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的诗词岁月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bo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8月26日,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陈毅元帅诞辰120周年。他一生创作了诗词300多篇,有700多首,从中可以印证他文韬武略的卓著功绩和刚直不阿的高洁品格。

天资聪慧,酷爱诗词;留法俭学,启程革命


  陈毅从小天资聪慧,尤其是在文学方面有禀赋。5岁时读私塾开蒙入学,父亲陈昌礼给他取学名叫世俊,号仲弘,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才智出众的俊杰人物。因读书认真,入塾几个月,他从未挨过先生的板子。
  9岁时,陈毅和胞兄陈孟熙到成都锦官驿初等小学学习。老师裴野堂依据《论语·泰伯章》中曾子说的一句话“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建议其将名“世俊”改为“毅”,与字“仲弘”相呼应,意为既有弘(刚强),还须有毅(毅力),贵在坚持始终。陈毅的父亲陈昌礼认为这一名字寓意深远,一口答应。寒暑假时,家里又为陈毅兄弟俩请了一个私塾老师,以便在放学后学《诗经》及唐诗宋词。
  12岁时,陈毅从锦官驿初等小学毕业后,考入华阳县德胜乡高等国民小学。校长冯湛恩是成都有名的古文学家,人称“冯刷把”,意即作文像油印刷子刷制得那么快捷端正。陈毅学习格外努力,作文进步很快。有一次作文比赛时,同样的题目,他连作七篇,荣获全校第一名,冯校长高兴地夸他是“陈刷把”。此时的陈毅十分敬佩“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说自己“最喜爱读苏老泉的文章”,为此,他曾将苏洵的字“明允”倒过来,一度取名“陈允明”。
  17岁时,陈毅和胞兄陈孟熙双双考取留法预备学校。第二年,兄弟俩正式考取官费留法生,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的道路。此时,他在红榜上的署名便是“陈毅”。从此,陈毅常用“弘毅”来警策自己。而作为文学青年的他,此时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文学家。
  20岁时,陈毅参加了工学世界社。他开始读《共产党宣言》,并被书中深刻的分析,新鲜的提法所吸引。很快,他参加了蔡和森等领导的留法勤工俭学生为“争吃饭权、工作权、求学权”而掀起的“二二八运动”。不久,参加了周恩来等领导的有旅法各界代表300余人与会的两次“拒款大会”。因为能写白话文,陈毅天天在忙碌起草宣言、通讯,为拒款斗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1年10月14日,陳毅等100多名留法勤工俭学生被法国反动当局押上“波尔加”号船,强行遣送回国。罪名是“过激党”“宣传共产主义”。在船上,同学们组织了一个“被迫归国留法勤工俭学生团”,蔡和森、李立三、陈毅等20余人被推举为干事会成员。经过香港时,蔡和森、李立三等先行下船,寻找共产党的组织。这样,陈毅成为领导斗争的主角。11月23日傍晚,已过20岁的陈毅乘坐“波尔加”号船,在大洋上颠簸40多天后,驶抵上海港。
陈毅在上海和哥哥陈孟熙、弟弟陈季让等人的合影

  沿途,情感丰沛、心情复杂的陈毅,利用白话文创作了《在地中海上》《过哥伦布》《船近香港望太平山》《舟过崇明岛向吴淞口》等现代自由诗四首,取大标题为《归国杂诗》,现节选精彩片段如下:
  地中海上
  我今东归,
  归向那可爱的故乡,
  ……
  东归者带了什么?
  西来者又如何失望?
  文明的母亲呀,
  你试想,
  你这葡萄色的文明,
  究造出什么佳酿?
  船近香港望太平山
  从印度洋到太平洋,
  恍惚做了几重恶梦,
  豺狼吃着我们的弟兄,
  醒来头觉深痛!
  气愤填膺了,
  骂亡奴自己断送!
  ……
  舟过崇明岛向吴淞口
  船儿呀!快快移动,
  我要看乡国,
  她是否别时的旧容
  ……
  快看,快看!
