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教育的眼光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与教学改革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基础教育改革重点之一,随着国外现代教学与课程理论的广泛传播,教学目标、模式、设计、方法、课程内容、组织结构等问题就成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实践的热点问题。《澳洲课程故事》这本书,正是西方课程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笔者从课程开设改革、课程内容改革、课程资源开发、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课程改革的矛盾以及总体感受等方面论述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关联。
  澳洲的稻米综合课程,花几个月的时间让学生全面了解稻米,研究稻米。刚看到这个课程安排时,笔者感觉没有必要,因为这些知识不需要了解太多,即使长大了需要,可能那时只需要几十分钟就可以完全掌握,不必要花费太长的教学时间。可是再仔细一想,教育就是为了培养有探究能力的人,虽然这门课程花了很长时间研究稻米,这只是一个锻炼的过程,当学生学会了探究稻米,其他的自然也就会了,笔者所犯的错误就是把教育的功能就是传播知识,而忽略了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素质、培养能力。至于,我们的国情不适合这种课程方式的想法也有点固步自封,这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所在,只有不断借鉴先进经验、不断改革才能探寻到最适合我们国情的课程教育模式。
  课程开设改革
  《澳洲课程故事》:我们的课程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如何让孩子拥有世界的眼光,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进行国际理解教育。
  笔者对这句话不是很赞赏。什么叫让孩子拥有世界的眼光?是不是说要教会我们孩子站在世界的角度思考问题,可是什么是世界的角度?笔者认为想要达到这点需要更多努力,相信不仅仅是我不懂世界眼光,绝大部分教师估计也很难理解,更何谈教会孩子世界的眼光。所以这就是一个不仅仅教孩子的问题了。这又让笔者想起了田本娜先生关于汉字学习的讲座,其中田先生讲了很多不必要在小学开英语课的理由,我觉得很有道理,所以,真的有必要在小学就培养孩子世界眼光吗?如果有必要,我想在小学要不要开设英语课的议题就不存在了,如果没必要,那小学英语课的开设……
  课程内容改革
  《澳洲课程故事》:我们的品德课程应该始终向着生活开放,也只有开放以生活为根基的新课程,才能不断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笔者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品德课程的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只有再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这样的效果才是最好的,而且这样不仅仅是建立知识在大脑中的联接,还加入了客观体验,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样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且更容易记忆。这又让笔者想起了大学的课堂,当老师在讲授理论性很强的知识时是不是也应该与实践联系起来,比如在讲教育科研方法时,如果让学生尝试一学期上课时间就是完成一篇论文的时间,从选题开始,开题报告、查阅文献、论文写作等,老师上课就可以拿同学们完成的情况讲解、解疑、指导,如此更有针对性,把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课程内容改革,任重而道远。
  课程资源开发
  《澳洲课程故事》:“爱”的内涵是要在行动中体悟的。
  笔者认为,我们完全可以把母亲节、国庆节等许多不同的节日设计成不同的课程,然后作为综合课程加大开发,从而使得“让课程回归生活,课程改革”不再是一句口号。圣诞节前,总有很多人在讨论圣诞节怎么过,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当很多人抱怨我们的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忽视,小孩子们压根就不知道很多传统的节日,教育存在很大的责任,如果我们不把这些节日告诉孩子,教给他们这些节日的历史,他们又如何重视传统节日?外国节日越来越火爆很大程度上是渗透力度大,商家是最大的宣传者。教师自己还要了解节日,没有这个基础,如何讲给学生听,所以师范生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要重于小学生,因为教师是教育传播的直接枢纽。教育者在反思教育的同时更需要反思自己。
  《澳洲课程故事》告诉我们,其实生活中的很多废旧物品都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只要把他们收集起来,就是很好的课程资源。一样是造房子,澳洲的成本既小,又能充分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样是一件事情,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做法。农村学校完全可以开放和利用许多自然的廉价的资源,一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实践和创造能力。只要我们用心去认真地做这些事,留心周围的资源,善于收集整理,并赋予教育的价值,这就是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这种能力应该在创造性的实践中不断培养。老师要熟悉课程资源,这样才能制定出合适的学期课程计划。
  由此,笔者联想到了教育的公平,我们说要努力实现教育公平,但是这个公平到底指什么?很多人一直说,教育公平比较难实现。笔者认为只要教师善于思考,课程开发就能做到因地制宜,课程资源就是无限的,就像上面所说的,农村学校完全可以开放和利用许多自然的廉价的资源,一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实践和创造能力。所以,教育的问题根本出在教育制度,改革教育制度的同时,也要考虑培养教师改革,教师的能动性还没有被激发出来。教育资源的开发,教育课程改革,似乎更加迫切地需要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
