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诗歌题型及解题思路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c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诗歌复习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对常见的题型都进行了讲解,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了集中训练。学生掌握得也不错。这种做法没有错,但在实际的练习过程中,有许多题型是我们没有练习过的,用常见的思路去解题,却很难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有的老师甚至避开了没有练过的题型。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只有什么都去接触,学生才不会打怵,考试时才会拿分。
  本人对那些不常见的题型进行了总结,并归纳了相应的解题思路。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1.关系题。关系题就是针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设置的一种题。常见的有动静关系、虚实关系、情景关系,前后词语或句子的关系。例如: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题思路:首先点明二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具体分析二者,最后是表达效果。
  常见的关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寄情于景、因果、承接、假设、递进、衬托、对比、照应等关系。
  2.赏析题。主要是针对诗歌中的环境描写的诗句而言的。例如:
  过融上人兰若①
  綦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①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①以景作结(以景结情),通过描写城郭笼罩于烟雨迷蒙中的凄迷景象,以景衬情(寓情于景),表现自己的“伤心”。②语意双关(答“虚实相生”“象征”“想象”也可),“烟雨冥蒙”既可指自然之景,又可象征当时动荡不定、战乱频仍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
  解题思路:四方面考虑。优先考虑的是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一般情况而言,整体考虑表现手法,局部考虑修辞手法。其次考虑感官,主要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然后考虑的是方位,包括远近,高低等。最后考虑的是色彩,主要指色彩词语的运用,常见的如红、绿、蓝等。
  3.评价题。常见的是某人对一首诗有一个特殊的评价,让你来分析一下这种评价。例如:
  溪 居①
  柳宗元(唐)
  久为簪组②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③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元和五年(810),柳宗元在零陵西南游览时,发现了曾为冉氏所居的冉溪,因爱其风景秀丽,便迁居此地,并改名为愚溪。这首诗就是柳宗元贬官永州居处冉溪之畔时的作品,写他迁居愚溪后的生活。②簪组:古代官吏的冠饰。③榜:用棍子或竹板子打。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柳宗元的诗是“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参考答案:这首诗表面上看似只写溪居生活的闲适,然而字里行间隐含着孤独和忧愤。开头二句,耐人寻味。诗人以反意落笔,久为做官所“累”,这次贬窜南荒为“幸”,包含着辛酸的苦笑。“闲依”、“偶似”两句,既强调了闲适,又说明他并不真正具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两句,看似自由自在,实则孤独寂寞,透露出了诗人的强作闲适。
  解题思路:首先明确是如何评价的,然后按照评价的思路层次去回答。
  4.作用题。这种题型很容易判断,就是问你某个词或诗句的作用。例如:
  清平乐·弹琴峡①题壁
  〔清〕纳兰性德
  泠泠②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注】①《大清一统志·顺天府》载,“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两山相峙,水流石搏,声若弹琴”。②泠泠:水流声。
  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边塞景象?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描绘水声泠泠、关塞入云、秋风苍劲,鸿雁低飞的边塞景象,渲染苍凉肃杀的气氛,烘托作者行旅天涯的悲凉凄苦,为结尾抒情做铺垫。
  解题思路:与小说中作用题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但我们可以侧重考虑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问的都是描写环境的诗句的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内容上:交代时间、地点、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情感基调,刻画人物形象,暗示主题等。结构上: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或总领诠释、为下文做铺垫、总结上文、照应前文或题目等。
  5.原因题。这种题型就是题干问你为什么或原因的题。例如上例中的《思远人》。
  解题思路:有的原因题可以转换成作用题,按照作用题的思路去解答,有的需要到原诗中寻找原因,可以用关联词“因为”、“所以”来验证。题干是结果,写的答案是原因。如果因果不成立,说明答案是错的。
