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车开到岔河口,一群牛挡住了前面的路。
这牛像是见过大世面,陶小春按了按车喇叭,牛无动于衷,仍大摇大摆地横在路中间,一头牛甚至凑到了陶小春的车灯面前。
陈满满坐在副驾上,盯着眼前的牛一阵好笑。从小在城里长大的陈满满,从没见过如此壮观的景象。她拽了拽陶小春的衣袖:“你看这牛,好可爱哦!”说着,拿起手机,对着眼前这群牛拍起照来,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显现出来。
这是一群本地黄牛,有十几头,个头都不大,看起来有点像豪华版的波尔山羊。陶小春对牛并不陌生,二十年前,他还是个小学生,每天放学后,村里的孩子都会去放牛。寒暑假,他们差不多都在牛背上度过。所以,陶小春见到牛,见怪不怪,甚至还心生厌恶。他记得,有一次,家里请牛工,请的是村上的牛把式牛二宝。主人家要给牛备草料,父亲就让陶小春去山上割牛草,他却偷偷跑到牛二宝家的牛棚里,偷了一捆玉米秆子。牛二宝得知后揪住不放,非要他爹供养一个星期的草料,他爹气得直翻白眼。
现在的牛二宝已经五十多岁了,老伴前几年得了癌症,撒手而去。两个女儿,不到十八岁就出了远门,如今已远嫁外地,一年半载回来一趟。牛二宝从小在牛背上长大,十六岁就跟着父亲使牛,耕地、耙田,样样都来。二十年前,他三十来岁,就已经是村里远近闻名的牛把式。那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有庄稼,种田耕地,都离不开牛。牛二宝一家人养家糊口,就指望这牛。那时年轻,精神得很,农具往牛身上一套,抽着牛鞭子,哼着小曲儿,一忙活就是一整天,也不觉得累。
眼前这群牛,是牛二宝养的。陶小春听说过,岔河现在只有牛二宝还在养牛。岔河这地方,有山有水,但就是留不住人。一茬茬的年轻人进了城,就再也不愿回岔河了。就拿陶小春来说,在城里打拼多年,混出了名堂,就心安理得在城里安了家,还处了个陈满满这样的城里女孩,长得细皮嫩肉,浑身香死人。
牛二宝没出远门,哪都不去,就连女儿接他去玩,他也懒得去。他在村里也没干别的,这几年村里建设蛮多,活儿多的是,但牛二宝不屑一顾,他只做一件事——养牛。用他的话说:岔河咋能没牛呢?好像只有养牛才能改变岔河的命运。以前,牛二宝养的是水牛。水牛蛮横,使起劲来马力大,犁一着地,田松地软。忽然之间,他这个牛把式不那么紧俏了,甚至被大家冷落了。这几年,扶贫政策来了,村支书问他:“想搞点啥?”“能搞啥呢?”牛二宝把烟袋窝子敲得咚咚响,“我就养牛。我只养牛。”
眼前的岔河村,让陶小春熟悉又陌生。河道垒起了长堤,建起了不少木桥、铁索桥、亭子。河道边,以前连片的油菜、水稻田,春天油菜花开,一朵朵、一棵棵汇成片片金色,装点着乡村田野。到了秋天,稻子熟了,金灿灿的稻田,老农欢喜的笑颜,整个村庄,连空气都弥漫着丰收的味道。如今呢,这一片田地栽上了树,建了广场。放眼望去,山坡上也看不到以前的景象,曾经的玉米林子、小麦地,现在都看不到了,地里种了些零零星星的花草和树木,还没成林,远看就像快要秃顶的男人。村道不再是以前的羊肠小道,变成了水泥路面。土瓦房、小院落,大多都推倒了,村人住进了安置小区里的楼房,以前的炊烟缭绕,也很难见到了。
陶小春这次回来,是带着任务的。作为岔河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村里特邀他回乡扶持发展,或引进项目,或发展产业,总之,就是要借助他们这些成功人士的力量,巩固村里脱贫攻坚成果。村支书说,叶落归根嘛!岔河村的未来,还得靠你们啊!现在的岔河家家户户脱了贫,以后的路还长远,要让城里人进村来,村里人有钱赚。
实际上,这些年陶小春没少往村里投钱,这条村道就是他投资修建的。还有河道治理项目,他也投了不少资金。只可惜,上次回村,看到村人在河道边的亭子里打麻将,他似乎一下子失去了信心,有点不想再出资了。这次是没办法,乡长千里迢迢、三番五次去游说,他陶小春毕竟是土生土长的岔河人,能不给面子吗?
