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根系分泌物趋化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其对青枯菌的拮抗作用

来源 :分子植物育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wei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不同抗性品种烤烟根系分泌物主要趋化微生物与青枯病病原菌的拮抗作用,本研究以青枯病中抗品种K326和高感品种\'红花大金元\'为烤烟材料,收集并鉴定不同抗性品种的根系分泌物主要物质,分离烟草根系分泌物趋化微生物菌种,通过16S rDNA进行分子鉴定.采用共培养法结合荧光定量PCR检测研究根系分泌物趋化微生物对青枯菌的拮抗作用,明确趋化菌株与青枯菌对根系分泌物物质的利用差异.结果 发现:(1) K326和\'红花大金元\'根系分泌物中富马酸、棕榈酸、苯甲酸和阿拉伯糖含量显著不同.(2)分别筛选K326和\'红花大金元\'根际主要趋化微生物2株(K2和K3)和3株(H2,H3和H4),经鉴定,K2、K3分别为中型假食酸菌(Pseudacidovorax intermedius)和高卢根瘤菌Rhizobium gallicum);H2、H3和H4分别为天牛微杆菌(Microbacterium saperdae)、新金色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neoaurum)和食芳香族物类诺卡氏菌(Nocardioides aromaticivorans).(3) K2、K3对青枯菌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抑菌率分别为52.97%和46.89%,H2、H3和H4对青枯菌的抑菌率明显低于K2、K3,分别为0~23.82%;Rs对苯甲酸的利用分别是K2和K3的4.24和3.84倍,H2、H3和H4对苯甲酸的利用是K2和K3的3.50~3.05倍,棕榈酸、苯甲酸和阿拉伯糖对H2、H3、H4及青枯菌的生长促进作用高于K2、K3.青枯病中抗品种K326根际微生物对青枯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品种对青枯病抗性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分析白桦BpERF1.1基因不同组织部位以及低温胁迫后的表达模式,定位基因表达部位,并为获得转基因白桦做初步准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RC技术测定BpERF1.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利用基因枪法在洋葱表皮细胞瞬时表达35S::BpERF1.1-GFP,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GFP发光情况,获得BpERF1.1基因表达产物的亚细胞定位信息;此外,利用双酶切法将BpERF1.1基因连接到pRokⅡ过表达载体,以及热激法转化到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中.BpERF1.1基因在叶片中相对表达量最高;低温胁迫后的24 h内,白
为了建立梨品种鉴定的分子标记技术体系,本研究以主栽梨品种和育成的梨新品种为试材,开展了梨品种SSR分子标记鉴定体系试验.通过PCR产物的毛细管电泳检测,从200个SSRs中筛选出扩增稳定、多态性高、退火温度较一致的13个SSRs,并将这13个SSRs在68个梨品种上进行扩增,共获得110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SSR的扩增等位基因数为8.46个.13个SSRs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为0.53~0.88,平均PIC值为0.72.用CH02d1
着丝粒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染色体复制、细胞分裂和维持遗传稳定性的必要结构,其功能保守但DNA序列高度进化.最初的研究是通过超高速离心的方法分离得到着丝粒序列,其后随着基因组酶切、染色体显微切割、基因组文库筛选、着丝粒特异结合免疫蛋白等方法的应用,进一步促进了大批物种的着丝粒DNA序列分离,加深了人们对着丝粒结构和功能的认识.近年研究发现,着丝粒存在失活、分化、重排等多种异常现象,着丝粒DNA参与并受复杂的表观调控,着丝粒的结构与功能再次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因此,本研究回顾了着丝粒DNA序列的分离和筛
为了探明低温胁迫对甘蓝型冬油菜光合特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抗寒性不同的两种甘蓝型冬油菜,在低温(-4℃)处理下对其蛋白质组学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低温处理下,甘蓝型冬油菜叶片萎蔫下垂,叶绿体膜质出现不同程度的破裂,叶绿体基质出现断裂,保卫细胞淀粉粒由多变少、由大变小.气孔处于关闭或半关闭状态,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增加,气孔导度(Gs)、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减小,相较于强抗寒品种,冷敏感品种受害症状更明显.2-DE和PDQuest8.0.1软件对强抗寒品种分析表明,低温胁迫下具有显著差异蛋
为了探究马铃薯的抗旱机制,本研究以\'宣薯2号\'马铃薯为材料,分析了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对马铃薯植株抗旱生理的影响和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 表明,在重度干旱胁迫下马铃薯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大幅下降,但在轻度干旱胁迫下含水量没有显著变化.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逐渐上升,而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逐渐降低.在重度干旱胁迫下,叶片的胞间CO2浓度显著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而轻度干旱胁迫下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在轻度
为探究滇重楼叶绿体基因组功能、结构及密码子使用偏好性,本研究对滇重楼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组装,并对其结构、基因功能、密码子偏好性、影响因素、最优密码子进行分析.结果 显示,滇重楼叶绿体基因组具有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全长164130bp,平均GC含量为37.00%,LSC、IRs和SSC长度分别为84363、33433和12901 bp;注释得到133个功能基因,其中包括87个蛋白质编码基因,8个核糖体rRNA基因和38个tRNA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分析结果显示,滇重楼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模式主要受到自然选
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BL)和乙烯(Ethylene)可诱导植物根发生不对称生长,形成波浪形弯曲(Wave)或卷曲(Coiling).光照是调控根生长的重要因素,其与BL和乙烯存在诸多联系,但三者在根不对称生长中的相互作用关系仍未知.为探究光照、BL和乙烯在根不对称生长中的相互作用,本研究分别设置光暗、BL和乙烯抑制剂处理组,观察并统计水稻(Oryza sativa)根的不对称生长情况.结果 表明:光照和BL在根不对称生长中具有协同促进作用,且此过程依赖于乙烯途径.此结果为探究环境因素与植
为探究对羽衣甘蓝成色机理中植物光合色素的变化规律,本研究以7种国内外观赏羽衣甘蓝为材料,进行内外叶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对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期进行比较,分析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总量的比值.结果 表明,在生长期,观赏羽衣甘蓝外叶的叶绿素总含量呈下降趋势,内叶的变化无规律性,且外叶的叶绿素总含量大于内叶.不同品种之间、同一品种的外叶与内叶之间的叶绿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外叶、内叶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规律相反,外叶为下降趋势,内叶为上升趋势.在幼苗期至转色期,观赏羽衣甘蓝叶绿素a
随着全球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日益扩大,快速筛查转基因玉米技术需求与日俱增.本研究以转基因玉米混合样品(1%,0.5%,0.1%,0.05%,0.01%)为试验材料,应用TaqMan real-time PCR和毛细管荧光检测电泳技术对转基因的2个元件CaMV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进行检测.结果 表明两种检测技术均可筛查玉米中转基因成分,TaqMan real-time PCR技术检测灵敏度可以达到0.01%,比毛细管电泳荧光检测技术高约50倍.TaqMan实时荧光PCR技术具有更简便、高效等特点,为快速
为揭示睡莲(基部被子植物)的开花特性,探究雄蕊在睡莲花瓣节律性开放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以蓝鸟睡莲(Nymphaea \'Blue Bird\')为实验材料,在去雄(摘除雄蕊)后记录花瓣开放角度和萎蔫时间,并于去雄后第6、24、48及72小时测定花瓣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结果 显示,去雄后睡莲花瓣的开放角度小于对照组,在第48小时与对照组开放角度差异最大,达到49.31°,而去雄后花瓣萎蔫的时间与对照组相同,均出现在第72小时;去雄引起了花瓣多项生理生化指标发生变化,其中,含水量在第24小时与7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