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与语言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文化包含并影响着语言,而语言则是保存、交流和反映文化的重要工具。宗教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不同的宗教文化使两者存在巨大的差异,语言学习者应谙熟这种文化差异,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做好翻译工作。
关键词:宗教文化 语言 文化差异
引言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 Tylar)在《原始文化》一文中提出的“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个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简言之。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整体生活方式。著名翻译理论家Newmark Peter说:“文化是某一群体独特的生活方式及其表现,它以群体特有的语言作为表达工具。”就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而言,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文化包含着语言。并影响着语言,而语言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保存文化、交流文化和反映文化的不可缺少的工具。语言的发达和丰富,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而文化对语言的发展又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也指出:“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以至于在不仔细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任何问题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
宗教既是一种特定的思想信仰,同时又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渊源和组成部分,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宗教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必然与宗教这一特殊文化形式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语言创造了宗教,宗教发展了语言。语言是构成宗教观念十分重要的各种主要因素之一。语言是意识形成的因素,是思维不可或缺的工具,语言“在观念上充当物质”。语言把人的意识成果以物质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在人的头脑中形成明晰的概念,使思想得以形成,这为宗教观念的产生提供了可能。而宗教也对语言及其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不仅最早的语言研究发端于宗教,而且宗教对语言的传播与发展及规范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即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从社会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探讨其各自所承载的宗教文化对语言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剖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宗教文化内涵,以期对英语学习者学好英语和做好两种语言的翻译工作方面有所帮助。
1 西方宗教文化对英语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主源有三:以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古希伯来文明和犹太宗教;古罗马法制文明。这三大文明都汇总于基督教,并以宗教信仰形式在西方构筑起庞大的文化体系。因此在西方传统中,人们习惯称西方文化为“基督教文化”或“基督教文明”。在西方许多国家,尤其是英美两国,长期以来深受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绝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而《圣经》作为基督教的教义,其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影响深远,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而且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支柱。而它对英语语言的影响涉及词汇、俗语、修辞等多个方面。
英语中很多词、短语都表达了特定的宗教含义。如“End ofthe World”(世界末日)来源于基督教,表示有朝一日现世将最后终结,所有的人都将接受上帝的审判:好人升天堂,坏人下地狱,恶魔人火湖。再如"noly Communi—cation"(圣餐)指的是天主教堂的一种仪式。在教堂做礼拜的高潮时刻,神父将一小块面饼放入跪着的教徒口中。这种仪式源于《圣经·新约》,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将饼和酒分别分给众信徒,称其为自己的血肉。再如美国《新闻周刊》把四年一次的总统就职仪式形容为“美国民主的主要圣礼”(the central sacrament 0fAmerican democracy)。“圣礼”是基督教的一项重要礼仪,它借助一种可见的形式赋予领受者以不可见的基督的“宠爱”和“保佑”。这里作者以宗教中的“圣礼”喻指美国总统制为民主制度的一项重要形式,以及就职典礼的严肃庄重。Ⅲ
基督教是有神教,它只承认一个上帝,上帝是万物之源。人们必须绝对服从上帝,上帝无所不能,无处不在。因为上帝用泥土造人,因此人的死去便是“重归泥土(to re—turntodust/earth)”。人生来就有罪,他的死便是“偿还大自然的债务(幻paythedebtofnature)”。死是使人从短暂的、有限的、肉体的、罪恶的、不自由的生活转变到“精神”“天国”中永恒幸福的转折点,肉体虽死。灵魂却得以“永生”(tolaunchinto eternity),“名字”永远留在永生簿里(tohave one’sname inscribed in the Book of Life),这样人生就“得到了最后的报偿(to go to one’s final reward)。而God(上帝)一词,更是频繁地出现在英语习语中:God is aboveall,(上帝高于一切);GodiswhereHewas,(上帝无所不在);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说明上帝是主宰者God tempers the wind to the shorn lamb(天助不幸者),说明上帝是慷慨和仁慈的化身。另外,church一词也被广泛地应用于习语中,如:go to the church(去教堂做礼拜;结婚);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穷得像教堂老鼠,形容非常贫困)。
还有一些宗教用语在日常生活使用中被赋予了一定的比喻意义,如:inthe right church,but in the wrong 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garden of Eden(伊甸园),比喻幸福的地方;new wine in old bottles(旧瓶装新酒),喻指强求思想僵化的人接受观念的“不明智”之举,带有明显的贬义;Job’s news(约伯的消息),现比喻噩耗;wearJoseph’Scoat(穿上约瑟的大衣)。比喻拒绝女色的诱惑,等等。
英语中很多习语,诸如节假日名称、地名等与宗教有关或从宗教典故演变而来,这些习语广泛地为英语国家的人所接受和使用。由此可见,西方宗教文化对英语语言的极大影响。
2 中国宗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
