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自然:“身”“心”分裂的艰难抉择——《归去来兮辞》专题教学设计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pipi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目标】以“抉择”为教学小专题,探寻作者的心路历程,从而深度解读作品“皈依自然”这个主题。【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美国作家杰克•霍吉在他的《习惯的力量》一书中,曾这样说:“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其他文献
2021年1月八省联考语文学科文学类文本阅读较以往考试有较大调整,首次出现双文本阅读,第9题出现一道全新题型,即结合两则文本写评论要点。此题省均分极低,考生不知如何下笔,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是小说主题单元。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包括小说在内的各类文学名著,是我们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受篇幅所限,教材中选入的《桥》《穷人》《在柏林》等篇目都是短篇小说,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初步了解阅读小说的方法,但我们的教学不能仅止于此。我们应该做进一步的阅读延伸指导,让学生由学会阅读短篇小说向能够阅读长篇小说过渡。阅读长篇小说,不仅要抓住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还应关注作品的语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
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统编版教材注释:“〔太守自谓也〕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1]   这条注释的内容是否正确,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引起了质疑。张继定、陈顺宣所编的《初中语文疑难辨析新选·三年级》就曾提出:“文中‘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课本注‘太守自谓’为:‘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这条注释粗看似妥,但细嚼欠当。首先,问的是谁给亭子命名的,回答当然也该讲
对话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担负着表达、实现潜在意图的功能。而在双方利益激烈冲突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对话传递信息,充分展示自己的诉求,则需要讲究语言艺术。方式、方法得
【教学构想】   《新课标》提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質的提升。”教师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搭建桥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建立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进行电影镜头设计,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单元教学任务分析】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强调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作为教学文体之一的议论文“以逻辑为基石、以论证为结构、以说服读者接受观点或采取行动(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为写作意图”[1],正是检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的最佳工具。   根据《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评分标准,作文考试的评价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古诗文名篇在教材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古诗文的考查成为中考语文餐桌上的一道大餐。由于语言环境的丧失和实际运用的缺乏,诗词这道“大餐”往往令学生“食不下咽”,甚至“望而生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开发者,应引领学生走向真实有效的诗词阅读。为更好的实施和开展古诗文阅读教学,以中考命题趋势为支点,笔者收集了浙江省语文中考古诗阅读题后,生成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和看法,与各位同仁进行分享。 
2020年1月7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下简称“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以“情境”为载体,“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察要求”。新高考应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考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朗读理解,积累文言词汇,并概括夜游情节。2.赏析庭中月色,品味苏轼写“月”却不着“月”字,连续使用比喻的精妙笔法。3.领悟苏轼不为世俗所扰的闲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