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对提高中学生人格素养的作用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sn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格素养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人对人类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和思考。语文有助于学生求知、开智、立德、审美、修身、养性,从而获得广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本文阐述了语文对提高中学生人格素养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中学生 人格素养 作用
  
  人格素养表现为一个人的人品、气质、修养、价值取向,其核心内容是一个人对人类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和思考。语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养,能温暖人的心灵,怡养人的性情,促进人品格的健全和品质的提升,从根本上对人起到教化作用,对学生人格的完善和个性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人格素养的重要性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指出:“人文教育:立人之本,立国之本。” 我国提出素质教育已经十余年,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重智育而轻德育、重功利而轻价值、重工具而轻生活、重理性而轻人性的现象依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而且不尽如人意,甚至遭社会非议的地方还很多。从徐力弑母、马加爵杀人、刘海洋硫酸泼熊等案件,到报刊、電视中时有报道的校园暴力、自杀等事件,我们不能不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学校的人格素质教育是不是缺乏。
  面临当前世界多元文化的挑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青少年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人文素质与文化素质是基础。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对青少年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来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古人曰:“腹有诗书气自华”,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都包含了语文教学中人文因素对人的人格素养的影响。普通教育开设的各门学科中,语文学科与人的发展关系是最为密切的。
  二、语文对提高中学生人格素养的作用
  (一)语文有助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现行语文教材的内容,大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素材,很好地利用这些素材,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例如,《羚羊木雕》启发学生学会尊重;《与妻书》表现了一个革命志士对事业的忠诚和对妻子、家庭的责任感, “以天下人为念,乐牺牲吾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的幸福观,引导学生理解人格的道德力量带给人幸福的道理,让学生懂得,只有获得道德上的满足感,一个人才能达到高度幸福的境界。这种和道德义务相统一的对幸福的追求,使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和社会幸福达到内在统一。
  (二)语文有助于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美育对人的修养与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现行的语文教材不仅在思想道德上有教育意义,而且在语言文字上也是相当美的,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我们要很好地利用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机地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形成对美好纯洁事物的向往,对祖国美丽山川景物的热爱,对人物的崇高品质和坚贞精神的赞叹,对好人不幸遭遇的悲痛,对丑恶事物的憎恨……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和启迪,提高分辨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审美观和审美理想。
  (三)语文有助于丰富中学生的情感体验。
  优秀的文学作品,凝聚了作家的思想,体现了他们的精神追求。教师在讲授作品的同时,要将作家的生平经历和人格魅力贯穿于教学的过程,回到作家对生命的抗争和奋斗的现场:引导学生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体会“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意境;从钱钟书的《围城》里感悟“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的围城;从张爱玲的《半生缘》里体味她几十年苍凉的心路历程;从史铁生的《地坛》里体会生命的孤独;从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领略生活的美好,唏嘘生命的脆弱;从毕淑敏的《孝心无价》里领悟尽孝要趁早,岁月经不起太长的等待……让学生从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中得到顿悟和温暖,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获得各种丰富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对促进学生思想的成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具有特殊的意义。
  总之,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语文学科,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溢着人文精神的光辉,体现着博大精深的文化信息。语文课文中所蕴涵的真挚感情,拨动着学生的心弦,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生感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从而从根本上使学生的人格素养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王小明.语文素养的心理学观点[J].语文建设.2004(3).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