存在有没有东西可教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能不能把教学元素提炼、发掘出来。一个素养很高的语文教师,哪怕面对一篇并不是很有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的课文。他也应该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挖掘出有价值的教学元素来。只有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上去了,文本解读水平提高了,语文教材处理的问题才能获得解决,语文教学中“教什么”的问题才能获得解决。
其他文献
一个穿着蓝色连衣裙的女性在家中的一间小屋里死了。这是某个夏日,在一幢木头建造的二层白色洋楼里发生的惨事。  一楼大厅的隔壁有一间小屋,满满当当地布置着整栋楼房的模型,世称“玩偶之家”。它的四周环境、地形地貌以及建筑样式都和原物一模一样,只是原物十二分之一的缩小版,死者的遗体就横躺在“玩偶之家”的庭院里。    这个小屋没有窗。如果从里面锁上唯一出入口的房门,通向外面的只有安装在小屋墙壁上的“玩偶之
患有房颤的张奶奶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可还是发生了两次脑梗死。她心中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服用了阿司匹林,还发生两次脑梗死?”其实,这个问题在后来患者就诊检查过程中得到了解答。  在就诊检查中发现她是一个“阵发性房颤”患者。如果大家稍有常识都知道房颤,无论是阵发性房颤,还是持续性、永久性房颤,最大的危害就是发生脑卒中,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脑梗死。那么,为什么阵发性房颤患者,坚持服用阿司匹林,还会反复发生脑梗
在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语文》(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62页,“知识·积累”部分第二题谈到了主谓句的主语问题,列出了三个句子请学生“指出句子中的主语,并说说这些主语是由何种短语充当的”。其中第三个句子是:“害怕失败就很难有勇气去大胆开拓新的事业。”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给出的参考答案是:“主语为‘害怕失败’,动宾短语。”反复斟酌,我们认为这个句子并不是主谓句,应当是紧缩复句。放在这里作为例
陈阿姨今年65岁,患糖尿病15年,通过注射胰岛素加口服药治疗控制血糖已经5年,病情一直比较稳定。半年前,陈阿姨被人拉着去听讲座,听“专家”说有一种保健品能治愈糖尿病。于是陈阿姨不顾女儿劝阻,狠狠心拿出几万元的积蓄买了一个疗程的保健品,期望摆脱打针吃药的痛苦。陈阿姨停用所有药物开始吃保健品的第一个月,血糖控制得确实不错,她很高兴,觉得自己终于不用打针、吃药了,便按照“专家”的建议定时服用保健品。  
《菜园小记》是一篇散文杰作。美辞缀华章,作品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很大程度上得力于美的词汇;而在词汇的运用上,叠音词又独具特色,于字里行间熠熠生辉。  《菜园小记》共运用了18个叠音词,它们是:  名词:AABB式——角角落落。  动词:AA式——施施、培培、浇浇、抬抬、伸伸、擦擦、看看、吸吸、谈谈。  形容词:AA式——涔涔、脉脉;AABB式——密密丛丛、窄窄浅浅;ABAB式——通红通红。  数量词
一  如果不是网络发达,也许就不会发生这个故事了。如果不是网络发达,也许就不会害死故事中的那个人了。可是,这能怪网络吗?  北方小城滨江市有一对夫妇,男的叫陈蒙修,女的叫周燕,平时日子过得还算和睦。他们育有一子,名叫陈少达。陈少达从小衣食无忧,脑子也还算灵光,只是贪玩儿,不爱学习,高考成绩一般,最后总算读了一个二本。大学毕业后,母亲通过关系帮他找了一份还算说得过去的工作,但他不思进取,三十岁了,像
一  每到值夜班,米小虎就特别兴奋。他的兴奋基于一个带普遍性的事实:所有的鸡鸣狗盗都是不能见光的,这也是为什么案子大多发生在夜晚的原因。所以,值夜班就会增加破案的机会,就容易出成绩。  米小虎急切需要成绩。  入警小半年了,米小虎还没正儿八经办过案子,心里十分着急。按局里规定,新警先要下基层锻炼五年,干出一番成绩后方可申请调动,否则,可能还要在山上执行第二个“五年规划”。那样的话,米小虎可就惨啦。
每年的5月18日是全国血管健康日,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CCEP)项目组共同倡议并发起。日期的设定,源于人体血液内总胆固醇异常的临界值5.18毫摩/升,旨在呼吁人们重视并维护血管健康。  “三四十岁的年龄,六七十岁的血管”看似一句玩笑话,却是当今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我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国家,而且越来越年轻化。吃得好、运动少、压力大以及熬夜、吸烟饮酒
《林黛玉进贾府》中连用十多个“忙”字,涵泳品读,细细揣摩,一个简单的“忙”字亦能传其神,见其人。    一、写出贾母的地位和个性    文中多处运用侧面描写显示出贾母在贾府中的威严和至高无上的地位。林黛玉刚一登上贾府,早已有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忙着迎上来”。着一“忙”字,写出奴仆对贾母的命令不敢懈怠和贾母对黛玉的疼爱,按照贾母的吩咐,奴仆早已在此等候,“三四个人争着打起帘头”,一面“回话”。  借
在浙江嵊州市剡湖街道新北社区北门小区,104岁的梁耀东和92岁的金雪华是一对恩爱夫妻。两位高龄老人相扶相伴,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梁耀东是一名老党员,也是一名离休干部,他能拥有高质量的百岁生活,与他们一家的良好家风息息相关。  读报、剪报、散步、作画,老年生活质量高  脑清目明齿健,104岁的梁耀东这样介绍自己。除耳朵有点听不清楚,104岁的他可以独立起床、吃饭,并且坚持每天阅读、看电视,始终关心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