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石漠化特困地区“直过民族”精准脱贫研究

来源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b60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处边疆石漠化特困地区的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白裤瑶是广西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直过民族”,长期以来其经济社会发展极为缓慢,贫困问题极为突出。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就在南丹白裤瑶地区开展扶贫工作,但脱贫任务仍然艰巨。研究里湖白裤瑶地区的贫困现象和原因,做好精准脱贫工作,对边疆少数民族石漠化特困地区的精准脱贫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边疆石漠化;特困地区;白裤瑶;精准脱贫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0.02.010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339(2020)02-0053-08
  一、问题的提出
  贫困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一大困境,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难题。从1986年国家制定开发式扶贫方针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据中国政府的扶贫标准,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数从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2010年的2 688万人,占农村居民总人口的比重从30.7%下降到2.8%,为世界发展和减贫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水平逐渐提高、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但相对贫困问题突出,返贫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石漠化特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难度很大,任务仍十分艰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以来,有关石漠化民族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的研究进展较快,研究成果也较多,主要表现为实施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2]、扶贫机制[3]、脱贫能力[4]、开发成效[1]、对策路径分析等[5]。但对边疆瑶族石漠化特困地区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研究却少有人关注。
  瑶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历史上,由于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瑶族经济社会发展极为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瑶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平衡,有的地方已经萌芽了资本主义经济,大部分地区是封建地主经济,有的地方是封建领主经济,有的地方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瑶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历史上欠债太多,加上瑶族大多聚居边疆,生存环境较差,交通不便,贫困问题十分突出。广西地处西南边疆,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据2010年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统计,广西壮族自治区有瑶族常住人口1 493 530人,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54%,主要分布在恭城、富川、都安、大化、金秀、巴马6个瑶族自治县和平南、平乐、凌云、南丹、钟山、马山、宜州、田林、龙胜、荔浦、融水、八步、全州、防城、平桂、蒙山、上林、平果、灌阳、昭平、临桂、田东、西乡塘、环江、凤山、右江、灵川、三江、上思、青秀、兴宾、东兰、永福、鹿寨、兴安、金城江、七星、融安、西林、德保、江南等县(市、区)。2016年国家公布的广西28个国家级贫困县中,瑶族人口聚居较多的县(市、区)有16个,分别是巴马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金秀瑶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田东县、平果县、德保县、凌云县、田林县、西林县、南丹县、东兰县、马山县,占广西国家级贫困县总数的57.1%。21个省级贫困县中,瑶族人口聚居较多的县(市、区)有11个,分别是恭城瑶族自治县、富川瑶族自治县、右江区、金城江区、上林县、融安县、灌阳县、昭平县、防城区、上思县、蒙山县,占广西省级贫困县总数的52.4%。也就是说,瑶族聚居人口较多的地区不仅基本上都在边疆,而且都是贫困地区。