此时,牛二宝手里捏着一朵蓝色的小花,是牵牛花,像个小漏斗一样张开着。他用食指和拇指夹住花蒂,漫不经心地搓弄着,蓝色的小花儿在他指间飞速地转动着。他看了一眼车子里的陶小春,嘴里说着:“哟,陶总稀客啊!”
陶小春并不打算理会牛二宝。上次,修建河堤的时候,牛二宝指着陶小春的鼻窟窿说:“有几个钱就不得了了?好好的河床,你垒起石岸干吗?你让我这牛咋下河洗澡啊?”陶小春当场就毛了,氣哄哄地要让牛二宝尝尝辣子汤。还没等他反应过来,他爹就一把把他拽走了。岔河人都知道牛二宝的脾气,天不怕地不怕。
陶小春爹曾嬉皮笑脸地对牛二宝说:“我儿出钱修河堤,还不是为了村里人方便?他又没错,你咋老跟他过不去呢?”牛二宝不冷不热地说:“谁跟我的牛过不去,我就跟谁过不去。”看到村人有事没事聚在河边亭子里打麻将,牛二宝更是气不打一处来:“闲得蛋疼。”他牵着牛,朝河道里吐了几口唾沫。
陶小春递给牛二宝一支烟,说:“宝叔,麻烦你把牛赶一下。”
牛二宝笑着说:“牛可不认人。”说着,甩起手中的鞭子,凌空一抽,啪啪作响,那牛便听话地撒开腿,往路边挪。
这时,村支书快步颠了过来,一边小跑,一边嚷嚷道:“牛二宝,你瞎了,咋放的牛?”牛二宝没好气地来了一句:“书记啥眼神啊?牛在路上走,有错吗?”村支书故意扯起嗓子说:“这路可是小春投资修的。”牛二宝没搭理村支书,左手搓着牵牛花,右手甩着鞭子,赶着牛径自往前走。
陶小春给村支书甩去一支烟,自己也点上一支,吐出一口烟圈:“村里能搞点啥?”村支书跟着吐出一口烟圈:“名堂多呢,大家都盼着在家门口挣钱呢!”
“适合搞啥项目?”
村支书抓了抓快要秃顶的脑壳:“这个倒还没认真研究。”
“八字没得一撇,你让我搞个啥?”陶小春扔下手中的半截烟,启动油门,扬长而去,剩下村支书一脸木然地杵在那里。
要说,岔河这几年没少折腾。
那是一块灵芝地。是几年前引进的扶贫产业,试种了好几亩,结果七八亩地,收了不到十斤鲜灵芝。“咋就不长呢?”村支书傻愣着,“这可亏大了。” 那是一垄猕猴桃基地。零零星星的猕猴桃枝蔓,有气无力地攀爬在铁丝架上,无病呻吟地结出三三两两的果子……
那是一片香菇棚。乡里专门引进食用菌,号召每家每户种植。村里统一建了大棚,每家认领一千筒以上。食用菌长了好几茬,每筒加起来采摘不到一斤鲜菇,除去成本,只亏不赚。好在有产业补贴,一算账,算是扯平了。牛二宝死活不种。村支书说:“那可不行,家家户户都得种,你不种脱不了贫咋办?”牛二宝说:“我就算穷得卵子打板凳,也绝不会找政府麻烦。”
村支书用开会时的口吻说:“你不脱贫,连累的可是整个岔河。那你就是岔河的罪人。”
牛二宝犟劲来了:“我养牛,我咋就成罪人了?”
“养牛能有啥出息?”村支书循循善诱。
“不养牛我能做啥?我就是喜欢养牛。”牛二宝坚持自己的意见。
“你得换换脑筋。现在政策好得很。”
“跟我啥关系?”
“咋就没关系?”村支书掰着指头说,“以前种地有补贴没?”
牛二宝急忙反驳道:“有补贴又咋的,地不照样荒着吗?”
村支书没搭理他,接着掰指头:“以前农民有养老金没?”
“没的。”
“以前看病国家报销不?”
“做梦。”
“以前想过住楼房不要钱不?”
“做梦。”
“那不就是了?有这好政策你还怕富不了?”
“我养牛,咋的了?”