  《澳洲课程故事》:教师的关键作用在于提供一个好的课程设计和详细的指导性计划,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能及时提供帮助。
  笔者认为,教师和家长能给孩子最大的帮助就是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习也是这样的,毕竟,这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自己学习的过程,独生子女的时代我想对孩子的爱更应该是“大爱”。教师才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澳洲课程故事》:我们在做教学准备时应该好好研究教学的内容和学生需要,选择最佳的方式来让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
  笔者以为,我们在做教学准备时应该好好研究教学的内容和学生需要,选择最佳的方式来让学生获得最好发展。我想最主要的还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学生究竟已有的知识是什么,如何教他们更容易理解,而不是站在老师自己的角度,而很多老师恰好选择了后者。这才是课程改革后实施的关键所在。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课程改革的矛盾   《澳洲课程故事》: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时候真是已经迷失了方向,不知道到底该提供给孩子怎样的发展机会、条件和空间。
  笔者认为,父母与老师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大贡献就是帮助孩子学会自助。家庭教育要千方百计培养儿童在吃、穿、住、行、用、玩、学习与选择方面的独立生活能力,竭尽全力地帮助子女学会自助。我国现在已经进入了独生子女的时代,是不是连端杯水都不舍得让孩子做?这个值得我们去深思,如此,培养出来的孩子也是不灵活的,生存能力比较差。
  中国的课程设计与西方发达国家课程设计在价值取向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一个重知识取向,一个重能力取向。所以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学习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扎实吗?我们基础知识扎实的标准主要是考试。课堂上没有适当的作业量和形式多样的联系与训练,能是高质量的吗?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能不能考虑远一点,像这堂课上学生面对那么复杂的生活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索解决了,还怕解决不了更复杂的问题吗?在他们认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最重要的,那是将来个人的发展、社会发展需要的最基本的素质。
  新的课程改革给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希望,这里不仅仅有制度、体制的问题,还有文化的问题。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里,背书、记忆是固有的传统,要改变积淀几千年的文化习惯,一定是任重道远。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正努力改变着很多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东西。比如课程内容的生活化问题,新教材的许多内容已经与儿童的生活贴得很近了。而且,很多数学问题我们看上去已经生活化了,但是实质上,它的作用除了让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题意,以及感觉到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以外,与原来不怎么生活化的题目没有真正本质的区别。孩子们照样天天练习!我们需要的应是让学生真实的去动手实践,解决实际的问题,我们不能只让学生在纸上做操作题。在小学阶段可以很灵活。数学老师应该使数学实践活动围绕孩子自己的真实生活展开,成为一种真实的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澳洲课程故事》中想到的
  笔者在思考:教育方面不断学习西方国家、不断改革,这种做法到底对不对?作者只有一年的澳洲体验,能不能代表澳洲的真实的课堂?他是带着一种真诚的、学习的态度体验澳洲教育,因此更容易发现的是澳洲课程的优点。他在这一年中去了很多学校,那么,必然不能深入探析每个课程究竟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只看到了优点?在这本书中笔者没有看到作者对课程的任何哪怕只是一丁点儿的挑剔。这就让人不由得想到了外国的月亮就是圆的观念。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而作者在此书中有意无意地引导我们只看到了好的一方面,使得将要从事教育工作或者已经从事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只看到了片面的部分,从而开始了一味地表扬,甚至盲目效仿。一本好书,不仅仅应该告诉读者相应的知识,更应该引导读者去思考、辨别、分析,西方教育的好与坏,笔者想:这不能完全判定,国情不一样,所需要培养的公民是不一样的,什么样的教育好?我想这不是通过一两年的考察学习能够得出的。当然,懂得借鉴学习,改革课程、改革教学比固步自封要好。
  教育应以探索人的幸福作为出发点,通过对教育的探索,使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职业取向,发现自己的生存意义,从而确定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走向自我实现与社会实现的统一。
  当代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其实质就是一种价值观的问题,有一部分教育陷入了功利主义,以追求功利为目标,把人培养成了追求功利的机器。以前的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时,也有一定的功利性。现在的教育,国家要培养合格的公民,希望他们成为国家发展、社会发展的人才;家长把教育看成敲门砖,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教育,能够成为一个健康杰出的人。
  参考文献:
  [1]许新海.澳洲课程故事[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01
  [2]郭元祥.教育改革热点问题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2).