特别是居住在都安、巴马、大化、南丹一带石漠化地区的瑶族,因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滞后,贫困程度深而广,一直是广西少数民族的特困地区,是国家和广西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南丹里湖、八圩一带的白裤瑶,历史上社会历史发展进程较慢,是广西为数不多的“直过民族”,因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一些已解决温饱的群众,因灾、因病返贫现象十分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扶贫开发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布局,提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战略,要求到2020年在现行贫困标准下的7 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是我国对国际社会减贫的庄严承诺,是党和政府心系群众、造福于民的责任担当。本课题组成员从1982年以来就一直关注南丹瑶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几乎每年都到南丹里湖白裤瑶聚居区去看看或调查,对南丹里湖白裤瑶石漠化地区扶贫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有较深的体会,其贫困程度之深,贫困面之广,扶贫时间之早和长,返贫现象之多,精准脱贫任务之重,是扶贫工作中极少遇到的案例。研究白裤瑶地区的贫困现象和原因,探討其如何实现脱贫目标,不返贫困等问题,对边疆少数民族石漠化地区的精准脱贫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二、南丹县里湖瑶族乡贫困状况
  南丹县里湖瑶族乡位于南丹县东北部,距县城26公里,东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木伦乡,南接八圩瑶族乡,西连城关镇和芒场镇,北与贵州省荔波县小七孔镇和瑶山乡接壤。全乡总面积383.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 433亩,其中水田7 034亩,旱地13 399亩,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3.5%。这些耕地大多是在乱石丛中零星散布的一块块狭小的旱地,故有“九分石头一分土”之说。里湖瑶族乡下辖12个村,1个社区,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水、布依等9个民族。2017年,里湖瑶族乡有5 980户,26 585人,其中瑶族18 876人,占总人口的71%,人均耕地只有0.76亩①。在白裤瑶聚居区,人均耕地面积更少。南丹里湖瑶族自称“瑙格劳”或“包瑙”“包诺”,其“瑙”“诺”均为“人”的意思[6],因其男子穿白色土布裤而被其他民族称为“白裤瑶”。白裤瑶聚居区地处云贵高原凤凰山脉余脉,属喀斯特大石山区。其村寨大多散布在海拔800—1 200米之间的高寒山区的山腰上,每个村寨大多由十多到二十户人家组成。境内山岭重叠,道路崎岖,石山大多是石灰岩,河流多为地下河,即使有山间小溪,流不多远,就渗入地下,人畜饮水基本是靠屋旁村边修建的水柜和水塘储存的雨水。由于白裤瑶长期以来一直过着刀耕火种的山地游耕农业经济生活,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岩石出露浅,暴雨的冲刷和水土流失引起基岩大面积裸露,呈现土地退化现象,缺土少水,生存环境恶劣,生活环境艰苦,发展环境薄弱,是典型的石漠化地区。   白裤瑶是我国瑶族中经济社会发展较为缓慢的族群。学术界认为,20世纪50年代前,南丹白裤瑶社会发展刚刚从原始社会末期发展阶段迈入封建社会的门槛不久,经济发展极为缓慢[7]。白裤瑶地区是广西最早实行扶贫的地区之一。1958年后,在“人民公社化”的浪潮中,各地实行乡政府与人民公社政社合一,大瑶寨瑶族乡被撤销后成立了大瑶寨人民公社。原来给民族乡的优惠政策也随之被取消,使杂散居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平等自治权利无法得到保障[8]。随后又受到三年自然灾害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白裤瑶地区经济元气大伤。1981年11月27日,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办公会议决定,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牵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任组长,组织自治区直属机关有关厅局成立民族工作组,到南丹县白裤瑶地区开展救济、扶贫、生产的调研工作。据工作组调查,1981年,八圩公社(今八圩瑶族乡)年人均口粮200公斤以下,现金收入人均40元以下的有45个生产队[9]8。八圩公社利乐大队229户,1 320人,其中瑶族223户,1 277人,人均各种杂粮折算为稻谷每年150公斤,1978—1980年3年共吃统销粮9万公斤,国家救济2 960元。全大队只有200多人有棉被盖,400多人盖破烂不堪的棉胎,700多人因无棉被冬天只能围火堂烧火取暖熬夜。整个利乐大队除汉族外,只有1户瑶族(教师家庭)有蚊帐。全大队1—15岁的712人中,有上衣无下衣或有下衣无上衣的有360人,占总人数的50%。家庭固定资产50元以上的有28户,占全大队总户数的12%[9]37。里湖公社(今里湖瑶族乡)瑶里大队500户,其中白裤瑶445户,平均每户有固定资产162.7元。445户白裤瑶家庭中,平均固定资产不到10元的有47户,占白裤瑶总户数的10.5%;50元以上的160户,占白裤瑶总户数的40%。