“你看看,岔河还有人养牛没?养牛有啥用?”村支书觉得牛二宝简直是扶不起来的猪大肠,气得直摇头。
“我就养。咋的了?”牛二宝朝着村支书的背影蹬了蹬脚。
一阵风吹来,山坡上星星点点的牵牛花摇曳着。初秋的岔河,荒山上、坡地上,到处盛开着牵牛花。蓝色的,绯红的,桃红的,淡紫的,姹紫嫣红,很是耀眼。
“村里搞这搞那,咋不花心思捣弄下这些牵牛花?”牛二宝自言自语说,“这花多好看啊!可惜了。”他随手摘了一朵紫色的花儿,像个紫色的小漏斗,可爱极了。牛二宝又用拇指和食指夹着花蒂,搓弄着,小漏斗飞速地旋转了起来。
要是兰花……想到这里,牛二宝抿起嘴笑着。那时候,他还年轻,犁田歇息的当儿,他在田边摘了几朵颜色各异的牵牛花,进屋喝茶的间隙,他双手捧着牵牛花,献给了谢兰花。谢兰花没有接,一阵好笑:“你不好好犁田,还有这闲情!你这人真有意思!”
牛二宝盯着谢兰花:“这花,好看不?”
谢兰花“嗯”了一声:“好看好看,我最喜欢牵牛花了。不过,再好看,这也是野花呀!”
牛二宝不说话,端起茶缸,猛喝一气茶水,起身下田。只见他扶着犁,赶着牛,牛在前面走,犁在后面追,刚收完稻子的田里,垄起一层又一层松软细腻的泥土。谢兰花站在屋坎上看着牛二宝犁田。她觉得,田里的牛二宝和牛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空旷的田野,牵牛花烂漫盛开,一个男人,一头牛,一张犁耙,多么生动有趣的画面!风吹草动,牵牛花迎风招展;牛动犁动,田地里熠熠生辉。如此和谐,如此温馨!如此有力量!如此有生机!牛二宝和牛的那份深情,牛与田的完美结合,都那么恰如其分!
看着眼前的牵牛花,牛二宝脑海里浮现出二十年前养牛、下田的一幕幕场景。他记得,那时村里好些人都请他犁田耕地。男人都挣钱去了,家里的地都指望着牛工牛二宝来使呢,女人们杀鸡炖肉,好生伺候。
当初,谢兰花家的田地差不多都是牛二宝去耕的。牛二宝隔三岔五去谢兰花家,把地犁了、把田耕了。有一次,他的公牛发了情,当着他和谢兰花的面,做起了那个事。谢兰花不好意思地进屋了,牛二宝在身后追了过去,跟进屋:“谢兰花,给我倒杯茶喝。”谢兰花没抬眼看他:“自己倒去。”牛二宝温柔地说:“谢兰花,给我擦把汗。”谢兰花依然不抬眼看他:“自己擦去。”说着,拎着篮子,去了菜地。
当时,村支书见牛二宝频繁地到谢兰花家使牛,气得不得了,当着谢兰花的面说:“这牛二宝,莫把谢兰花的田犁坏了。”
牛二宝傻笑着说:“只有累死的牛,哪有耕坏的田?”
