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

来源 :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li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的一年。教育理论进一步丰富发展,教育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高质量成果不断涌现,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其他文献
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已有的发展经济学理论无法回应当代中国问题,新时代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指引.基于中国实践推动发展经济学理论创新,适逢其时.从历史看,自19世纪40年代起,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者立足国情,结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不断摸索出适合中国乃至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与发展的理论,为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做出了世界性的历史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不断实践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经济发展经验,为发展经济学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面向未来,推动发展经济学理论创
构成主义观点致力于在自然主义的心灵图景中解释自我知识的特殊性与第一人称权威.为此,它主张高阶信念和一阶态度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有着构成性的关系.概念论解释试图从认识主体的概念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推理的能力来作出论证.默认权威观点则诉诸日常话语实践的"语法"要求,主张认识主体对自我的态度拥有先天合理的、又可由证据挫败的确信.通过引入"以言行事"的思路,构成主义有希望确立起合理、审慎、有节制的第一人称权威观点.
跨部门协同是复杂社会问题管理的普遍难题.区别于多重制度逻辑视角对逻辑冲突的强调,混合逻辑视角更加重视逻辑的共存融合,为跨部门协同效率提升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作为不同部门间的黏合剂,社会企业的混合逻辑可以弥合不同逻辑冲突,强化跨部门协同的目标共识和策略共识,使协同具有更强逻辑向心力和逻辑联通性,提升组织混合程度并增进混合价值.当前社会企业参与的跨部门协同形成了平台型、聚焦型、桥梁型和拼凑型等混合逻辑实践摸式.社会企业混合逻辑"出发点—行为—结果"的机理研究,弥补了现有多重制度逻辑研究的不足,为跨部门协同
非正式制度是农村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农民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基于社会关联、非正式制度、合作行为三者的关联机制,构建了非正式制度再生产的理论框架,强调中国农村非正式制度因功能差别可分为"防御性"与"开拓性"两种类型,它们的再生产对农民合作组织的数量与规模特征有不同作用.根据逻辑推演,以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现存"土堡"建筑作为非正式制度"防御性"功能的衡量指标,探究其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土堡对所属村庄的经济组织数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农业合作社平均规模的影响为负,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在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启动前夕正式印发,标志着环保督察正式在制度层面嵌入中国环境治理体系,凸显了中央政府推动其成为一种常态化治理工具的意志.已有研究确认了环保督察制度对回应央地纵向环境治理难题、降低委托—代理风险的作用,但在中央持续强化环保督察制度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的应对将给环境治理带来何种实然变化尚缺乏系统阐释.第二轮督察在浙江的实施情况表明,常态化、制度化的中央督察并非追求地方政府运动式的短期执行,而是着眼考量地方政府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长期能力.相应地,地方政
发展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往往会受到不同经济学流派的影响.通过考察发展经济学的演变过程,可以揭示新古典发展经济学、政府主导发展经济学、新制度发展经济学和不完全信息发展经济学之间的异同点.由于现有新古典传统下的经济发展理论都没有涉及信息处理不完美或心理维度问题,因此有必要重点探讨行为经济学对发展经济学的心理或行为的作用机制.因心理账户、默认规则和认知偏差等非理性行为系统性偏离经济人模型,从而对当代经济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综合研究表明,行为失灵与市场失灵、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等经济理论形成的互补认识
"同案同判"立足具体的个案审理与评价,致力于在复杂案件场合对司法裁量权予以限制和规范.就理由-规则的内容联系来看,从"同案"到"同判"的推论正当性必然立基于一个作为前提的一般规则.可普遍化规则为"同案同判"命题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其在普遍实践论辩中的固有地位使之成为支持"同案同判"的一般根据.司法的公共判断属性使法官应以"同案同判"为必不可少的裁判准则,由此保障司法结论的形成不能基于个人偏好,也不能是缺乏正当理由的任意决定."同案同判"也是司法之所以为司法的组织要素或结构依据,已
口述史在社会学中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通过口述记忆研究个人在大叙事中的生命沉浮,更在于它提供了深挖人的精神世界的社会性的方法.其主要研究对象,可称之为记忆社区的问题.记忆社区至少包括三个维度:地点、时间和人物.它以个人的口述为起点,基于人的生命实践,富含主体性和情感性特征,但其勾勒出的是一个囫囵的整体,有极强的社会性特征,蕴含丰富的社会和文化意义.口述记忆中的文化是一种经由个体化实践而感悟出的文化感,家庭中的"义务感"是它的一个典型形式,其表现为社会力的方式,成为黏合社区的重要机制.记忆社区本质上是人和
记忆研究自开创以来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1920年代的奠基时期,1980年代左右出现的第二波"记忆潮"时期和当代更多元的第三波记忆研究时期.其中,记忆潮时期涌现的"传统的发明""记忆之场"等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对应了记忆研究的"民族国家框架";而当代的"旅行记忆""世界记忆"等理论则试图超越民族国家而转向"世界主义框架".基于对"民族国家框架"和"世界主义框架"下记忆研究的梳理和对比,发现这两个框架的争论遗憾地混淆了"地域国家"和"政体国家"的概念,而"国家在场"
白洋淀诗歌群落成员、朦胧诗人林莽创作于特定复杂时代语境的早期诗歌,沉郁凄婉、温厚中 和、节制内敛而又不乏现代派色彩与思想锋芒,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然而在新时期诗歌史乃至 新时期文学史上却一度被边缘化而处于"失踪"的境地.考察林莽早期诗歌创作及其"失踪"的成因,有助 于较为全面地认识1970年代至新时期初诗歌创作的丰富性,更好地理解把握林莽早期诗歌创作与新时期文 学话语范式之间的复杂关系,为重新审视新时期文学主流话语提供一个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