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主义”影响下的五四文学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b6325523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赛先生)是五四运动重要的旗帜之一,由于特殊的社会与时代背景,当时的"科学"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意义与功用,具体化为"科学万能"的信念,使得"科学"走向了"科学主义",成为五四时期文学观念、文学创作实践和价值评判的重要标准.借此标准,五四新文学家们完成了从传统的旧文艺观向新文艺观的转换,并在"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显现弊端时以"自然主义"进行丰富与补充;同时,"进化论"观念深深影响了五四新文学家的文学选择;"科学主义"还进一步影响了五四文学的题材选择、思维逻辑、语言特色等,但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五四文学的审美属性."科玄论战"进一步确立了"科学主义"在知识界的优先地位,同时也暴露出其弊端."科学主义"对于五四文学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其正面价值与负面影响,在人工智能时代,当科学再一次与文学交融之时,非常值得认真研究与反思.
其他文献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经历了相对完整的分合过程,是研究唐代墓葬文化形成的关键阶段.由于与南朝争夺正统的需要,北魏平城时代墓葬文化先后经历了两种制度模式.北魏平城时代早期建立的"北魏制",是从十六国边疆地区寻找曹魏文化因素的遗留,有意回避西晋洛阳地区形成的"晋制"文化,以自塑优先于南朝的正统渊源.至北魏平城时代中、晚期,北魏的文化实践逐步转向"晋制",意在直接针对南朝的正统性展开同质性、排他性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墓葬文化特征向着西晋洛阳墓葬的模式靠拢.北魏晚期的洛阳墓葬文化继承和丰富了"晋制
《元史》列传的编纂和史源问题是元史研究的基础课题.已往研究多关注《元史》列传取材于元人碑文,尚未探讨这种做法本身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元史·哈剌哈孙传》的分析,可以发现与前代修史方法不同,《元史》有的列传直接取材于碑文,这是明初修纂《元史》的政治需要.取材碑文却未及甄别,使列传带有对传主歌功颂德、讳言真相的痕迹,不能真实地记录传纪人物的活动,并多有漏载讹误,使《元史》列传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部史料汇编.今人在利用《元史》列传时要具体分析,同时把补正《元史》列传的错误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去做.
20世纪以来,艺术实践越来越多元化,先有现代艺术的兴起,继而有后现代艺术,现在人们在谈论超越后现代.在某种程度上,现代艺术摒弃了艺术应该为外在事物提供镜像的观念,再现性艺术被表现主义和抽象派艺术取代.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观念艺术则主张,人们应该欣赏作品传达的意念,而不用去考量作品形式上的美学可能性.后现代主义艺术试图逆转现代主义对视觉纯粹性和特定媒介的追求.至于当代艺术,有人认为它正见证着艺术的消亡,也有人认为它拥有无限的可能性.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艺术新类型和新风格的不断产生,要求理论界对艺术的概念和作
法国学者夏尔·巴托《归结为同一原理的美的艺术》一书在推广"美的艺术"这一概念中做出了独特贡献.巴托明确提出了"美的艺术"的划分,即"5(诗、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2(演讲术和建筑)".其中,诗、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以愉悦为首要目标,并不追求实用,因而是最典型的"美的艺术".巴托重新阐述了古已有之的摹仿论,并对各门主要艺术的特点详加分析,认为所有的"美的艺术"均能体现出"同一原理",都是对"美的自然"之模仿.巴托系统论述了艺术创造问题、艺术欣赏问题和模仿原理在各门艺术中的体
唐代的南山大师道宣,是四分律宗的鼻祖,也被佛教史学者称为"中国佛教史学之父",在中国乃至东亚佛教史上有着不灭的光辉.在道宣涉及"佛教历史"的三大著作《续高僧传》《广弘明集》《集神州三宝感通录》之中,《广弘明集》与《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均成书于麟德元年.特别是对于深感天年将近的道宣来说,《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可以说寄托了他最后的深意.从《集神州三宝感通录》的北周末年至隋代的佛教史"感通"叙述中,可以探究道宣对于隋代重兴佛法的深意.通过对隋文帝手敕修建的相州大慈寺塔、隋京师日严寺石影像等条目的分析,将
保存在敦煌文献中的《大云经神皇授记义疏》(简称《大云经疏》)是武则天上台过程中颁行到各州的宣传文本,反映了当时政治理论和政治运作的实态.与传统官方史书相比,其语言更加民众化,而且宣导的政治倾向也多有不同.传统观点认为武则天忌猫、狸猫是李唐的象征(对应象征武氏的鹦鹉),但是在《大云经疏》中,武则天将自己比作为百姓守护四方的狸猫.我们通常认为武则天上台是改朝换代,但是在《大云经疏》中,武则天反复强调自己才是李唐事业的继承人.她在现实政治操作中没有采用禅让的方式建立新王朝,在《大云经疏》中延用李唐的德运,强调自
西方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变.如果说19世纪以前以"模仿说"为传统的现实主义可以称为"古典现实主义"的话,那么,在科学精神浸润下产生的19世纪现实主义则可称为"现代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作家为19世纪自然科学成就所鼓舞,并汲取其思想、理念与方法之精髓以滋养自身的文学创作.其中,科学类比与科学实证方法让现代现实主义作家把文学创作视作对人与社会的科学研究与实验,追求文学文本在科学意义上的"真实性"与"写实性",从而全面改造了传统"模仿说"意义上的"古典现实主
李白为崔成甫亡儿所作铭文中的"唯佛与佛,乃能知之尔"一语,可视为李白佛学之纲领.此思想为佛教诸经所载,在净土、天台、禅宗中都有表述,是佛学的基本思想.其相同的文字表达目前可见出于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李白佛学的核心,是以实相之说来了彻生死之说,体现了其生命哲学的高度.以极乐信仰为权,以实相证悟为实,开权显实,融合仙佛,构成了李白的生命哲学.
史论体咏史诗是古代咏史诗中的重要类型,与一般咏史诗相比,重在评论、反思历史,宋代创作颇为繁盛.以《春秋》为法弘扬《春秋》大义已成为宋代思想界的主流文化意识与历史文本书写原则.在此情况下,作为史学文本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史论体咏史诗自然深受《春秋》学影响,其褒忠刺奸、贬篡斥伪的书写立场及民族主义倾向与《春秋》学尊王攘夷的主导义向存在密切关系,"直陈"特点与释"义"宗旨根源于《春秋》学诠解方式和阐释目的,反思致疑的精神与切入历史的方式也和《春秋》学学术精神、研治方法相关.
城市治安状况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借助场景理论的研究框架,从城市可见的各类文化舒适物与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观构成的整体性"场景"视角切入,通过采集深圳市10个区的82种文化舒适物数据,构建文化场景评价体系,进而以深圳市10个区的治安安全指数为关联研究对象,分析文化场景对城市治安状况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在15项文化场景维度中,本土性、国家性、正式性、睦邻性、功利主义、平等主义六项场景维度与深圳市治安状况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通过方差分析进一步得出本土性、睦邻性、平等主义场景在不同治安分组间具有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