想起谢兰花,牛二宝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谢兰花的房子。那房,门窗紧锁,空荡荡的。牛二宝怅然若失。记得以前,他赶着牛在村子里晃悠,經常会遇到谢兰花。有时,谢兰花看到他,会笑一笑,打声招呼,轻快地走开。有时,谢兰花看到牛二宝来了,连忙跑开,假装去忙别的事。
有事没事,牛二宝总是习惯性地赶牛下田,结果把牛牵到院坝里,却发现前些日早已把田耕好,屁股大一坨地,就算精耕细作,也费不了多大一点功夫。好几次,谢兰花看到牛二宝牵牛走到院坝,调侃说:“咋,难不成还有人请你犁田?”话刚出口,谢兰花脸却红了。牛二宝眼里放着光,盯着谢兰花说:“只要有牛,当然就有田耕。”谢兰花早已走得远远的,骂了句:“要死的。”
陈满满的朋友圈炸开了锅。那群牛的照片,让大家甚是好奇。他们对牛的外形、仪表、姿态以及阵势做出了极高评价,有人甚至戏称这绝对是牛界的“颜值担当”。好几个商人蠢蠢欲动,纷纷打探牛的规模数量以及村情村貌。陈满满当然满嘴抛蜜,几位商人艳羡不已,死活要来岔河看牛。
这可急坏了村支书。他又是抓脑壳又是跺脚,这牛二宝,养几头牛就闲得蛋疼,这下好了,商人要来看牛,我上哪找去?心里直把牛二宝恨个半死。接着又埋怨起陈满满,真是无事生非,几头破牛有啥好奇的?真是少见多怪,什么都喜欢晒一晒。可是,干着急也没用,谁让村民都不养牛呢?以前的岔河可不是这个样子,这里曾经是乡里有名的养殖专业村,远远近近牛羊贩子慕名而来,那时的岔河比现在可热闹多了。
商人要来岔河看牛,那就只能看牛二宝的牛。村支书屁颠屁颠地来找牛二宝,说了一肚子好话,牛二宝爱理不理:“这牛,有啥好看的?”又说,“我家的黄牛个头虽然不大,但脾气和我一样,有点犟。我可是有言在先,谁要是瞎折腾,别怪它们六亲不认。”村支书点头哈腰了一番:“就是来看看,城里人看稀奇嘛!” 陶小春起了个大早,带着陈满满看雪景。城里也下雪,但感觉不到村里的这种情致。他一抬眼,就看到了正撒着欢儿的那群牛。他觉得太不可思议了。陶小春对雪地里的牛并不陌生,以前他爹也养牛,冬天下雪了,他爹用牛从乡里往回拉粮食,家人吃的、牲畜用的,都要赶在年前储备起来。负重远行的牛,拉着一辆装满粮食的车,吱吱扭扭地行走在落满白雪的土路上,一步步迈得特别沉重。
眼前这群牛,不是拉车驮粮食的,而是来雪地里撒欢儿的。陶小春情不自禁地说了句:“有意思!”陈满满也兴奋地叫了起来。
“有点意思!”陶小春不由得连声发出感慨,“美女在雪地里骑牛,那是什么画面?”
一旁的陈满满笑出了声:“那得有帅哥陪着。”
“有意思!有意思!”陶小春忽然脑洞大开,“搞一场雪地里牛背上的接吻大赛。咋样?”
陈满满朝着陶小春连竖大拇指:“有创意,很有创意。”
活动其实很简单,报名参加的男女在牛背上接吻,按接吻时长计算成绩。可以有各种姿势,但必须在牛背上完成。当然,除了比赛,还设计了“骑牛观雪景”“雪地放牧”“岔河看牛”摄影大赛等活动,让游客全景享受雪中岔河之美景。
活动受到了空前关注,乡里乡外的游客纷至沓来。报名参加接吻大赛的男女有二十好几对,年龄最大的五十多岁,最小的才十八岁。大家都期待着,在美丽的雪中岔河上演一场牛背上的激情。
这样的活动,当然不能少了牛二宝。每次这样的活动,自然也都离不开牛二宝。牛是牛二宝喂养的,只有他知道怎么调教,也只有他会调教。这些牛,虽然个头不大,但耍起性子来,是很吓人的。以前每次开展活动的时候,也都是牛二宝在现场守着,才确保活动圆满。
比赛快开始了,男男女女都迫不及待。陈满满心潮澎湃,她计划和陶小春预演一把,为活动热热身。可是,牛二宝却没在现场。不用说,那群牛也没有出现。头天擦黑时,村支书还拿了一条好烟,专门给牛二宝交代明天活动的注意事项。没想到,牛二宝还是食了言。
头天深夜,牛二宝就来到了牛场,把牛逐个看了看,一头牛一头牛地抚摩着,像是给它们叮嘱什么一样,摸一摸,把头靠在牛身上,依依不舍。一直到大半夜,他才起身,赶着这群牛,离开了岔河。路上,他反复想起村民说的话:牛二宝养了一辈子的牛。牛二宝不养牛谁养啊?难道我牛二宝就只能养牛?牛二宝在心里反驳道。接着,他骂出了声:从今往后,我再也不养了……
牛二宝独自坐在雪地里,他恍恍惚惚地做了一个梦,梦到岔河被盛开的牵牛花包围了,谢兰花回来了,看他下田,看他使牛……等他醒来,听到山下一片嘈杂声,熙熙攘攘的村民喋喋不休,牛呢?牛二宝呢?牛二宝死哪去了?