全大队8.2%的人无衣穿,90.8%的人无棉衣过冬,平均3.69人有1床棉被或棉胎,22.2人有1床蚊帐[9]38。据中共河池地委、南丹县委1981年调查,里湖瑶族公社怀里大队23个生产队绝大多数农户是白裤瑶,1980年人均口粮在200公斤以下,人均收入50—80元的有17个生产队,占白裤瑶总户数的73.9%;人均收入80—100元的有6个生产队,占白裤瑶总户数的26.1%。里湖、八圩当时共有4 424户白裤瑶,住茅草房的有3 281户,占77.8%,有的房屋甚至是“风来风扫地,月来月当灯”的四壁破烂的矮小竹篱茅棚,全部家产不到50元。境内村民50%以上的人缺水,许多家庭是一水多用,先洗菜,后洗脸、洗脚,再拿去喂牛。交通极不便利,村与村之间的道路大多是羊肠小道[10]。据调查,1982年里湖、八圩两个公社有32%的生产队年人均口粮在130公斤以下,仅占全区同期年人均口粮的32%;80%的人仍栖身于竹篱茅屋中[11]。工作组回来汇报后,自治区人民政府立即决定,由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牵头,与自治区民政、教育、卫生、财政、粮食、供销、农业、林业等部门共同组织工作组,到南丹县白裤瑶地区开展救济、扶贫工作。根据白裤瑶地区的实际情况,各级政府免征了里湖、八圩两个瑶族乡的公购粮与屠宰税,让白裤瑶子弟免费上学。同时,国家还给予资金、物质援助,帮助白裤瑶村民改善生产、生活状况,发展经济文化。据有关部门统计,从1980年至1990年,为发展白裤瑶地区养殖业,县人民政府无偿拨给八圩瑶族乡35.69万元,里湖乡37.37万元;为解决交通问题 ,拨给八圩瑶族乡57.51万元,里湖瑶族乡124.49万元;为发展教育卫生事业,拨给八圩瑶族乡21.40万元,里湖瑶族乡27.08万元;为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拨给八圩瑶族乡111.09万元,里湖瑶族乡43.84万元;为解决生活困难问题,從1979年至1990年,县人民政府拨给八圩瑶族乡救济款22.93万元,里湖瑶族乡34.30万元[12]。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进一步关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先后开展扶贫攻坚战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各级党委政府加大了对白裤瑶地区的帮助与扶持。据不完全统计,1992年至1999年上半年,来自各有关方面用于白裤瑶移民开发的资金就高达4 000万元,其中仅上级各政府部门用于里湖、八圩2个瑶族乡的路、水、电、广播电视等方面的资金就达1 300万元。1996—1998年,里湖瑶族乡获农村合作生产组织基金、建校补助费、城市维护费、公路修补费等专项扶助费共52.2万元,茅草房改造费80多万元,田头地头水柜建设专项费90多万元,行政工资补差额153.9万元。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南丹县白裤瑶地区的扶贫攻坚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但贫困问题依然突出。至2015年底,南丹县新一轮精准识别贫困户分数线划定为54分,为河池市全市最低。河池市全市平均贫困发生率为18.85%,南丹县八圩瑶族乡贫困发生率为44.97%,里湖瑶族乡贫困发生率为34.82%,分别比河池市全市平均贫困发生率高出26.12和15.97百分点。2015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 422元,广西为9 467元,南丹县为7 757元,八圩瑶族乡为6 092元,仅占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3.3%、广西的64.3%、南丹县的78.5%;里湖瑶族乡为5 957元,仅占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2.2%、广西的62.9%、南丹县的76.8%①。据里湖瑶族乡统计,“十三五”期间,里湖瑶族乡有贫困村6个,精准贫困户2 434户,占全乡总户数的40.7%;精准贫困人口10 795人,占全乡总人口数的40.6%。南丹县全县7个乡镇36个行政村共有白裤瑶48 881人,其中,八圩、里湖2个瑶族乡共有白裤瑶33 000人,这2个瑶族乡的白裤瑶中就有18 262人为贫困人口,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57%②。据里湖瑶族乡2017年贫困户调查统计,里湖瑶族乡12个村与1个社区中,还有贫困户1 358户,贫困人口6 138人。在2017年预计脱贫的1 099户中,没有稳定住房、没有饮用水、没通电、没通路、没完成义务教育、没有电视、人均收入没有达到3 300元的家庭就有1 045户③。全乡67.2%的白裤瑶村民仍处于绝对贫困状态,非贫困村的贫困发生率仍然很高,精准脱贫的压力大[6]。如里湖瑶族乡八雅村有白裤瑶252户,1 01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2户,760人,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分别占全村总户数和总人数的62.3%和75.2%;里湖瑶族乡懂甲村有白裤瑶753户、3 51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31户、2 326人,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分别占全村总户数和总人数的70.5%和66%。   三、南丹县白裤瑶地区精准脱贫措施