  (作者系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博士生)
其他文献
有时候,解读一所学校比解读一个人的灵魂还难,辽宁省本溪市群力小学就是这样一所学校。学校座落于辽宁省东部的一座美丽的城市——本溪,这是一座生长煤铁资源的城市,还是一座生长神奇山水的城市,更是一座生长教育精神的城市。多年以来,该市的教育始终都能以敏锐的触觉去感应时代的脉搏,其教育从业者更是以理性而又不缺乏激情的神圣使命,完成着一次又一次的自身超越。  群力小学便是这样的一个缩影。学校创建于1958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日前宣布,今年将新增设食品安全信息员、食品安全协管员、蒙特梭利教育培训师、贵宾服务师、亚健康管理师、儿童健康管理师6种新职业证书。
教育部、公安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中小学、幼儿园应当依法建立并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每日组织开展防火巡查,重点场所在使用期间应当至少每两小时巡查一次。  《意见》要求,中小学、幼儿园应当依法建立并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每日组织开展防火巡查,重點场所在使用期间应当至少每两小时巡查一次。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履行对学校消防安全工
新高考政策出来之后,教师需要从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过来,因此,教师的课堂变革就显的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如今的教师,在上课之前常常是“编剧”;在课堂中是“导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演;课后,教师要做评委,评价学生的学习。所以,在这过程中,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习的“编导”。正因为如此,教师可以借助课堂合作探究学习来组织教学,发挥探究式学习的作用,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
语文教学,能使学生养成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等多方面能力,能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和科学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当今社会的功利性应试教育,使语文也沦为追求分数的学科,逐渐陷入“教师可教可不教,学生可学可不学”的尴尬境地。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版块。拓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广度,增加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厚度,为学生搭建好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平台,为以后的学习与社会生活作好铺垫,是高中新课程改
“从小惯,长大管”的家教要不得  博主:薛 涌  给孩子留下充分的成长空间,尊重孩子的心理需要,并不意味着毫无原则地放任娇惯。有家长说:“我并非让孩子达到我的什么期望,但孩子养成了难以容忍的坏毛病——比如沉溺于网络——不强制不行!”  孩子陷于网络、手机而不能自拔,是笔者所带学生中最普遍的现象。这些东西对有些孩子来说,如同毒瘾一样戒不了,最终严重影响到学业,乃至高中毕业呆在家里无所事事。甚至有些学
2014年10月6日,武汉市小学六年级3500多名学生在全市35个考点,同时参加了一场“语数外”三科大联考。此前,武汉官方的“小升初”统一招生考试已经被取消12年。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在2014年发布的基础教育1号文件就是《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积极落实推进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的时候,这场民间的“小升初”联考投射出了不同的意向。  民间联考的背后 
一、项目准备期测评  项目准备期测评的目的在于明确学生完成项目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便于在后面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灵活地调整项目的时间线和针对具体的学生或者小组进行指导。项目准备期测评可分为学生基础知识的测评和基础能力的测评两个模块。  1.学生基础知识测评。  学生基础知识测评的目的在于调查学生关于项目本身的知识背景,有多种测评方案可供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有快速试题测评法、五分钟知识检查法、练习
美术教师是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美术课为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培养审美能力打开了一扇门。美术课程寓教于乐的愉悦性,是其他课程所不能取代的。  杨景芝教学观逐渐被认同  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小学,美术教师吴红霞正在上课:“一位贵妇曾对马蒂斯画的一个女人提出质疑,认为画中的手臂不合比例。马蒂斯回答:‘夫人,你看到的不是一个女人,而是一幅画。’”学生们听了哈哈大笑。吴红霞接着说:“所以,同学
2013年以来,为配合沈阳市开展的“百万市民艺术培训工程”,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积极组织该院知名教授为广大喜欢戏曲的市民开办“名家讲堂”,讲授戏曲知识,教唱戏曲名段。在诸多授课老师中,讲授京剧老旦艺术的史云兰教授,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位。作为国家一级演员,她曾在舞台上演出过《杨门女将》《望儿楼》等一大批京剧经典剧目;曾参加过京剧音配像录制工作;曾与谭元寿、梅葆玖、叶少兰、尚长荣等京剧大家同台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