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提问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堂提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对课堂提问的设计及其有效性的思考是当前教学中值得研究的课题。怎样使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提问有效呢?激发兴趣,愉快导入;重视个体,循序渐进;注重生成,激活思维;以问引问,释疑解惑等等。
关键词:思想品德 教学过程 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104-01
在新课标背景下,受建构主义的影响——知识的产生来源于互动,然后生成,课堂提问通常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换句话说,有效教学过程的基本状态应该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不应成为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
有些教师确实也在不断地提问学生,努力尝试与学生互动,但遗憾的是,总是因为不能有效提问,虽然活跃了课堂气氛,却仍然没有走出课堂低效的困境,只是简单地将“满堂灌”课堂变成了“满堂问”课堂,实际意义不大。个别教师乐于提问一些比较难的问题,学生不会回答,使课堂气氛从紧张到乏味,师生之间的交流遇到了障碍。有些教师缺乏严谨治学的态度,课堂提问太过随意、笼统、模糊,致使很多学生迷惑不解。上述提问都是无效的提问。那么,什么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我们怎么才能进行有效提问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标准和达成提问有效性的策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 判断提问有效性的标准
1.1 能够诱发学生参与教学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是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引发学习热情。比如,笔者在教学九年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内容时,创设了一个“猜猜看”情境作为导人:“某校学生来到一展览馆看濒危动物展览,当他们看到地球上许多珍稀动物因人类滥捕滥杀、生态环境恶化而濒临灭绝时,心情十分沉重。在一扇木门前,导游告诉学生们,这里面关着世界上最需要拯救的濒危动物,并请大家猜猜是什么。”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猜什么的都有,而我却频频摇头,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究竟是什么呢?笔者把答案公布了:“木门打开,对着同学们的是一面镜子。同学们看到了镜子里的自己。”这时候学生陷入了沉思,笔者趁机提问:“为什么濒危动物会是人类自己?此后果能否避免?”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针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引入社会热点和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来发问,还可运用诗词、小品、广告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而开放性问题是一种丰富的教学资源,从而使得教学更为新鲜有趣。
1.2 能够提示本课知识结构
有些教师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随便下载一个课件就去上课了,没有做到有效备课。这样上起课来,提問的问题轻重不分,漫无边际,重点、难点、疑点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其效果可想而知。课堂提问应注重针对性,通过提问强调重点、难点和疑点,建构本课的知识结构。为此,教师应该做到有效备课,对学习者、教学内容、知识结构、教学目标和方法进行分析,并以此作为设计问题的依据,有的放矢。
1.3 措辞清晰,难度适中
引发课堂教学秩序混乱的原因与教师提问措辞的不清晰、不具体、不明确有很大关系,如果想要避免模棱两可、含有歧义的问题,就要使用清晰、具体、明确的语言表述问题。
此外,有效提问要保持问题的难易适度。如果问题太简单,则无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如果问题偏难,则会让学生望而生畏无所适从,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彻底打消。最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问,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问题是,在现行的班级授课制度下,一个班的学生基础不同,学情各异,教师的提问要立足全体,不能顾此失彼。如果问题太难,课堂容易成为几个尖子生的表演舞台,使大部分学生产生学习厌倦感。因此,课堂提问要蕴涵多个层次,尽可能让各层次学生“各取所需”。
2 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2.1 激发兴趣,愉快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教师所提的问题特别是导人时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问”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听课效率就会提高。例如,在教学“资源国情”这一课时,笔者从“地大物博”和“地大物薄”设问:“老师有没有写错别字啊?”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学习效果也就相应提高。
2.2 重视个体,循序渐进
善于提问的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的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实际能力的转化。例如,在九年级思想品德“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教学一课中,笔者出示了一段材料:1976年唐山地震,他把准备结婚的200元钱夹在大白菜里送给了灾区;1998年河北张北大地震,他买了2000多斤鲜鱼千里赈灾;2007年6月,他手术后醒来的第一句话是让妻子给普洱震区寄1000元—最令人感动的是,他是一个疾病缠身瘫痪在床24年的人。“学华,给云南普洱寄去1000元钱,快一点……”在山东莱阳中心医院外科一间普通病房里,历经三次手术,一次又一次从死神面前夺回生命的石风科,手术后醒来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让妻子姜学华去捐款。针对这段材料,笔者分三步提问,先提出“材料的中心句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结果如何”等简单问题然后再提出“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你还能说出类似的事例吗”等稍难问题;进一步分析提出“为什么会这样?这样有什么意义、作用”等;最后提出“谈谈你的看法?你有什么好建议?如果是你会怎么做”等开放性的问题。通过这一系列的提问,既落实了教学目标,又照顾了好、中、差生,提高了课堂效率。
2.3 注重生成,激活思维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注意学生的生成性知识,不能只预设而不生成,更不能对学生的生成性教育资源视而不见。例如,在教学“挫折面前也从容”这一课时,某位教师提问学生,让他们回答残疾人的成功在于其优良的意志品质。“你想想,他丧失了双手,但他没被困难吓倒,是什么使他成功?都是乐观的心态。”“你们没懂我的意思。”教师继续提问:“这个人经过多年努力成为博士,到底是什么让他最终成功?”“是他心中的目标!”教师说:“我不是这个意思。你们再考虑一遍,这个人不断克服困难,两次人生厄运都未击垮他,是什么让他成功了呢?”“是自信!”此案例中,教师并未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没有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成性知识,反而为了自己的预设而一再否认学生的正确观点,令人遗憾。