  “十三五”以来,南丹县围绕解决白裤瑶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组织编制了《广西南丹县白裤瑶聚居区“十三五”脱贫发展规划》,提出建设中国白裤瑶脱贫攻坚样板区、中国白裤瑶旅游扶贫示范区、中国白裤瑶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区、广西贫困山区现代特色农业试验区、广西白裤瑶石漠化绿色生态区、广西食品安全试点区等脱贫发展规划,明确了扶持白裤瑶聚居区脱贫发展的具体事项。以推动白裤瑶地区稳定脱贫为目标,实行白裤瑶地区精准脱贫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脱贫攻坚和长远发展相结合,以异地搬迁、产业化扶贫、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为重点,努力改善白裤瑶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提高白裤瑶村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最终解决白裤瑶村民脱贫致富问题。
  (一)整乡推进,重点突破
  为推进里湖白裤瑶地区精准脱贫工作,南丹县组织13个工作组对里湖瑶族乡进行精准识别工作,按照“不掉一村、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要求,对全乡贫困村进行入户调查,整合分析资料,确定精准识别名单,摸清白裤瑶村民贫困现状,完成了全乡6个“十三五”贫困村、2 434户贫困户、10 795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工作。同时,根据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分别占全乡总户数和总人口的40.7%和40.6%,一些村屯和村民住户不通电、不通路,没有水、没有电视的贫困现状,统筹规划,围绕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摘帽标准,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整体推进白裤瑶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坚持重点突破、分步实施、逐步完成的精准扶贫工作思路,从解决白裤瑶村民反映最强烈、最直接、最现实的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实施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修建村级道路和屯级道路,修建人畜饮水工程、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贫困村卫生室、安装宽带网络等,仅甲木村村部至仁广村村部通屯道路项目就惠及沿途甲木、纪庭、岜牛、纳怀、化荣、弄岩等6个自然屯,受益村民159户631人,既解决了重点、难点问题,又整体推进了脱贫发展工作。
  (二)产业扶贫,合作共赢
  里湖瑶族乡在扶贫开发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特色优势产业扶贫工程,充分发掘白裤瑶聚居区瑶鸡、黑猪、核桃、猕猴桃、生态米等特色优势农业资源和民族文化、自然景观等特色优势旅游资源,打造白裤瑶民族文化品牌。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紧抓项目实施、股份来源、合作方式,把精准脱贫与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相结合,通过成立产业合作社和建立产业扶贫示范基地,让贫困户以土地转让、土地入股、劳务合作等方式,紧密连在产业链上,激活白裤瑶贫困村集体“造血”功能,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县政府在精准脱贫工作中,积极引导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千企助百村”行动,通过项目进村、产业扶村、智力援村、捐助帮村等多种形式的村企合作,探索出了一条“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工业与农业协同联动、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新路子。里湖瑶族乡甘河村则通过采取“公司+基地(观光农业)+农户”的扶贫模式,按照公司出项目、出技术、出资金,贫困户出土地、出人力的方式,以年租金每亩600元的价格,整合流转43户贫困户的326亩土地,连片打造生态休闲农业园和恋恋花谷,甘河村贫困户从合作社每年获取景区4%的门票分成。同时,公司还安排当地贫困群众39人季节性从事花卉和果蔬种植、护理及景区管理等工作,年人均劳务收入14 400多元。在王尚屯,广西某旅游开发公司凭借歌娅思谷景區的白裤瑶民族文化特色优势,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开展旅游脱贫。公司依托白裤瑶生态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就近扶持瑶里村和里湖社区约300户贫困户,吸纳白裤瑶贫困户以民族特色村寨和民俗演艺等资源入股,合作社以相应比例的景区门票收入作为补偿金给入股的白裤瑶贫困户分红。公司还引导农户在景区周边发展特色种养,开办农家乐、在景区务工和生产白裤瑶民族工艺品等增收致富。目前有312户白裤瑶村民参与民族工艺商品生产,每户年均收入5 000元以上。这种模式,不仅让参与扶贫的企业获得发展,也使参与产业扶贫的白裤瑶贫困户增收脱贫,实现双赢。
  (三)易地搬迁,挪窝脱贫
