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分裂演示模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yuan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自制教具,利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把高中阶段能利用染色体加以演示的章节以实物形式展现出来,教师演示讲解与学生分组探究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整合。
  关键词: 高中生物 细胞分裂演示模型 教学应用
  一、设计背景
  新课程提出了模型建构的方法,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设计了“细胞分裂演示的模型”,在“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染色体变异”等章节的教学中效果显著,使学生对与染色体有关的知识点理解更深刻,对知识框架的搭建影响意义深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通过活动进一步理解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规律性变化,识别并绘制模式图。
  (2)说出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
  (3)通过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的横向联系,更好地掌握细胞分裂演示模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2.能力方面
  (1)通过模型建构活动,理解模型方法的重要作用,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应用这一重要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2)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有利于学生直观学习和掌握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的变化,同时培养动手能力,启发思维。
  (3)学习用曲线图描述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染色体行为变化的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原理、科学态度的教育,使之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对待自然界。
  (2)通过对细胞周期及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生命的运动性、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等哲学问题有正确认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热情,是学生关注染色体加倍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影响。
  三、适用课型
  新授课、实验探究课、习题课、高三备考的一、二、三轮复习等。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探究法。
  五、教材分析
  人教版必修1第六章第1节细胞的增殖一节中关于真核细胞的分裂有三种方式: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其中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和数量变化是理解细胞分裂过程的难点所在。本节课以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和数量变化为基础,使学生全面认识与细胞分裂有关知识,并具备建立简单模型的能力,为后面学习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五章第2节染色体变异等知识奠定基础。为突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结构和数目的变化在前后章节中的内在联系,我制作了形象直观、科学准确、方便实用的教具——“细胞分裂演示模型”,现对细胞分裂演示模型在高三备考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汇总。
  六、课前准备
  1.材料用具
  毛根(黄色和红色两种)模拟染色体之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各时期的演示背景(电脑喷绘出的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分裂轮廓,动物细胞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轮廓,画出中心体和纺锤体,红色绿色毛根若干,表示染色体,其中红色表示来自母方,绿色表示来自父方。)。
  2.活动准备
  活动议题:如何用毛根模拟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变化;高中阶段能用此模型演示的章节或知识内容有哪些?
  任务分配:把全班学生分若干个小组,分别对确定的议题进行讨论、设计实施方案。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利用毛根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分裂轮廓演示背景图讲解有丝分裂过程。首先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的轮廓演示背景图粘贴在黑板上,用毛根模拟染色体逐一进行讲解并在黑板上张贴演示,让学生予以参照。
  2.学生活动
  (1)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变化。
  ①把事先做好的毛根放在画好的细胞轮廓内,让长度相同、颜色不同的两条毛根配对,使着丝点靠近。红色代表来自母方的染色体,黄色代表来自父方的染色体。
  ②将两对颜色不同的毛根以上下两排的形式排列在纺锤体中部赤道板处,红色毛根放在赤道板的一侧,黄色毛根放在另一侧。
  ③移动毛根的连接点,使红色和黄色的毛根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④出示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的轮廓,将已经移到细胞两极的毛根分别放到这两个新细胞中。
  ⑤把新细胞中的毛根以单排的形式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处,平均分开每条毛根连接点,把毛根分别拉向细胞的两极,尽量一次移动所有的染色体,像在活细胞中发生的那样。
  (2)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①同活动一的方法步骤1。
  ②两对颜色不同的毛根以上下两排的形式排列在纺锤体中部赤道板处,注意:这次要在赤道板的每一侧放两条不同颜色的毛根。
  ③继续活动一的3、4、5步骤,完成减数分裂全过程。
  (3)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数目变化曲线与个时期的对应关系。
  ①根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数目变化绘出细胞核中的染色体/DNA的数目变化曲线及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变化曲线。
  ②根据曲线再在X轴下构建出各时期的细胞分裂模型。
  问题讨论与升华: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后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特殊构象在近年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如何通过细胞分裂演示模型加以演示?参照以下图形探究。
  通过细胞分裂演示模型的多次应用,切实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细胞分裂演示模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激發探索热情,同时培养动手能力,开发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但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参与探究,在发挥创新精神方面还有所欠缺。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中化学是高中阶段必修的一门课程。伴随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现阶段,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有必修和选修之分。其中,必修课程是学习化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中理科文科生必须掌握的知识;选修课程是深入学习更专业的化学知识,是理科生必须掌握的学科。由于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在内容和排版上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二者之间的问题也显现出来。作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分析了现阶段高中化学的发展状况,概述了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摘 要: 在素质教育的改革要求下,地理教师要在更短的课时时间内完成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量,地理教学课堂的改革势在必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所提倡的改革目的。  关键词: 地理教学 高效课堂 教学改革  一、习惯的培养  高中地理课时每周只有两节课,如果只靠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学生在课下无法做好预习与复习,那么导致学生的掌握量很少,学生容易出现一种常见状况,就是在考前将所有知
目的研究小檗碱(berberine,Ber)对高脂血症家兔脂代谢的影响,并对其可能涉及Insig-2基因的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40只,随机选取8只给予普通饲料喂饲,为普通饲料组(Normal diet,ND);其余32只随机分为4组,并给予高脂饲料喂饲8周。8周后,按高脂饲料+溶剂组(High fat diet, HFD)、高脂饲料+非诺贝特组(Fenofibrate diet,
摘 要: 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将对教学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 化学教学 联系生活 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课程要突出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意在强调化学与生活相联系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現象都可以从化学学习中寻求到答案,所以在教学中
神经元的存活/凋亡在大脑发育过程建立正常的神经环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已有报道表明,电活性对神经元存活至关重要。体外培养的小脑颗粒神经元(cerebellar granule neurons,
学位
摘 要: 对中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发展是有规律的。作者结合高中物理教学实践,认为一个人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是可以通过思维深刻性反映出来的,因此为了培养高中生的思维品质,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  关键词: 物理思维 新课程 高中物理  大部分高中生由于缺乏构建物理思维的过程,因此物理学习过程中遇到许多阻碍。在新课程全面普及背景下,高中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根据规律发现问题,
摘 要: 高一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面对化学学科内容从初中“知其然”的知识层次要求提高到高中知识逐渐系统化、理论化、应用化要求,学习物质的化学性质容量突然猛增,大量化学方程式的出现让学生措手不及,学生如果没有学习掌握应用元素化合物内容科学的学习策略,就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降低,为高中化学偏科埋下祸患。文章结合鲁科版第三章第三节硫的转化学习案例,从注重理论指导、善于类比归纳、构建知识网络三个
摘 要: 新课程理念强调高中化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可以采用兴趣化教学、生活化教学、信息化教学、探究性教学等策略实施有效教学。充分显示它的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可读性、趣味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快乐课堂 教育观念  课堂教学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背景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广泛,在教育教学领域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推动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化学课堂教学中,能够突破传统化学教学的种种局限,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以图文声像传递教学信息,进行生动而逼真的模拟,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化学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初中化学教学中现代
一、目的在健康志愿者中研究单次及多次静脉滴注给予注射用头孢噻肟钠他唑巴坦钠(6:1)后的药物动力学特征,以及他唑巴坦钠(TAZ)对头孢噻肟钠(CTX)药动学特征的影响。结合人体耐受性试验研究结果及临床前药理、毒理研究资料,为该药的Ⅱ期临床给药方案提供参考依据。二、方法1.单次给药药动学试验12名健康志愿者分为6组,每组男女各1人。按照给药方案(二重3×3拉丁方交叉试验设计)在三个周期内分别接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