  最后再给大家两个提示,一是无论什么题型,只要涉及到手法就要把它答上,而且放在答案的最前边,它一定是采分点;二是遇见没有见过的题型要学会转换题型,转换成我们见过的,按照归纳的思路去解题。归纳这些题型是帮助大家去解题,但诗歌是活的,答案是活的,我们不能因为有了题型而变得死板,要学会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胜。
  范红军,语文教师,现居河北承德。责任编校:舒 坦
其他文献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叙事学的引进,我国作家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的运行趋势,对西方现代叙事方式——心灵化叙事方式、意象化叙事方式、散文化叙事方式、荒诞化叙事方式等等,热情引进,并认真进行民族化改造,产生了一系列创新,丰富发展了现代叙事方式。   心灵化叙事方式,常常通过具体事件,把人物在其中“触景生情”引发的心理活动,如回忆、联想、独白、自省、想象、推测、幻觉、梦境等等作为作品的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的《故乡》是传统教学名篇,一般需三课时教学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但这是一节市级公开课,我必须把这篇课文压缩在一课时讲授完毕,并借此契机尝试“长文短教”,希望摸索出一条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之路。我从备课到上课的整个过程中,得出了几点思考。  一、教师和学生都要有备而上  备课前首先翻看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和一些关于如何“长文短教”的研讨性论文,这些优秀教师的设计虽然都是按照两至三课时设计,但
当下的中学生,不断陷入反智主义、功利主义、犬儒主义的价值误区之中。①譬如“承认教授、艺术家、学者、科学家的追求不同于商人、水暖工、秘书、理发师、政客的追求,但是他们更信奉后者,而鄙弃前者”[1];认为《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兄并不可憎,因为“关心妹妹是尽兄长之职,说明他是一个称职的哥哥。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令郎君’‘义郎体’这样的好男人为何不嫁呢”[2];《张衡传》中,张衡对皇帝辨别奸佞的要求“诡对
部编七年级下第三单元选了当代作家李森祥的小说《台阶》。小说中的父亲一生都在编织一个朴素的梦想——建造一座有九级高台阶的新屋。经过长年累月的艰辛劳作,梦想终于实现,然而,当梦已成真之时,父亲竟在惶惑中黯然老去。课文一方面表现了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另一方面,小说笼罩着一层崇敬又怜悯的哀伤色彩。对父亲形象的分析是这篇小说教学的重中之重,下面从文本文字入手,逐层剖析,还
李镇西,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1982年2月参加教育工作以来,先后供职于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成都盐道街外国语学校、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曾担任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先后获得“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在语文素质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实践;并依据多年的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形成多达60多部教育专著,在全
《故乡》是经典之文,被选入中学教材多年,可供探讨的角度很多:把握故事情节,了解插叙、倒叙的记叙顺序,“现实”与“回忆”的反复穿插,分析人物描写,了解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从小说的三要素出发……人物作为三要素之一,常作为分析的点,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去比较人物,综观研究,大多是蜻蜓点水,并未深度阅读,并未走近人物。   《故乡》人物对话是其特点,尤其与闰土的对话篇幅占据较多。语言对话
读文章犹如以力破局,如果一眼望尽则索然无味;而在层蕴结构的不断理解中,我们旁征博引,层层解意,则能尽情感受文本的无限风光。解读《阿房宫赋》这篇词句华美幽深、思想深刻见骨的传世名篇,就需要这样一个过程。笔者从创作背景和文本结构两个角度试作解读。  一、文本解读要“旁征博引,多元荟聚”:《阿房宫赋》的背景诠释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
小说文本的多路径、多维度的深度解读,决定着小说“精深化、多元化”阅读的效果。如何脱离那种游离文本,抑或若即若离式的浅层面阅读,引导学生关注“读不懂”“读不到”的东西,特别是关注小说的“言语方式”,读出文本的“言外之意”,进而达到多元化、发散性、深刻性的阅读效果,的确值得我们为教者的深思与探索。针对同一文本,通过不同的“路径”,解读出不同的“意蕴”,获得异样的感触,我们的教学才有味可品,有鲜可尝。笔
有人说国人不爱阅读书籍,这似乎危言耸听。但实际上人们变成拇指一族,习惯于看电脑或手机上的电子版本。这种阅读成本较低、轻便快捷,具有纸质文本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也使得厚重的带有墨香的书籍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中学生的阅读也存在使用手机阅读的问题。而课标要求“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明确的是一本本的书籍。高中生课
由于小说文体有其特性,高中生甚是爱读小说,爱学小说,但学生对小说文本的阅读则多是停留在只见故事不见其里的层次。究其原因,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分析法的滥用,导致了当下小说阅读教学呈现雷同、无趣、低效的特征,中学小说阅读教学遭遇瓶颈。  当前,教师在小说教学过程中,对小说的阅读分析形成了固有的模式:1.分析小说情节,理清小说基本内容,将小说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2.分析环境描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