  易地搬迁是白裤瑶地区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里湖瑶族乡从20世纪末就开始动员人多地少,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宜大量人口居住的白裤瑶村民搬迁到月里、六寨等乡镇人少地多的地方居住,垦荒耕种。自实施精准脱贫新战略后,南丹县把里湖白裤瑶贫困户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整个脱贫攻坚战中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最大的发展机遇,作为解决白裤瑶贫困群众生存发展问题的重大民生工程。在里湖瑶族乡王尚屯和八圩瑶族乡的瑶寨、八圩社区实施“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扶贫搬迁旅游开发项目,在安置贫困人口的同时,引入强优企业投资配套修建旅游设施,开发白裤瑶民俗文化资源,使搬迁的白裤瑶移民通过参与旅游开发实现脱贫致富,从根本上解决白裤瑶群众长期贫穷落后问题。
  (四)精准培训,智力脱贫
  里湖瑶族乡坚持把智力扶贫作为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的切入点,通过开展扶贫培训等措施,不断提高白裤瑶贫困人口的自身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乡政府通过扶贫工作队入户调查摸底,准确掌握白裤瑶贫困户中劳动力的性别、年龄、就业意向和培训需求等,建立就业帮扶机制。根据市场用工需求及贫困户务工意愿,精准确定种植、养殖等重点培训内容,采取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切合实际,针对性地为白裤瑶贫困劳动力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实现“培训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目标。如在懂甲村,里湖瑶族乡就请有关专家到瑶山黑猪养殖示范场对白裤瑶养殖户进行瑶山黑猪饲养技术培训,瑶山黑猪养殖示范场既是贫困户集中脱贫的示范场,又是贫困户学习养猪的培训实习基地,提高了白裤瑶贫困户饲养技术水平和山黑猪的品质和产量,增加了白裤瑶贫困户的收入。南丹县委办针对里湖瑶族乡甲木村种植油茶存在的问题,不仅组织白裤瑶贫困户代表到县内油茶种植较好的六寨镇油茶种植基地去实地参观学习,还邀请林业专家到甲木村田间地头现场讲解油茶种植知识,使该村种植的油茶500多亩油茶成活率达90%以上。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南丹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县减贫35 522人,各项指标达到整县脱贫摘帽标准。2017年12月,南丹县顺利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的脱贫核查验收。其中,里湖瑶族乡自检认定脱贫1 255户、6 226人,未脱贫208户、968人,顺利完成了贫困户脱贫摘帽“双认定”工作。
  四、巩固精准脱贫成果的对策
  从1981年开始到2017年,南丹白裤瑶地区长达30多年的扶贫进程经历了从体制改革推动反贫困阶段到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扶贫攻坚阶段、扶贫工作综合推进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攻坚新阶段后,已经基本上解决了广大白裤瑶村民的温饱问题。进入21世纪后,白裤瑶地区扶贫工作已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到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由过去的“漫灌式”区域扶贫开发向“滴灌式”精准脱贫转变,取得了扶贫攻坚的阶段性成效。
  南丹县精准脱贫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由于其原有的贫困程度较深,贫困面较广,扶贫时间较早较长,返贫现象较多,扶贫任务较重,如何巩固脱贫成果,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白裤瑶石漠化特困地区的精准脱贫工作方式和机制必须大胆创新,探索符合白裤瑶石漠化特困地区实际的脱贫模式。当前,应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原则和关系。
  (一)继续坚持国家扶持和自力更生相结合原则
  从里湖瑶族乡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白裤瑶的贫困生活现状来看,要在2020年实现白裤瑶地区全部贫困人口脱贫,必须继续坚持国家扶持和自力更生相结合原则,加大国家的扶持力度,因为仅靠白裤瑶村民的努力只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难以彻底摆脱贫困。所以,各级政府应加大白裤瑶地区扶贫资金的规模,把白裤瑶地区扶贫专项资金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建立白裤瑶地区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并加大对白裤瑶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外因是条件,内因是主导,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如果没有本民族的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是不可能脱贫致富的。“贫困是一种可逆状态,外力作用既可能较快改变贫困落后面貌,也可能使之产生依赖性,这使得外力一旦发生变化,脱贫户极易返回到原来的贫困状态”[14]。所以,要教育、引导白裤瑶贫困村民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理念,革除“过度依赖外力”的习惯思维和“等、靠、要”的观念,激发其内生动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国家的“输血”培养起自身的“造血机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争取早日全部脱贫。
