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北部湖泊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季节性差异及驱动机制

来源 :湖泊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f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生物是湖泊生态系统重要的有机组分。了解不同时期青藏高原湖泊细菌群落特征、环境驱动因子及其群落构建过程的差异,对高原湖泊水生态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分别于2020年6和12月采集青藏高原东北部5个湖泊水样,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统计分析和模型分析,解析高原湖泊群在非冰封期和冰封期细菌群落结构、环境驱动因子和中性过程、确定性过程以及随机性过程在细菌群落构建过程的贡献。结果表明:(1)非冰封期湖泊细菌群落的Chao1丰度指数、Simpson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低于冰封期,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非冰封期细菌群落的Chao1丰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与水温和海拔显著相关,而冰封期细菌群落的Chao1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与总氮显著相关;(2)水体细菌群落的优势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非冰封期细菌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平均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冰封期。另外,主坐标分析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非冰封期和冰封期的细菌群落组成差异极显著;(3)冗余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湖泊群细菌群落结构的驱动因子不同,非冰封期环境因子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总氮>纬度>总溶解固体>经度>溶解有机碳,冰封期为:海拔>溶解氧>溶解有机碳>pH;(4)Sloan中性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冰封期高原湖泊细菌群落比非冰封期更易受到中性过程的驱动,并且冰封期细菌群落的迁移率也大于非冰封期(冰封期:0.289;非冰封期:0.130),反映冰封期细菌菌群扩散能力较强。随机性的扩散限制过程是非冰封期(贡献率=54.74%)和冰封期(贡献率=55.56%)湖泊细菌群落的主要构建过程。本文解析了不同时期高原湖泊细菌群落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为高原湖泊水资源保护和管理以及深入理解细菌群落构建过程提供了基础。
其他文献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双减”教育政策,有助于舒缓学生的身心压力、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是促进语文学科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文基于“双减”背景,对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概括和总结,并利用以研促教、以学促教和以评促教三种模式,从集体培训、课型研究、学情分析、情境教学、项目探究、作业设计、课后服务、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等多个方面,明确语文教学的改进策略,旨在完成减负、增效、提质的教学目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对小学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让小学音乐课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音乐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要摒弃旧的教育方式,打造趣味横生的课堂,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文章阐述了音乐游戏的概念,并设计了五个音乐游戏,以突出音乐游戏的积极作用。
课外作业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承担着巩固课堂知识技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培养勤思善学的学习习惯以及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的多项功能。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课外作业往往成为教师重复巩固课堂知识的手段,其余功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在课外作业中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随着“双减”政策的大力推行,课业负担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减轻课业负担是教师群体共同面临的
青藏高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和优先保护区,分布着多种重点保护物种及青藏高原特有种,物种丰富度高且濒危物种占比大。本文针对青藏高原分布的有蹄类、猫科、熊科、犬科、鼬科、翼手目、小型兽类7个动物类群,从濒危现状、濒危成因、已开展的研究工作和管理对策、取得的保护成效等角度分别论述了各类群的保护与管理研究进展。在青藏高原有蹄类中特有种占比远高于其他类群;81%~100%的有蹄类、猫科、熊科、犬科动物被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企业迅速成长的关键。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创新,能够使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进步,从而有效推进企业的发展。但是,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如缺少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忽视对员工的管理,人资管理理念较为落后且投入不足,企业奖罚制度的缺失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用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以创新的角度加以改善,进而有效提高企业
肠道疾病是养殖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常见疾病。动物肠道微生物伴随宿主进化并与胃肠道构成了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为探究不同饲养环境对圈养林麝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的影响,本研究对采自国内5个不同养殖场的215份粪便样品进行了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对比分析不同养殖场林麝肠道微生物组成、多样性和功能的差异。结果显示,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是未喂食复合益生菌的祁连县养殖场林麝肠道
动态监测与科学评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可以为推动中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基于形态属性,从信息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智能经济4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2013—2020年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研究发现:(1)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考察期内呈现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且总体及不同形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省域差异明显。(2)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主峰分布呈现明显的右移趋
目的 利用高分辨力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HR-MRI)探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患者低中危组与高危组间斑块特征的差异及ABCD3评分与斑块特征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接受HR-MRI检查的TIA患者病例。根据风险评分量表ABCD3分为低中危组(ABC
中国近海新生代盆地油气主要来源于湖相烃源岩,相比于海相烃源岩,湖相烃源岩的非均质性更强,并且勘探程度较低,烃源岩评价和形成机理研究的难度更大。本文选取中国近海渤海海域盆地、珠江口盆地及北部湾盆地代表性富烃凹陷—辽中、惠州和涠西南凹陷为研究对象,主力烃源岩层段沙三段、文昌组和流二段为主要研究层位,融合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反演”和地球生物学“正演”技术,分析其内在联系,综合对比评价中国近海湖相烃源岩的
烃源岩有机相是有机质质量分数、有机质类型、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沉积环境的综合体现,利用有机相评价烃源岩特征是现今石油勘探中的有效方法。渤海海域庙西地区(黄河口东洼、庙西南洼)烃源岩有机相的研究相对薄弱,制约了该地区优质烃源岩的探寻,因此需要对该地区有机相纵向分布特征、平面展布特征及烃源岩形成机理展开研究。在对庙西地区东营组、沙河街组和孔店组烃源岩评价基础上,结合干酪根显微组分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