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灌一水时间对冬小麦灌浆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来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999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河北平原区水粮矛盾尖锐,开展冬小麦春一水优化灌溉研究,可为区域粮食安全和地下水超采治理提供技术依据。本研究于2018—2020年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以节水小麦品种‘衡4399’为材料,设置5个春灌一水时间处理(拔节后0 d,AJ0;拔节后5 d,AJ5;拔节后10 d,AJ10;拔节后15 d,AJ15;拔节后20 d,AJ20)和2个对照处理(无春灌,CK1;春灌二水,CK2),分析了不同处理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参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春灌一水时间的推迟,冬小麦灌浆持续时间增
其他文献
为控制昆明城市绿化树种滇润楠Machilus yunnanensis叶缘枯病,于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对昆明地区滇润楠叶缘枯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柯赫氏法则测定致病性,同时进行生防菌抑菌效果检测。结果表明:昆明地区及西南林业大学校园滇润楠叶缘枯病发病率分别达68%和69%,病情指数分别为47.4和46.7;引起滇润楠叶缘枯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隶属直翅目Orthoptera蝗总科Acridodea竹蝗亚科Ceracrinae,别名竹蝗,属东洋区特有种,主要分布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及临近国家和地区[1-2]。在我国,该害虫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多个南方竹子种植区,是长江以南地区严重危害竹林的重要害虫,常因其危害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3-5]。
通过林地调查和文献检索,明确了桉蝙蛾Endoclita signifer是我国本土多食性害虫和重大的林木钻蛀性害虫.该虫分布范围极广,横跨东亚的日本、朝鲜及我国的华中、华南、西南和
为明确天津地区梨园中冬型梨木虱Psylla chinensis对粘虫板颜色和寄主植物的选择效应,在梨园中观察了6种颜色粘虫板诱杀冬型梨木虱数量和该害虫在7个(品种)梨树的老叶、鳞痕和嫩叶上的产卵量和若虫量。结果表明:6种颜色粘虫板对梨木虱诱杀效应的强弱顺序依次为绿色,黄色,蓝色,黑色,红色,白色;梨木虱更偏好于在“雪花梨”的鳞痕和嫩叶上产卵,其次是“黄冠梨”,二者亦是梨木虱若虫最喜欢取食的梨树品种;梨木虱成虫偏向于在鳞痕处产卵,若虫更偏向于取食嫩叶。冬型梨木虱对不同颜色粘虫板的趋向不同,其不同虫态
为了解溴氰菊酯防治核桃扁叶甲Gastrolina depressa Baly的后续影响,通过浸渍法测定溴氰菊酯对核桃扁叶甲的毒力,确定亚致死剂量,通过观察生活史及组建生殖力生命表等方法研究溴氰菊酯亚致死剂量对核桃扁叶甲F0代和F1代影响。结果表明:溴氰菊酯亚致死剂量对F0代核桃扁叶甲的繁殖力影响不大,对成虫寿命影响较大。LC15剂量处理的F1代各发育历期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LC30剂量处理的F1代2龄幼虫、3龄幼虫、预蛹和蛹的历期与对照组差异显著;从总的发育历期来看,溴氰菊酯亚致死剂量处理的核桃扁叶
对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溃疡病的病原菌种类、侵染特点、病害发生相关因素(感病部位、树皮厚度、树龄、郁闭度、林下植被、土壤状况、坡向、坡度、海拔、气候因子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山核桃溃疡病发生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山核桃溃疡病的直接诱发因素是夏季高温日灼,并提出从预防山核桃日灼来控制山核桃溃疡病的技术措施。
开展森林害虫调查和研究,查清害虫的分布、危害情况、形态特征、生活史及习性是森林害虫防治、植物检疫等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传统的森林害虫调查和研究方法多采用野外采集林木枝条、树叶、果实、树干和土壤等样本,带回实验室后在培养箱、培养皿等有限的容器内培养,观察害虫的生活史,鉴定种类。网袋[1]、布袋[2]等昆虫采集工具和养虫笼[3]、培养箱[4]和培养皿[5]等培养工具在森林害虫调查和研究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受采集样本脱离植株母体.
为明确不同间作体系对花生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本试验于2018—2019年,设置玉米‖花生(M‖P)、芝麻‖花生(S‖P)、单作花生(SP)、单作玉米(SM)和单作芝麻(SS)5个种植模式,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功能叶光合-光强响应曲线、干物质积累、种间竞争力指数、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玉米‖花生体系中的间作花生相比,芝麻‖花生体系中间作花生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产量和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显著提升了18.0%~20.7%、64.2%~70.0%、26.
地黄是我国著名的大宗中药材,但是在其栽培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连作障碍现象,至今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为了开发地黄连作障碍消减技术,本文研究了强还原和淹水处理对连作地黄关键生长指标,连作土壤理化性质、细菌群落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强还原和淹水处理提高了连作土壤中瘤胃球菌属和肠球菌属等厌氧异养型细菌的相对丰度,形成了富含Fe2+和有机酸等抑制病原菌的土壤环境;其中,强还原处理后土壤中Fe2+和有机酸含量比连作对照分别提高4.73倍和3.54倍,淹水处理后土壤中
连作障碍的发生与发展对药用植物的产量和品质构成了严重威胁,探寻有效的连作障碍消减策略尤为重要。本研究经连续4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了微生物菌肥在减缓太子参连作障碍中的作用;并采用qRT-PCR和HPLC-MS技术分析菌肥改良对太子参根际关键微生物和太子参主效成分的影响;结合药理试验评估了不同处理太子参的功效差异。结果表明,田间菌肥改良重茬太子参效果连续4年均较为显著,重茬地经菌肥改良后较不改良重茬产量分别增长68.28%、111.58%、257.54%和133.23%。菌肥改良能显著增加重茬太子参根际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