  (二)对石漠化特困地区的“直过民族”采取特殊的政策扶持
  白裤瑶聚居区是典型的石漠化特困地区。石漠化地区岩溶区内由于地下河长年累月对可溶岩的溶蚀、侵蚀,在地下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洞穴通道,往往在断层裂隙密集分布处形成贯通地表的岩溶天窗。广西将这类处于“岩溶天窗”的县称为“天窗县”,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但因南丹县没有列入广西“天窗县”,所以白裤瑶聚居区虽是石漠化特困地区,却没法享受“天窗县”的政策扶持。同时,白裤瑶聚居区虽然是瑶族乡,而且是广西典型的“直过民族”,但因南丹不是自治县,有关自治县的民族政策瑶族乡没法享受。像白裤瑶这样一个地处石漠化特困地区的“直过民族”,各级政府应给予其相应的精准脱贫扶持政策,包括自治县和“天窗县”的扶持政策,以及“直过民族”的扶持政策,巩固其脱贫致富成果。
  (三)建立精准脱贫容错纠错机制
  从1981年开始,白裤瑶地区就开始扶贫工作,当前正进入精准脱贫关键时期,还有许多难啃的硬骨头。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白裤瑶地区历史上从没有经历过的为民造福的巨大工程,要做好这项工程,既无经验,也无教科书。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就是要用制度为真正的精准脱贫创新者撑腰鼓劲,让他们“轻装上阵”,鼓励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开创精准脱贫的新局面。允许在开展精准脱贫工作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为在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为在推动发展精准脱贫工作中无意过失的干部容错纠错,让工作在精准脱贫第一线的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造福于民的好事。
  (四)处理好易地移民与精准脱贫的关系
  白裤瑶聚居区石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小,生态环境脆弱,生存发展条件恶劣的白裤瑶村寨只有移民搬迁,才能最终解决贫困问题。但易地移民必须根据中央精准扶贫的精神,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白裤瑶贫困人口的客观情况和实际需求,处理好白裤瑶贫困户的生存、发展问题。南丹县根据白裤瑶的贫困状况,在里湖开发“千家瑶寨·万户瑶乡”项目,完成了1 021户、5 375人的易地安置工作。但安置区四周是石山,没有耕地,没有产业,维持生活所需的米、蔬菜、肉、水、电全靠政府发放的低保经费维持。虽然县里打算依靠白裤瑶传统文化发展旅游经济,但也只能容纳200名左右的劳动力妇女参加。如果没有产业支撑,易地安置的白裤瑶村民还要走二三十里路回到原来居住的村寨种地,安置点可能成为安置空巢,村民重新返贫。如何让易地安置的白裤瑶村民学到一门技能,找到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真正做到搬得出、留得住、能发展、早致富,是实现白裤瑶精准脱贫的重要问题。
  (五)大力开展教育培训工作
  历史上,白裤瑶地区的经济主要是传统的山地农业经济。农业收成主要靠老天的恩赐,而不是靠科学经营管理,所以他们一般都不太重视文化的普及和提高。据调查,40岁以上的白裤瑶人口中80%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由于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不高,家庭经济收入偏低①。据贫困人口文化程度调查统计,2017年,里湖瑶族乡有贫困人口6 110人,其中半文盲1 333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21.82%;小学文化程度4 264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69.79%;初中文化程度461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7.55%;高中文化程度38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0.6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4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0.23%。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人口占了贫困人口总数的91.61%。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劳动技能,不能有效地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是白裤瑶地区精准脱贫的最大障碍之一。大力发展教育,通过教育提升白裤瑶青壮年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掌握脱贫致富本领,是白裤瑶地区“挖穷根”的精准脱贫必经之路。各级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白裤瑶地区的基础教育投入力度,办好白裤瑶地区的中小学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質量,让更多的贫困户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打破白裤瑶地区的贫困代际传递状况,筑牢脱贫致富的基础。同时,加强职业教育,使白裤瑶贫困家庭的子弟通过职业教育学到一技之长,增强脱贫致富的本领,带动全家脱贫。此外,还应根据白裤瑶贫困户的家庭经济发展特点,加大对白裤瑶青壮年劳动力实用技术技能的培训力度,围绕帮助贫困户脱贫目标,因人、因户、因村精准制定实用技术技能培训方案,确保每个贫困户至少有1人掌握一门脱贫致富技能,靠科技脱贫奔小康。   (六)商业资本帮扶,土地流转脱贫
