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数四则运算的基本数学模型分析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jxkbsy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教育心理学博士,教授,教育部国培专家库成员;提出“把握数学本质是一切教学法的根”“实证研究学生是有效教学的根本”“培训实质是改变与创新”等观点,以及“CARE伙伴式”校本研修模式;在《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学刊》《中小学管理》《人民教育》《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教学》等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著作有《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有效学习评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等。
  从发生学角度看,人类解决现实问题的“本能”方法是数数,但是通过数数获得答案太麻烦,于是人类首先“发明”了加法运算,然后是减法。同理,又“发明”了乘除运算,甚至其他更为“高级”的运算。因此,“发明”四则运算的根本目的是快捷、便利地解决问题。每一类運算解决不同类型的现实问题(对应不同的现实模型),是对现实问题的抽象。
  自然数的四则运算所对应的现实情境模型是后续分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认知基础。系统地梳理加、减、乘、除运算所对应的各类现实模型及各类模型之间的逻辑关系意义重大。正如弗赖登塔尔所说,强调逻辑结构(模式)可能比起算术(解决具体问题)更重要。整体认知四则运算所对应的各类模型,有助于教师把握数学学科本质,读懂、吃透教材。
  一、自然数加减法的不同现实模型
  加法运算的产生与发展伴随着自然数的产生与发展,数与运算的发展相互促进。加法是最基础、最本质的运算,在其基础上产生减法、乘法与除法运算。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由意义互为“相反”的现实问题情境决定。加减法能解决哪些现实问题呢?
  富森明确提出,正整数加减法的现实意义主要包括静态和动态模型,前者包括部分与部分的聚合以及两个数量谁多谁少的比较,反映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二元静态关系;后者包括一个量的增加性变化与减少性变化,是一个一元动态变化的过程。卡朋特和默泽尔更加详细地研究了加减法应用题,根据语义结构划分出应用题的类型:变化型(丽丽有5块糖,明明又给了她8块,这时丽丽有多少块糖?明明有8块糖,他拿出了3块给丽丽,明明还剩多少块糖?)、结合型(丽丽有5块水果糖和8块奶糖,她一共有多少块糖?丽丽和明明共有8块糖,如果明明有5块糖,那么丽丽有多少块糖?)、比较型(明明有5块糖,比丽丽少8块,丽丽有多少块糖?丽丽有8块糖,明明有5块糖,丽丽比明明多几块糖?)、相等型(丽丽有5块糖,如果明明减少8块就和丽丽的一样多,明明有多少块糖?丽丽有8块糖,明明有5块糖,明明还需要几块就和丽丽的糖一样多?)。
  一元动态情境的逆向加法问题(例如,飞机场现在停着6架飞机,“正在”飞走3架,问飞机场原来停了多少架飞机。)对大多数一年级学生而言,理解及解决这样的问题都有困难,因为需要“时间倒流”的逆向思考,厘清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之间是加法关系,不能因为情境中出现“飞走”就用减法解决。学生理解减法的二元静态关系(即差比关系)比一元动态关系(取走)更困难。因此,现行各版本教材所设计的“加法的初步认识”情境,首先是部分与部分的聚合,即“合并”情境,而“减法的初步认识”的情境则是一元动态情境,即“取走”情境。
  加减法的相等型模型具有培养学生代数思维的价值,通过相等型模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的含义。史宁中建议,加法的初步认识应该采用相等型模型引入,而不是变化型(或合并型)。他认为这两种类型不能很好地解释“=”的“等价”意义。例如现行教材大多数用下面的方法引入:
其他文献
自2001年新课程改革以来,“理念”就开始成为中小学教师口中、文中常念常现之词,有的学校还会在橱窗中展示教育理念。什么是理念?如何理解理念?如何建构和实践理念?本文对此进行讨论。  一、理念的意蕴  1.理念之“念”  先说理念之“念”。“念”通常有四种用法:一是考虑、思考;二是念头、想法;三是思念、想起;四是言说和阅读。理念之“念”应该更接近念头、想法,表现为一种思想或者主张。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
《学会记事》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写作专题,笔者在教学时进行了分解,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及课外文章逐一学会“写清楚”“写得有情”“写得生动”,从而达成单元写作能力的培养目标“学会记事”。一、写清楚写清楚是记事的基本要求,怎样才能写清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