中国宗教是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儒教、道教和佛教“三教合一”的现象。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汉语语言受这三种宗教的影响尤其深远和广泛。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 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学说开创了中国人文主义的先河。儒家的主题思想是仁,所提倡的智、信、圣、仁、义、忠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孔子的语录中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等等。儒学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礼记·中庸》说:“诫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所以在中国人心中,天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是世间一切的主宰者。古代帝王认为自己是“天子”,为了感谢上天的保佑,帝王和平民百姓经常举行“祭天”的仪式。同样,在传统的中国婚礼上,新人要拜天地。这些风俗充分显示了中国人对“天”的崇拜。而汉语里的很多习语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苍天不负苦心人”,“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等。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源自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对汉文化也有很大的影响。道家思想就是“无为而治”。这在日常生活可以得到很好的反映,如:武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招,音乐的最高境界是无词,等等。老子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可以诉说的道理,不是永远的道理;被人记住的名字,往往不会被人永远记住。汉语中很多习语也和道家思想有关,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回光返照”,等等。
佛教在公元初期由印度传人中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并在中国宗教中获得自己确定的地位。汉语言中就有很多反映佛教文化的习语。“不可思议”指理之深妙,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现泛指事物不可想象,难以理解;“不二法门”指独一无二的方法;“五体投地”指的是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这是佛教最恭敬的礼仪方式,现指以亲身经历和体验说明某一道理。此外还有很多含“佛”字的习语,如:“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借花献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都是佛教文化对汉语影响的体现。
结语
以上分析只是宗教文化对英汉两种语言影响的一个缩影。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前者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Family),后者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Family),不同的文化系统造就了两种语言巨大的差别。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宗教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宗教文化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语言行为。而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必然会反映和体现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宗教文化。因为“语言的发展是与社会化同时进行的,或者社会化是通过语言完成的”。了解和掌握英汉语言的特征及其文化内涵。特别是中西宗教文化对两种语言的影响,明确中西宗教信仰差异,不仅能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更能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作为语言学习者,要学好语言。特别是要做好翻译工作,不能只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而要将语言和文化联系起来,在学好语言知识的同时,谙熟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内涵,掌握语言间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宗教文化 语言 文化差异
引言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 Tylar)在《原始文化》一文中提出的“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个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简言之。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整体生活方式。著名翻译理论家Newmark Peter说:“文化是某一群体独特的生活方式及其表现,它以群体特有的语言作为表达工具。”就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而言,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文化包含着语言。并影响着语言,而语言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保存文化、交流文化和反映文化的不可缺少的工具。语言的发达和丰富,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而文化对语言的发展又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也指出:“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以至于在不仔细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任何问题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
宗教既是一种特定的思想信仰,同时又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渊源和组成部分,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宗教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必然与宗教这一特殊文化形式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语言创造了宗教,宗教发展了语言。语言是构成宗教观念十分重要的各种主要因素之一。语言是意识形成的因素,是思维不可或缺的工具,语言“在观念上充当物质”。语言把人的意识成果以物质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在人的头脑中形成明晰的概念,使思想得以形成,这为宗教观念的产生提供了可能。而宗教也对语言及其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不仅最早的语言研究发端于宗教,而且宗教对语言的传播与发展及规范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即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从社会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探讨其各自所承载的宗教文化对语言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剖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宗教文化内涵,以期对英语学习者学好英语和做好两种语言的翻译工作方面有所帮助。
1 西方宗教文化对英语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主源有三:以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古希伯来文明和犹太宗教;古罗马法制文明。这三大文明都汇总于基督教,并以宗教信仰形式在西方构筑起庞大的文化体系。因此在西方传统中,人们习惯称西方文化为“基督教文化”或“基督教文明”。在西方许多国家,尤其是英美两国,长期以来深受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绝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而《圣经》作为基督教的教义,其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影响深远,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而且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支柱。而它对英语语言的影响涉及词汇、俗语、修辞等多个方面。