  人多地少是白裤瑶地区贫困的原因之一。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推进,一些人多地少的地区将转变为人少地多。当地政府应根据这一情况,鼓励商业资本进入白裤瑶地区投资,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推动高效现代生态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而原村屯的白裤瑶农民则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参与扶贫攻坚的整体发展过程。这既让商业资本有所收益,也让白裤瑶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脱贫,享受土地流转带来的效益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七)正确处理利益分配关系,精准帮扶脱贫
  产业扶贫是当前少数民族扶贫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资本方或开发主体在利用少数民族资源开发获得较好收益后,较少考虑少数民族的利益,对少数民族村寨贫困人口关注不够,没有让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很好地分享少数民族资源开发成果的情况,伤害了少数民族的利益,也有违资本方或开发主体参与扶贫事业的初衷。因此,白裤瑶地区的产业扶贫在利益分配上,要充分认识资源产权带来的收益,既是资本方或开发主体投资的收益,也是白裤瑶资源投资的收益,为白裤瑶群众与资本方或开发主体共同享有。在分配红利时应充分考虑白裤瑶利益,适当给予倾斜,实现产业扶贫助力贫困人口脱贫的目的。
  (八)精准帮扶,整体脱贫
  让广大贫困群众能广泛地参与和分享扶贫成果,实现广大贫困群众整体脱贫,是精准脱贫的目标。在白裤瑶地区,从总体上看,虽然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但从贫困户家庭和个人来看,其贫困的程度还是有差别的。以里湖瑶族乡纪兰村为例,按照贫困户属性划分,全村71位贫困户中,一般贫困户有5人、低保户有25人、低保贫困户有30人、一般农户有11人,每个贫困户家庭和个人的发展基础、发展能力和收入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精准脱贫“不掉一村、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要求,在认真做好精准识别工作的基础上,在各类扶贫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各类白裤瑶贫困家庭和个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根据每个贫困户家庭和个人的贫困情况精准制定帮扶计划,让每个贫困户家庭和个人都成为精准扶贫工作的积极参与者,成为精准脱贫的受益者,实现整个白裤瑶地区的整体精准脱贫。
  [参考文献]
  [1]刘小珉.滇桂黔石漠化区扶贫开发成效研究:以贵州黔东南凯里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5).
  [2]韩斌.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初析:以滇黔桂石漠化片区为例[J].学术探索,2015(6).
  [3]陈灿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机制研究:以四川少数民族特困地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4).
  [4]叶毅.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精准扶贫进程中脱贫能力建设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6).
  [5]李武,邱国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困境与路径:基于农产品供应链创新的视角[J].四川民族大学学报,2016(5).
  [6]《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编委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修订本编委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修订本·卷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45.
  [7]玉时阶.白裤瑶社会[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44—49.
  [8]覃乃昌.广西的民族乡[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3:25.
  [9]余达佳.民族工作的足迹[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
  [10]黄海坤.南丹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88—89.
  [11]玉时阶.刀耕火种地区的少数民族经济改革[J].民族理论研究通讯,1986(3).