2.4 以问引问,释疑解惑
“学问”就是边学边问。课堂中以问引问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对问题加以转化解决,并提出新的问题。
关键词:思想品德 教学过程 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104-01
在新课标背景下,受建构主义的影响——知识的产生来源于互动,然后生成,课堂提问通常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换句话说,有效教学过程的基本状态应该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不应成为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
有些教师确实也在不断地提问学生,努力尝试与学生互动,但遗憾的是,总是因为不能有效提问,虽然活跃了课堂气氛,却仍然没有走出课堂低效的困境,只是简单地将“满堂灌”课堂变成了“满堂问”课堂,实际意义不大。个别教师乐于提问一些比较难的问题,学生不会回答,使课堂气氛从紧张到乏味,师生之间的交流遇到了障碍。有些教师缺乏严谨治学的态度,课堂提问太过随意、笼统、模糊,致使很多学生迷惑不解。上述提问都是无效的提问。那么,什么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我们怎么才能进行有效提问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标准和达成提问有效性的策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 判断提问有效性的标准
1.1 能够诱发学生参与教学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是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引发学习热情。比如,笔者在教学九年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内容时,创设了一个“猜猜看”情境作为导人:“某校学生来到一展览馆看濒危动物展览,当他们看到地球上许多珍稀动物因人类滥捕滥杀、生态环境恶化而濒临灭绝时,心情十分沉重。在一扇木门前,导游告诉学生们,这里面关着世界上最需要拯救的濒危动物,并请大家猜猜是什么。”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猜什么的都有,而我却频频摇头,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究竟是什么呢?笔者把答案公布了:“木门打开,对着同学们的是一面镜子。同学们看到了镜子里的自己。”这时候学生陷入了沉思,笔者趁机提问:“为什么濒危动物会是人类自己?此后果能否避免?”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针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引入社会热点和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来发问,还可运用诗词、小品、广告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而开放性问题是一种丰富的教学资源,从而使得教学更为新鲜有趣。
1.2 能够提示本课知识结构
有些教师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随便下载一个课件就去上课了,没有做到有效备课。这样上起课来,提問的问题轻重不分,漫无边际,重点、难点、疑点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其效果可想而知。课堂提问应注重针对性,通过提问强调重点、难点和疑点,建构本课的知识结构。为此,教师应该做到有效备课,对学习者、教学内容、知识结构、教学目标和方法进行分析,并以此作为设计问题的依据,有的放矢。
1.3 措辞清晰,难度适中
引发课堂教学秩序混乱的原因与教师提问措辞的不清晰、不具体、不明确有很大关系,如果想要避免模棱两可、含有歧义的问题,就要使用清晰、具体、明确的语言表述问题。
此外,有效提问要保持问题的难易适度。如果问题太简单,则无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如果问题偏难,则会让学生望而生畏无所适从,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彻底打消。最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问,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问题是,在现行的班级授课制度下,一个班的学生基础不同,学情各异,教师的提问要立足全体,不能顾此失彼。如果问题太难,课堂容易成为几个尖子生的表演舞台,使大部分学生产生学习厌倦感。因此,课堂提问要蕴涵多个层次,尽可能让各层次学生“各取所需”。
2 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2.1 激发兴趣,愉快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教师所提的问题特别是导人时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问”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听课效率就会提高。例如,在教学“资源国情”这一课时,笔者从“地大物博”和“地大物薄”设问:“老师有没有写错别字啊?”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学习效果也就相应提高。
2.2 重视个体,循序渐进
善于提问的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的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实际能力的转化。例如,在九年级思想品德“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教学一课中,笔者出示了一段材料:1976年唐山地震,他把准备结婚的200元钱夹在大白菜里送给了灾区;1998年河北张北大地震,他买了2000多斤鲜鱼千里赈灾;2007年6月,他手术后醒来的第一句话是让妻子给普洱震区寄1000元—最令人感动的是,他是一个疾病缠身瘫痪在床24年的人。“学华,给云南普洱寄去1000元钱,快一点……”在山东莱阳中心医院外科一间普通病房里,历经三次手术,一次又一次从死神面前夺回生命的石风科,手术后醒来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让妻子姜学华去捐款。针对这段材料,笔者分三步提问,先提出“材料的中心句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结果如何”等简单问题然后再提出“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你还能说出类似的事例吗”等稍难问题;进一步分析提出“为什么会这样?这样有什么意义、作用”等;最后提出“谈谈你的看法?你有什么好建议?如果是你会怎么做”等开放性的问题。通过这一系列的提问,既落实了教学目标,又照顾了好、中、差生,提高了课堂效率。
2.3 注重生成,激活思维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注意学生的生成性知识,不能只预设而不生成,更不能对学生的生成性教育资源视而不见。例如,在教学“挫折面前也从容”这一课时,某位教师提问学生,让他们回答残疾人的成功在于其优良的意志品质。“你想想,他丧失了双手,但他没被困难吓倒,是什么使他成功?都是乐观的心态。”“你们没懂我的意思。”教师继续提问:“这个人经过多年努力成为博士,到底是什么让他最终成功?”“是他心中的目标!”教师说:“我不是这个意思。你们再考虑一遍,这个人不断克服困难,两次人生厄运都未击垮他,是什么让他成功了呢?”“是自信!”此案例中,教师并未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没有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成性知识,反而为了自己的预设而一再否认学生的正确观点,令人遗憾。
2.4 以问引问,释疑解惑
“学问”就是边学边问。课堂中以问引问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对问题加以转化解决,并提出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