此时的牛二宝,有几分怡然自得。他悠闲地捏着雪团儿,哼着小曲儿,好生自在!这里有一大片牽牛花,夏秋的时候,会开出各色花来。他想,等到明年春暖花开时,牵牛花就会开出五颜六色的花。说不定,谢兰花就会回岔河呢!牛二宝想不明白,谢兰花刚住进新建的安置小区房,还没住上几天,咋说走就走呢?
责任编辑 林东涵
这牛像是见过大世面,陶小春按了按车喇叭,牛无动于衷,仍大摇大摆地横在路中间,一头牛甚至凑到了陶小春的车灯面前。
陈满满坐在副驾上,盯着眼前的牛一阵好笑。从小在城里长大的陈满满,从没见过如此壮观的景象。她拽了拽陶小春的衣袖:“你看这牛,好可爱哦!”说着,拿起手机,对着眼前这群牛拍起照来,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显现出来。
这是一群本地黄牛,有十几头,个头都不大,看起来有点像豪华版的波尔山羊。陶小春对牛并不陌生,二十年前,他还是个小学生,每天放学后,村里的孩子都会去放牛。寒暑假,他们差不多都在牛背上度过。所以,陶小春见到牛,见怪不怪,甚至还心生厌恶。他记得,有一次,家里请牛工,请的是村上的牛把式牛二宝。主人家要给牛备草料,父亲就让陶小春去山上割牛草,他却偷偷跑到牛二宝家的牛棚里,偷了一捆玉米秆子。牛二宝得知后揪住不放,非要他爹供养一个星期的草料,他爹气得直翻白眼。
现在的牛二宝已经五十多岁了,老伴前几年得了癌症,撒手而去。两个女儿,不到十八岁就出了远门,如今已远嫁外地,一年半载回来一趟。牛二宝从小在牛背上长大,十六岁就跟着父亲使牛,耕地、耙田,样样都来。二十年前,他三十来岁,就已经是村里远近闻名的牛把式。那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有庄稼,种田耕地,都离不开牛。牛二宝一家人养家糊口,就指望这牛。那时年轻,精神得很,农具往牛身上一套,抽着牛鞭子,哼着小曲儿,一忙活就是一整天,也不觉得累。
眼前这群牛,是牛二宝养的。陶小春听说过,岔河现在只有牛二宝还在养牛。岔河这地方,有山有水,但就是留不住人。一茬茬的年轻人进了城,就再也不愿回岔河了。就拿陶小春来说,在城里打拼多年,混出了名堂,就心安理得在城里安了家,还处了个陈满满这样的城里女孩,长得细皮嫩肉,浑身香死人。
牛二宝没出远门,哪都不去,就连女儿接他去玩,他也懒得去。他在村里也没干别的,这几年村里建设蛮多,活儿多的是,但牛二宝不屑一顾,他只做一件事——养牛。用他的话说:岔河咋能没牛呢?好像只有养牛才能改变岔河的命运。以前,牛二宝养的是水牛。水牛蛮横,使起劲来马力大,犁一着地,田松地软。忽然之间,他这个牛把式不那么紧俏了,甚至被大家冷落了。这几年,扶贫政策来了,村支书问他:“想搞点啥?”“能搞啥呢?”牛二宝把烟袋窝子敲得咚咚响,“我就养牛。我只养牛。”
眼前的岔河村,让陶小春熟悉又陌生。河道垒起了长堤,建起了不少木桥、铁索桥、亭子。河道边,以前连片的油菜、水稻田,春天油菜花开,一朵朵、一棵棵汇成片片金色,装点着乡村田野。到了秋天,稻子熟了,金灿灿的稻田,老农欢喜的笑颜,整个村庄,连空气都弥漫着丰收的味道。如今呢,这一片田地栽上了树,建了广场。放眼望去,山坡上也看不到以前的景象,曾经的玉米林子、小麦地,现在都看不到了,地里种了些零零星星的花草和树木,还没成林,远看就像快要秃顶的男人。村道不再是以前的羊肠小道,变成了水泥路面。土瓦房、小院落,大多都推倒了,村人住进了安置小区里的楼房,以前的炊烟缭绕,也很难见到了。
陶小春这次回来,是带着任务的。作为岔河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村里特邀他回乡扶持发展,或引进项目,或发展产业,总之,就是要借助他们这些成功人士的力量,巩固村里脱贫攻坚成果。村支书说,叶落归根嘛!岔河村的未来,还得靠你们啊!现在的岔河家家户户脱了贫,以后的路还长远,要让城里人进村来,村里人有钱赚。
实际上,这些年陶小春没少往村里投钱,这条村道就是他投资修建的。还有河道治理项目,他也投了不少资金。只可惜,上次回村,看到村人在河道边的亭子里打麻将,他似乎一下子失去了信心,有点不想再出资了。这次是没办法,乡长千里迢迢、三番五次去游说,他陶小春毕竟是土生土长的岔河人,能不给面子吗?