  [12]南丹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丹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120.
  [13]宋才发.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基本方略的实施及法治保障探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7(1).
  责任编辑:郑   好
  收稿日期:2020-02-01
  基金項目: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项目(教科司〔2018〕81号)。
  作者简介:玉时阶,男,广西民族大学瑶学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瑶族历史文化;玉璐,女,南宁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民族史。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行动学习项目实施过程中开展调查研究至关重要。行动学习因问题而生,开展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不断反思、不断完善方案的过程。需要秉持“项目推进到哪里,调查研究工作就跟进到哪里,行动学习就贯穿到哪里”的工作理念,通过坚持问题导向、科学组建团队、灵活运用工具和丰富调研形式等途径,保证项目研究质量,提升项目参与者的决策能力、协作能力、统筹能力和执行能力。  关键词
期刊
摘要:为了进一步优化猪精液低温保存稀释液配方,用不同浓度(1.50%、3.00%、4.50%)的大豆卵磷脂取代稀释液中的卵黄,进行猪精液低温保存试验。结果表明,以卵磷脂完全取代猪精液低温保存稀释液中的卵黄时,300%、1.50%浓度组与含20.00%卵黄的常用稀释液保存效果相当(3%:P>0.05,1.5%:P0.05),1.5%、3%浓度组一定程度上还延长了精子的有效保存时间,但差异不显著(P>
期刊
摘 要:民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战线服务民营经济,加强新时代民营济统战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是统一战线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应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着力服务“两个健康”,切实发挥工商联的作用,不断延伸统一战线服务民营经济的手臂。  关键词:统一战线;民营经济;发展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0.05
期刊
【摘 要】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主办的“首届大湄公河次区域民族学与人类学国际会议”于2019年11月8日至10日在中国云南昆明成功举办。各国与会学者围绕着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社会文化变迁和环境治理等问题各抒己见,集中探讨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共享发展的人文途径和社会问题的合作治理路径。与会学者将理论研讨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提出了一些富有新意的观点,
期刊
摘 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实践进一步说明,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和动态的系统性工程。在推进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不断完善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与应用,这是新时代顺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重要保障。  关键词:国家
期刊
摘 要:新时代加强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工作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应从党外代表人士学习行为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出发,采用实证调研、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探寻深化教育培训改革、提升党外代表人士学习成效的路径。  关键词: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学习行为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0.03.018  [中图分类号]D613;G7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
期刊
摘 要:汉武帝平定岭南以后,在骆越地区采取“以故俗治”“毋赋税”的“初郡”政策。这种政策加强了中央王朝的集权领导,对骆越民族的社会稳定、提高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对后来出现的羁縻制度、土司制度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汉武帝;平定岭南;骆越社会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0.02.014  [中图分类号]K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
期刊
摘 要:特定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形成了骆越别具特色的服饰文化。以服装材质、款式及其装饰为载体,以审美和功用为核心,以原料选择与加工、纺织和缝制方法、印染工艺、服饰习俗等为事象的骆越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其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是骆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来的骆越族裔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骆越;服饰文化;风格特征  doi:10.3969/j.issn.1
期刊
摘 要:《评皇券牒》是瑶族社会中历史最古久、流传面最广、影响最大、价值最高的民族文献。通过运用族谱学、历史文献学、考古学和语言学等方面资料,与《评皇券牒》互勘互证,得出结论:4500年前,瑶族起源于山东泰安,“涿鹿之战”结束后,一部分瑶族离开鲁西南,来到河南信阳居住。在“信阳之战”结束后,瑶族南移到武昌,再迁至南京。这四个地方,在瑶族心中记忆深刻,是瑶族起源迁徙发展的圣地。  关键词:《评皇券牒》
期刊
摘 要: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是国家符号,是国家象征。人民币自发行以来,经历了五套体系演变,民族团结主题贯穿始终。人民币在发行之初,充分兼顾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币面文字的选取,传播了民族语言文化。币面图案的设计,展现了民族风情地貌。人民币发行演变展现了国家符号语境下的民族关系互动,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体现了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