  西北的半天已红,
  愿这只火把,
  温热了你全身的冷冻。
  这几首现代自由诗,把一位年轻的海外学子学而未成,理想破灭,憎恶西方资本主义,热爱中华九州,急盼回归祖国的迫切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诗通俗易懂,韵律感强;意境含蓄,主题鲜明;体裁新颖,情感丰富;技艺流畅,感召力强,在当时难得一见。
陈毅(左一)和同学在法国的合影

  两年多海外的征途对陈毅来讲,意义重大。一是从人际关系上讲,生性豁达的他相继认识了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李立三、邓小平、聂荣臻等日后的革命战友,对他真正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二是从兴趣爱好上讲,喜欢文艺创作的他,在熟读中国古典诗词的基础上,又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欧美现代文学作品,对自己的文学博士梦有极大帮助。
  1922年秋,陈毅由住在上海的蔡和森通信介绍,在成都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冬,陈毅回到老家乐至县,见到了久别的父母。跟回国时一样,也是百感交集。这时,他家已破产。全家寄居在三元坝陈氏宗祠内的两间西屋里。面对凄凉凋敝的生活,联想到中国大地上正在酝酿着的革命,血气方刚的陈毅又看到了希望。过春节时,他提笔泼墨写了一副别开生面、耐人寻味的春联贴在自家门上:   生性乐观的陈毅,与战友们描述劫后余生的情景时说:当时累得实在走不动了,就在仙人岭石坳里稍事休息,大家头朝广东,脚向江西,躺下一会就睡着了。醒来后我说:我们真了不起呀,一身压着两个省呢!说得大家都开口笑了起来。
  1936年春,困境中的陈毅,用《野营》诗记述自己在赣南斗争的残酷,赞叹远征的红军主力渡过金沙江时的喜悦:
  恶风暴雨住无家,日日野营转战车。
  冷食充肠消永昼,禁声扪虱对山花。
  微石终能填血海,大军遥祝渡金沙。
  长夜无灯凝望眼,包胥心事发初华。
  从1934年秋到1936年夏,项英和陈毅率部与敌人开展了灵活机动的游击战,经历了千辛万苦,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夏季的油山,阳光充足,野果野菜较多,敌人也暂时退去。陈毅一扫阴霾,利用间隙,用白描的手法,写实构思,完成著名的《赣南游击词》,勾勒出了红军游击队战斗、生活、行军中的一些典型的场景,非常生动,特别传神。这十二首词细描了游击队员吃、住、行中的种种艰辛和苦中作乐的情趣,坚定了必胜的信念。如:
  夜难行,淫雨苦兼旬。
  野营已自无篷帐,大树遮身待晓明。
  几番梦不成。
  满山抄,草木变枯焦。
  敌人屠杀空前古,人民反抗气更高。
  再请把兵交。
  莫怨嗟,稳脚度年华。
  贼子引狼输禹鼎,大军抗日渡金沙。
  铁树要开花。
  《赣南游击词》是陈毅战争年代的代表篇章,构成了他诗歌创作实践的第一个高潮。
  1936年,陈毅始终在赣南粤北大余岭山脉一带率部作战,危机四伏,极度艰苦。8月26日正值他35岁生日,他写下了感情真切的《生日寄怀》:
  大军西去气如虹,一局南天战又重。
  半壁河山沉血海,几多知友化沙虫。
  日搜夜剿人犹在,万死千伤鬼亦雄。
  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
  这首七言律诗,视野开阔,气势恢宏,结构严谨,意境深远。尤其是颔联与颈联,半壁河山对几多知友,沉血海对成沙虫;日搜夜剿对万死千伤,人犹在对鬼亦雄,合辙押韵,对仗工整。纵使万死千伤,做鬼也是英雄。这种为了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种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意志,令人为之动容!