此时,牛二宝手里捏着一朵蓝色的小花,是牵牛花,像个小漏斗一样张开着。他用食指和拇指夹住花蒂,漫不经心地搓弄着,蓝色的小花儿在他指间飞速地转动着。他看了一眼车子里的陶小春,嘴里说着:“哟,陶总稀客啊!”
陶小春并不打算理会牛二宝。上次,修建河堤的时候,牛二宝指着陶小春的鼻窟窿说:“有几个钱就不得了了?好好的河床,你垒起石岸干吗?你让我这牛咋下河洗澡啊?”陶小春当场就毛了,氣哄哄地要让牛二宝尝尝辣子汤。还没等他反应过来,他爹就一把把他拽走了。岔河人都知道牛二宝的脾气,天不怕地不怕。
陶小春爹曾嬉皮笑脸地对牛二宝说:“我儿出钱修河堤,还不是为了村里人方便?他又没错,你咋老跟他过不去呢?”牛二宝不冷不热地说:“谁跟我的牛过不去,我就跟谁过不去。”看到村人有事没事聚在河边亭子里打麻将,牛二宝更是气不打一处来:“闲得蛋疼。”他牵着牛,朝河道里吐了几口唾沫。
陶小春递给牛二宝一支烟,说:“宝叔,麻烦你把牛赶一下。”
牛二宝笑着说:“牛可不认人。”说着,甩起手中的鞭子,凌空一抽,啪啪作响,那牛便听话地撒开腿,往路边挪。
这时,村支书快步颠了过来,一边小跑,一边嚷嚷道:“牛二宝,你瞎了,咋放的牛?”牛二宝没好气地来了一句:“书记啥眼神啊?牛在路上走,有错吗?”村支书故意扯起嗓子说:“这路可是小春投资修的。”牛二宝没搭理村支书,左手搓着牵牛花,右手甩着鞭子,赶着牛径自往前走。
陶小春给村支书甩去一支烟,自己也点上一支,吐出一口烟圈:“村里能搞点啥?”村支书跟着吐出一口烟圈:“名堂多呢,大家都盼着在家门口挣钱呢!”
“适合搞啥项目?”
村支书抓了抓快要秃顶的脑壳:“这个倒还没认真研究。”
“八字没得一撇,你让我搞个啥?”陶小春扔下手中的半截烟,启动油门,扬长而去,剩下村支书一脸木然地杵在那里。
要说,岔河这几年没少折腾。
那是一块灵芝地。是几年前引进的扶贫产业,试种了好几亩,结果七八亩地,收了不到十斤鲜灵芝。“咋就不长呢?”村支书傻愣着,“这可亏大了。” 那是一垄猕猴桃基地。零零星星的猕猴桃枝蔓,有气无力地攀爬在铁丝架上,无病呻吟地结出三三两两的果子……
那是一片香菇棚。乡里专门引进食用菌,号召每家每户种植。村里统一建了大棚,每家认领一千筒以上。食用菌长了好几茬,每筒加起来采摘不到一斤鲜菇,除去成本,只亏不赚。好在有产业补贴,一算账,算是扯平了。牛二宝死活不种。村支书说:“那可不行,家家户户都得种,你不种脱不了贫咋办?”牛二宝说:“我就算穷得卵子打板凳,也绝不会找政府麻烦。”
村支书用开会时的口吻说:“你不脱贫,连累的可是整个岔河。那你就是岔河的罪人。”
牛二宝犟劲来了:“我养牛,我咋就成罪人了?”
“养牛能有啥出息?”村支书循循善诱。
“不养牛我能做啥?我就是喜欢养牛。”牛二宝坚持自己的意见。
“你得换换脑筋。现在政策好得很。”
“跟我啥关系?”
“咋就没关系?”村支书掰着指头说,“以前种地有补贴没?”
牛二宝急忙反驳道:“有补贴又咋的,地不照样荒着吗?”
