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宣传到响应:灾难新闻传播功能的转向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jie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特大地震灾害往往伴随着社会破坏与群体伤亡.不同于古时视地震为“天象神话”的迷思范畴,地震类灾难新闻包含着人们对地震的认识与解释,是自然环境与社会历史相互形塑的产物.本文通过对7159篇地震报道进行分析,发现重特大地震报道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1949年至1978年作为“宣传的新闻”、1978年至2002年作为“报道的新闻”以及2003年至今作为“响应的新闻”.从而完成了从宣传到响应的传播功能转向;而“救灾”“人文”与“重建”则始终是我国地震类灾难新闻的重要议题.未来,灾难新闻应进一步强化灾难响应、信息传播、文化沟通、社会协同等功能,在灾难新闻报道实践中拓展新局面.
其他文献
中小学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着双重意涵,即中小学教育不仅是常态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域.这使得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尤为重要.因此,应通过完善德育工作、重构教育教学体系、打造互嵌式教育场域、运用创新教育思维等途径不断调整并改进中小学教育模式,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培育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使学校教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