英语中很多词、短语都表达了特定的宗教含义。如“End ofthe World”(世界末日)来源于基督教,表示有朝一日现世将最后终结,所有的人都将接受上帝的审判:好人升天堂,坏人下地狱,恶魔人火湖。再如"noly Communi—cation"(圣餐)指的是天主教堂的一种仪式。在教堂做礼拜的高潮时刻,神父将一小块面饼放入跪着的教徒口中。这种仪式源于《圣经·新约》,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将饼和酒分别分给众信徒,称其为自己的血肉。再如美国《新闻周刊》把四年一次的总统就职仪式形容为“美国民主的主要圣礼”(the central sacrament 0fAmerican democracy)。“圣礼”是基督教的一项重要礼仪,它借助一种可见的形式赋予领受者以不可见的基督的“宠爱”和“保佑”。这里作者以宗教中的“圣礼”喻指美国总统制为民主制度的一项重要形式,以及就职典礼的严肃庄重。Ⅲ
基督教是有神教,它只承认一个上帝,上帝是万物之源。人们必须绝对服从上帝,上帝无所不能,无处不在。因为上帝用泥土造人,因此人的死去便是“重归泥土(to re—turntodust/earth)”。人生来就有罪,他的死便是“偿还大自然的债务(幻paythedebtofnature)”。死是使人从短暂的、有限的、肉体的、罪恶的、不自由的生活转变到“精神”“天国”中永恒幸福的转折点,肉体虽死。灵魂却得以“永生”(tolaunchinto eternity),“名字”永远留在永生簿里(tohave one’sname inscribed in the Book of Life),这样人生就“得到了最后的报偿(to go to one’s final reward)。而God(上帝)一词,更是频繁地出现在英语习语中:God is aboveall,(上帝高于一切);GodiswhereHewas,(上帝无所不在);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说明上帝是主宰者God tempers the wind to the shorn lamb(天助不幸者),说明上帝是慷慨和仁慈的化身。另外,church一词也被广泛地应用于习语中,如:go to the church(去教堂做礼拜;结婚);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穷得像教堂老鼠,形容非常贫困)。
还有一些宗教用语在日常生活使用中被赋予了一定的比喻意义,如:inthe right church,but in the wrong 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garden of Eden(伊甸园),比喻幸福的地方;new wine in old bottles(旧瓶装新酒),喻指强求思想僵化的人接受观念的“不明智”之举,带有明显的贬义;Job’s news(约伯的消息),现比喻噩耗;wearJoseph’Scoat(穿上约瑟的大衣)。比喻拒绝女色的诱惑,等等。
英语中很多习语,诸如节假日名称、地名等与宗教有关或从宗教典故演变而来,这些习语广泛地为英语国家的人所接受和使用。由此可见,西方宗教文化对英语语言的极大影响。
2 中国宗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
中国宗教是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儒教、道教和佛教“三教合一”的现象。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汉语语言受这三种宗教的影响尤其深远和广泛。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 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学说开创了中国人文主义的先河。儒家的主题思想是仁,所提倡的智、信、圣、仁、义、忠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孔子的语录中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等等。儒学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礼记·中庸》说:“诫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所以在中国人心中,天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是世间一切的主宰者。古代帝王认为自己是“天子”,为了感谢上天的保佑,帝王和平民百姓经常举行“祭天”的仪式。同样,在传统的中国婚礼上,新人要拜天地。这些风俗充分显示了中国人对“天”的崇拜。而汉语里的很多习语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苍天不负苦心人”,“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等。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源自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对汉文化也有很大的影响。道家思想就是“无为而治”。这在日常生活可以得到很好的反映,如:武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招,音乐的最高境界是无词,等等。老子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可以诉说的道理,不是永远的道理;被人记住的名字,往往不会被人永远记住。汉语中很多习语也和道家思想有关,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回光返照”,等等。
佛教在公元初期由印度传人中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并在中国宗教中获得自己确定的地位。汉语言中就有很多反映佛教文化的习语。“不可思议”指理之深妙,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现泛指事物不可想象,难以理解;“不二法门”指独一无二的方法;“五体投地”指的是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这是佛教最恭敬的礼仪方式,现指以亲身经历和体验说明某一道理。此外还有很多含“佛”字的习语,如:“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借花献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都是佛教文化对汉语影响的体现。
结语
以上分析只是宗教文化对英汉两种语言影响的一个缩影。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前者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Family),后者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Family),不同的文化系统造就了两种语言巨大的差别。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宗教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宗教文化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语言行为。而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必然会反映和体现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宗教文化。因为“语言的发展是与社会化同时进行的,或者社会化是通过语言完成的”。了解和掌握英汉语言的特征及其文化内涵。特别是中西宗教文化对两种语言的影响,明确中西宗教信仰差异,不仅能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更能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作为语言学习者,要学好语言。特别是要做好翻译工作,不能只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而要将语言和文化联系起来,在学好语言知识的同时,谙熟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内涵,掌握语言间的文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