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企业油品选型优化研究与应用

来源 :润滑与密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niu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煤化工企业用油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润滑油使用普遍存在的问题,如采用的油品种类多、油品性能等级偏高、油品使用经济性偏低.提出总体上按照“油品种类最少化、设备润滑更优化、用油成本更低化”开展油品选型优化的思路,并介绍油品选型优化结果及产生的效益.开展油品选型优化,可使煤化工企业油品年使用成本下降,另外还能减少现场加错油的情况,提高设备润滑可靠性.
其他文献
为进一步探索微弧氧化反应过程中微弧氧化陶瓷层表面形貌、孔隙率等基本特征的受控机制,创新地提出向微弧氧化电解液中引入磁性粒子,即镀镍石墨磁性纳米粒子,探索磁性添加剂粒子对微弧氧化反应过程及膜层耐磨性能的影响.从膜层表面形貌、横截面形貌、孔隙率、平均孔径、厚度、表面粗糙度、反应能耗及物相组成等方面对微弧氧化反应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机分析膜层的耐磨性能.结果表明:镀镍石墨磁性纳米粒子通过在电解液磁场中形成的浓度梯度和改善电极表面电解液的导电性,对微弧氧化反应过程产生了较大影响,显著改变了陶瓷
以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18 N+Me3)为模板剂,利用水热合成方法制备有机柱撑型层状硅铝酸钠材料(Lamellar Aluminosilicates-C18 N+Me3,LAS-C18 N+Me3),通过XRD、SEM、FTIR和TG对样品进行表征.利用SRV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有机柱撑型层状硅铝酸钠材料(LAS-C18N+Me3)与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复配作为锂基润滑脂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利用SEM、3D和EDS分析钢球磨损表面形貌和化学元素分布.结果表明:添加质量分数5%LAS-C18
为探讨小迷宫密封间隙设计条件下离心制冷压缩机性能变化规律,以离心制冷压缩机为研究对象,通过CFD方法对压缩机叶轮和迷宫密封内的流动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迷宫密封内的流体压力近似呈阶梯状降低;在叶轮入口流量相同时,随密封间隙增大,泄漏量和泄漏损失系数在小流量工况下增大的幅度较大;在同一密封间隙下,随着压缩机叶轮入口流量的减少,泄漏量和泄漏损失系数均增大;考虑密封后,压缩机的总压比和等熵效率都有所降低,且密封间隙越大,降低得越多,特别是在小流量工况下总压比和等熵效率下降更为明显,总压比最大降低了8.02%,
传统润滑系统设计大多是先基于经验公式进行计算与设计,再通过试验进行验证的方法.针对传统润滑系统设计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提出基于Flowmaster的润滑系统设计方法.以某行星齿轮箱为例,对齿轮箱内各润滑点的生热情况进行分析计算,并初步设计润滑系统.结果表明:输入齿轮处的摩擦生热量最大,滑油需求量最多.通过Flowmaster软件搭建相应的润滑系统模型,对润滑系统性能进行稳态与瞬态仿真.Flowmaster仿真结果验证了所设计润滑系统可以满足齿轮箱的润滑需求.瞬态仿真结果表明,阀门的关闭速度会影响系统的流
提出基于ABAQUS软件和疲劳分析软件FE-SAFE预测旋转轴唇形密封圈寿命的方法.以某型号减速器中的输入轴与轴承端盖间的旋转轴唇形密封圈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预紧状态下旋转轴唇形密封圈的有限元模型,获得旋转轴唇形密封圈的过盈量和理论接触宽度与唇口最大接触压力之间的关系曲线;根据ABAQUS获得的应力,并结合材料应力-循环次数曲线,应用疲劳分析软件FE-SAFE,预测不同过盈量和理论接触宽度对旋转轴唇型密封圈循环寿命的影响,并验证预测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旋转轴唇型密封圈的循环寿命随过盈量的增大而减小,随
以从头计算Hartree-Fock分子轨道法计算三类(2-烷基黄原酸酯基乙酰氨基吡啶、2-烷基黄原酸酯基乙酰氨基苯并噻唑、2-烷基黄原酸酯基乙酰氨基噻唑)黄原酸酯基杂环润滑油添加剂的量子化学结构参数,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别研究这些分子的磨斑直径、最大无卡咬负荷与量子化学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建立具有良好拟合效果和预测能力的抗磨性和极压性定量构效关系模型.结果表明,黄原酸酯类杂环化合物的熵是影响其作为润滑油添加剂抗磨性能的主要量子化学结构参数,而分子总能量对其极压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为研究大尺寸O形橡胶密封圈端面动密封性能,研制适应于大尺寸O形橡胶圈的动密封性能测试平台,测试水介质条件下绝对压力在15~600 kPa范围内O形橡胶密封圈端面动密封性能.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介质压力、压缩量(0.75~1.25 mm)和转速(5~50 r/min)下内径600 mm(截面直径10 mm)的丁腈橡胶密封圈的动密封性能.结果表明:随水介质压力增加泄漏量呈近似线性增大,随压缩量增加泄漏量小幅下降,随转速增加泄漏量基本恒定;随水介质压力增加端面摩擦转矩线性增大,随转速和压缩量增加端面摩擦转
针对磷酸厂渣浆泵机械密封因端面变形而导致的使用寿命缩短问题,以渣浆泵背对背型双端面机械密封密封环为研究对象,采用整体法,根据实际工况建立密封环热力耦合三维计算模型,研究密封环温度场分布及端面变形情况,分析不同工况下密封环热力变形对机械密封正常工作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封环最高温度出现在静环内侧,且温度沿径向朝静环外侧逐渐降低;环境温度对密封环热力变形有显著影响,高温环境下机械密封更容易失效;密封端面受到热力耦合的影响,从平行面变为收敛面,造成密封面迅速磨损,泄漏量增大;根据端面变形形状,可考虑将该机械密封改
摩擦热负荷与磨损是湿式离合器摩擦副损伤失效的2个重要因素,两者与工况参数都有着较为复杂的映射关系且相互作用.基于有限元模拟和离合器台架试验,运用3σ准则计算摩擦元件屈曲变形的临界径向温差,利用实验数据拟合与插值得出临界磨损率;通过BP神经网络训练得出双参数耦合作用的损伤阈值模型,并通过试验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研究表明:临界径向温差和磨损率与工况参数(压力和转速)呈非线性的关系,对偶钢片的临界径向温差随压力和转速的增大而减小,摩擦片的磨损率随压力和转速的增大而增大.所构建的基于双参数的阈值模型的预测结
采用水热吸附及热解还原制备六方氮化硼负载纳米铜复合润滑添加剂(Cu/h-BN),利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热重分析仪(TGA)以及红外光谱仪(FT-IR)对样品进行表征.将纳米润滑添加剂分散到聚α-烯烃(PAO10)中,采用球盘摩擦试验考察其摩擦学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典型的磨痕进行形貌分析,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XPS)对沉积的润滑膜表面的化学成分和价态进行分析,探讨复合润滑添加剂在摩擦过程中的润滑机制.结果表明:相比于六方氮化硼分散的油样,复合润滑添加剂Cu/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