  1936年初冬,陈毅撷取赣南游击战中的一个真实画面,创作了七言绝句《雪中野营闻警》:
  风击悬冰碎万瓶,野营人对雪光横。
  遥闻敌垒吹寒角,持枪倚枕到天明。
  这首诗充满了古代边塞诗的味道。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生动地再现了红军游击队员在油山寒冷的峻岭中与敌人斗智斗勇的真实场景。特别第一句写景,既真实又有想象力。油山昼夜温差较大,山脚温暖如春,山顶则寒冷刺骨,树枝上悬挂的冰柱长短粗细不一。寒风刮来,冰柱又互相撞击,发出叮铃铃的脆响,再纷纷掉落到地上,又发出噼里啪啦如玻璃瓶一样碎裂的声音。一片寂静的山岭中,“碎万瓶”的响声脆如天籁,使冬日的山野充满了灵气。
  1936年11月下旬,寒冬时节,国民党军又对梅山进行“清剿”,陈毅因腿部旧伤复发,加上罹病行动不便,还有叛徒告密,被围困躲藏在树林草莽之中。在长达20多天时间里,陈毅都记不清是多少次九死一生了。他苦苦思虑,恐难脱身,遂写下了著名的“绝笔诗”—《梅岭三章》,藏在衣内。诗中云:“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后死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在生死关头,12月12日发生了西安事变,进山“搜剿”的国民党军急急忙忙撤走了,一些地方武装也龟缩在碉堡里不露头了,陈毅才转危为安,最终获救。
  经历南方三年艰苦游击战争生死锤炼的陈毅,战斗经验更加丰富,革命意志更加坚毅,文学造诣越来越深。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后,为组建新四军,他又在江西革命老区收集整编红军游击队。当陈毅行车路过兴国老营盘战斗遗址时,三年前那场大战血海翻腾的情景历历在目。睹物思人,怆然泪下。陈毅一挥而就七言绝句—《车过兴国老营盘》:
  大战当年血海翻,今朝独上老营盘。
  荒台废址无人识,一抚伤痕一泫然。
  对在赣粤边坚持了三年的游击战争,陈毅后来是这样评述的:“这三年游击战争,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他的文学成就在艰苦卓绝的对敌游击战环境中,在九死一生的危急状态下磨砺而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率领铁军,诗情恣肆


  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陈毅先后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指挥、苏北指挥部指挥、华中新四军和八路军总指挥部代总指挥等职。在新四军挺进江南之初,陈毅就提出,只有尽快打几个漂亮仗,才能打击日军的骄横气焰,鼓舞民众的抗战情绪,使新四军在茅山站住脚。1938年6月17日,新四军先遣支队一部由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部署,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直接指挥,在镇江西南的韦岗伏击日军旗开得胜,震动江南。此战被称为新四军的江南抗日处女战,其战略意义非同寻常。四天后,陈毅兴奋地为此赋七言绝句—《卫岗初战》:
  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
  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陈毅频繁化典,传承出新。首句起兴,借用西汉贾谊《过秦论》和刘安《淮南子·本经训》中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后来以“射日”借喻攻克顽敌。新四军与日军初战告捷,陈毅使用“射日”,更是一语双关。尾句继续用典,一是借汉武帝征服西域楼兰国的典故,二是借大诗人李白《塞下曲》中的名句“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939年春,陈毅创作出歌词《十年》,后经项英、李一氓等新四军领导同志对歌词初稿进行集体研究和修改,形成了今天广为传唱的《新四军军歌》。歌词的最后写道: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新四军军歌》气势磅礴、铿锵有力、朗朗上口,鼓舞了一代铁军将士。   1940年10月上旬,陈毅统一指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所辖部队进行了黄桥战役。陈毅与副指挥粟裕集中兵力,采取积极防御、诱敌深入的战术,在运动中一举歼击顽军韩德勤部1.1万余人,取得反顽作战的胜利。10月10日,北上的新四军陈毅部和南下的八路军黄克诚部,在盐城以南的狮子口胜利会师。至此,八路军、新四军协同发展苏北和华中抗战的战略任务基本完成。五天后,陈毅和黄克诚两位老战友,自井冈山分手近十年后在盐城再次会面,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陈毅即兴赋七绝诗一首:
  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
  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
  首句起兴,依然用典,从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中化出。江淮河汉一句气势恢宏,豪情满怀。
  这个时期,陈毅率领华中新四军部队奋战在大江南北,战斗越打越大,部队越扩越壮,抗日战绩越来越多。所以,视野更开,借用典故,推陈出新,诗词创作又回到红军时期那种激情四射、浪漫恣肆的状态。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20日,陈毅和刘少奇临危受命,分别担任重建的新四军代军长和政治委员,统领新四军9万之众,并肩携手,力挽危局,迅速展开了华中敌后抗日、击伪、反顽斗争。为声讨和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抗战、破坏团结的反共罪行,陈毅激愤地写就《皖南事变书愤》:
  嬴秦无道即今同,血债千重又万重。
  倒海翻江人呐喊,立将莫邪斩苍龙。
  陈毅借典比兴,揭露了蒋介石两面派的反动嘴脸,控诉了国民党对共产党犯下的滔天罪行;寓示了愤怒的抗日军民将用“莫邪”之剑,力斩如“苍龙”般的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
  1943年5月,时任新四军代军长的陈毅从盱眙县黄花塘军部乘船前往第三师和第四师视察军务,经过洪泽湖。看见这夕阳落山,轻风拂柳,水天一色,暮色笼岸的湖光山色,心情非常愉悦。此前,第四师在山子头战役中一举歼击顽军韩德勤部,陈毅以团结抗战为重,向党中央建议释放韩德勤,共同合作抗日,迅速得到了批准,演绎了现代版的“捉放曹”故事。此时,心情舒畅的陈毅,诗兴大发,遂作一首优美的七言绝句《过洪泽湖》:
  扁舟飞跃趁晴空,斜抹湖天夕照红。
  夜渡浅沙惊宿鸟,晓行柳岸雪花骢。
  这四句诗,借典破题,动静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美轮美奂。
  1943年10月下旬,党中央来电要陈毅去延安参加整风和中共七大准备工作。12月,陈毅在奔赴延安的途中,路过鲁、苏、皖、豫四省交界的微山湖,又看到了类似于洪泽湖的美景。随即,一首优美的七言绝句《过微山湖》脱口而出。
  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
  鲁南峰影嵯峨甚,残月扁舟入画图。
  这首诗与陈毅往常的诗不同,上联写实,下联写景,而且借典、化典很少,实际地名却多。不过,白描实写,比如江淮、微山、鲁南等地名,湖色、峰影、残月、扁舟等景致,入诗入画都特别好看。
  全民族抗战时期,陈毅创作的诗词,尤其是七言绝句,意境优美,气势雄浑,化典频繁,传承出新,可以说构成了他诗歌创作实践的第二个高潮。

大雪青松,刚正不阿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发生了严重自然灾害,加之“左”的错误,造成我国经济的巨大损失,国际上又面临美国的武力威胁、中印边界的武装冲突等。此时中苏交恶,苏联撤走专家,撕毁合同。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极大地损害了中苏两党和两国的关系。对此,作为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的陈毅非常愤慨。1960年冬夜,他长夜不寐,写下了五言绝句《青松》一首。后来陆续再写,一年时间共创作12题19首诗歌,总标题为《冬夜杂咏》,最初发表于《诗刊》1962年第一期上。组诗赞颂了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豪迈和那个特定时代不畏艰难、愈挫弥坚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撷取其中四首赏析:
  青松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红梅
  隆冬到来时,
  百花迹已绝。
  红梅不屈服,
  树树立风雪。
  幽兰
  幽兰在山谷,
  本自无人识。
  只为馨香重,
  求者遍山隅。
  秋菊
  秋菊能傲霜,
  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
  风霜其奈何?
  仅从上述四首诗的标题来看,就充满了色彩斑斓的诗情画意。松、梅、菊、兰四种花木,抗暴、耐寒、淡雅、幽香,特性明显,寓意深长,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描画,直抒胸臆的摹本,经过长久积淀,成为一种特定的民族性的审美意象和一种洁身自好的人格象征。陈毅这四首五言绝句,平实白描,不事雕琢;韵脚工整,不究平仄;语言冷峻,可读易懂;画面鲜明,风骨遒劲。尤其是《青松》,成为陈毅创作的最著名诗句之一。
  从1921年的《归国杂诗》到1961年的《冬夜杂咏》,前后40年,陈毅笔耕不辍。这几首五言绝句,是他自身的最好写照。到了花甲之年,陈毅创作的作品由繁入简,更加成熟大氣,哲理深刻,形成了他诗歌创作实践的第三个高潮。
  陈毅元帅赤胆忠心的品格和刚正不阿的风骨,为我们矗立了一座垂范千秋的精神丰碑。他创作的不朽诗篇具有永恒魅力和深远影响力,将铭记在人们心中。
  (责任编辑 王兵)
其他文献
2015年9月下旬,应捷中友好协会的邀请,笔者陪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原局长陈夕同志访问了捷克共和国,在这个地处欧洲心脏的迷人国度度过了短暂的几天,留下了深刻而鲜活的印象。  捷克民族:自卑又自傲  今天的捷克共和国与斯洛伐克共和国曾经是个统一的国家,地处中欧,一个在传统上是德国人、奥地利人、匈牙利人,以及西斯拉夫人,也即波兰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的故乡。与西欧和东欧以及东南欧不同,这片大陆的
1978年10月20日,邓小平到新华社视察,并看望了新华社的干部职工。这是新华社历史上一个重要事件,在党的新闻史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邓小平此次来新华社视察,却是一次不在日程之内的“意外”活动。“意外”之行的缘起  对于新华社,邓小平是十分熟悉的。早在革命战争年代,邓小平对解放区和军队的新闻工作就非常关心,与前线记者接触也较多。1946年10月,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派到前线的记者方德、吴象
单际友(1931—1951),亦作单纪友,1931年生,山东高密人,1951年2月参军,同年6月参加朝鲜鸡雄山反击战,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4日在朝鲜五圣山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0岁,后被安葬于辽宁省丹东市六道沟烈士陵园。单际友荣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一次。艰辛的童年  后单家庄,西傍五龙河,新中国成立初期属于呼镇区(今已并入井沟镇),位于高密城区西南部十公里处。这一带一马平川,土肥水美,但在2
1978年1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应泰王国江萨总理邀請,对泰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1978年11月6日,邓小平率领我国代表团乘民航专机飞抵曼谷。泰国政府十分重视邓小平的来访,破格接待。江萨总理和泰王国政府全体大臣到机场迎接,泰国群众和华人举着两国国旗兴高采烈地欢迎邓小平。  邓小平一行在曼谷爱侣湾酒店下榻后,窗外人声鼎沸,透过窗户能看到街对面有200多位华人举着一条长约10米的红色横幅,上面
小浪底工程是我国水利战线第一个“国际工程”,是一个与国际管理模式全面接轨并按此规律和法则运行的“国际市场”,也是一个通过该工程了解和实践国际工程现代技术和管理的“窗口”。1991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小浪底工程在“八五”期间动工兴建;1991年9月,前期工程开始建设;1994年9月,主体工程开工;1997年10月,实现黄河截流;2000年1月,首台机组并网发电;2001年底,主体工程全面
【关键词】高中生;情绪调控;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1-0056-02  【作者简介】吴宁,江苏省泰州中学(江苏泰州,225300)心理健康教师,二级教师。  设计理念: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身心发展的巨大变化也带来情绪体验上的变化,显现出一定的年龄特点:情绪爆发的频率降低,但是情绪的体验时间延长,有的情
1934年10月某日,中午刚过,中央军委第二纵队干部连的200余位男女军人正在中央红军司令部所在地集合。这支队伍中最特殊的是近30位的女军人,她们大都是身体强壮、健步如飞者,常在卫生部招呼伤病兵,有时竟然能担负起抬伤病员的任务。她们是被编到干部休养连的,休养连里大都是老、弱、伤病员,然而都是受尊敬的“老革命”。他们每人背着一袋够吃10天的干粮、一包衣服、一把刷子、一个笔记本,腰上还挂着一个搪瓷缸子
段竞(1912—1971),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加入八路军三五九旅,历任山西省崞县、忻县抗日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冀绥游击队政治处主任、八路军三五九旅七一九团供给处政委、旅政治部民运科长、东北民主联军二十四旅七十二团政委。1947年开始担任吉林省税务总局局长,旅大市税务局局长、东北区税务局副局长、辽宁省财政厅厅长兼税务局局长、中共辽宁省委财贸政治部副
【关键词】高一年级;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7-0061-02  【作者简介】张燕,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南京,210008)教师,一级教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认识自我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知道认识自我的途径与方法;懂得完善自我的重要意義。  2.能力目标:能够应对变化带来的自我认知的矛盾,提高自我塑造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在解放战争的序曲中,历经延安十三载春秋,中国共产党人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高度自信心,战胜了数不尽的艰难困苦,不仅创新了革命理论,壮大了革命队伍,更为中华民族复兴注入了伟大的精神动力——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激励和鼓舞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向前,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彻底胜利。正是有了伟大精神力量的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