村支书没搭理他,接着掰指头:“以前农民有养老金没?”
“没的。”
“以前看病国家报销不?”
“做梦。”
“以前想过住楼房不要钱不?”
“做梦。”
“那不就是了?有这好政策你还怕富不了?”
“我养牛,咋的了?”
“你看看,岔河还有人养牛没?养牛有啥用?”村支书觉得牛二宝简直是扶不起来的猪大肠,气得直摇头。
“我就养。咋的了?”牛二宝朝着村支书的背影蹬了蹬脚。
一阵风吹来,山坡上星星点点的牵牛花摇曳着。初秋的岔河,荒山上、坡地上,到处盛开着牵牛花。蓝色的,绯红的,桃红的,淡紫的,姹紫嫣红,很是耀眼。
“村里搞这搞那,咋不花心思捣弄下这些牵牛花?”牛二宝自言自语说,“这花多好看啊!可惜了。”他随手摘了一朵紫色的花儿,像个紫色的小漏斗,可爱极了。牛二宝又用拇指和食指夹着花蒂,搓弄着,小漏斗飞速地旋转了起来。
要是兰花……想到这里,牛二宝抿起嘴笑着。那时候,他还年轻,犁田歇息的当儿,他在田边摘了几朵颜色各异的牵牛花,进屋喝茶的间隙,他双手捧着牵牛花,献给了谢兰花。谢兰花没有接,一阵好笑:“你不好好犁田,还有这闲情!你这人真有意思!”
牛二宝盯着谢兰花:“这花,好看不?”
谢兰花“嗯”了一声:“好看好看,我最喜欢牵牛花了。不过,再好看,这也是野花呀!”
牛二宝不说话,端起茶缸,猛喝一气茶水,起身下田。只见他扶着犁,赶着牛,牛在前面走,犁在后面追,刚收完稻子的田里,垄起一层又一层松软细腻的泥土。谢兰花站在屋坎上看着牛二宝犁田。她觉得,田里的牛二宝和牛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空旷的田野,牵牛花烂漫盛开,一个男人,一头牛,一张犁耙,多么生动有趣的画面!风吹草动,牵牛花迎风招展;牛动犁动,田地里熠熠生辉。如此和谐,如此温馨!如此有力量!如此有生机!牛二宝和牛的那份深情,牛与田的完美结合,都那么恰如其分!
看着眼前的牵牛花,牛二宝脑海里浮现出二十年前养牛、下田的一幕幕场景。他记得,那时村里好些人都请他犁田耕地。男人都挣钱去了,家里的地都指望着牛工牛二宝来使呢,女人们杀鸡炖肉,好生伺候。
当初,谢兰花家的田地差不多都是牛二宝去耕的。牛二宝隔三岔五去谢兰花家,把地犁了、把田耕了。有一次,他的公牛发了情,当着他和谢兰花的面,做起了那个事。谢兰花不好意思地进屋了,牛二宝在身后追了过去,跟进屋:“谢兰花,给我倒杯茶喝。”谢兰花没抬眼看他:“自己倒去。”牛二宝温柔地说:“谢兰花,给我擦把汗。”谢兰花依然不抬眼看他:“自己擦去。”说着,拎着篮子,去了菜地。
当时,村支书见牛二宝频繁地到谢兰花家使牛,气得不得了,当着谢兰花的面说:“这牛二宝,莫把谢兰花的田犁坏了。”
牛二宝傻笑着说:“只有累死的牛,哪有耕坏的田?”
想起谢兰花,牛二宝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谢兰花的房子。那房,门窗紧锁,空荡荡的。牛二宝怅然若失。记得以前,他赶着牛在村子里晃悠,經常会遇到谢兰花。有时,谢兰花看到他,会笑一笑,打声招呼,轻快地走开。有时,谢兰花看到牛二宝来了,连忙跑开,假装去忙别的事。
有事没事,牛二宝总是习惯性地赶牛下田,结果把牛牵到院坝里,却发现前些日早已把田耕好,屁股大一坨地,就算精耕细作,也费不了多大一点功夫。好几次,谢兰花看到牛二宝牵牛走到院坝,调侃说:“咋,难不成还有人请你犁田?”话刚出口,谢兰花脸却红了。牛二宝眼里放着光,盯着谢兰花说:“只要有牛,当然就有田耕。”谢兰花早已走得远远的,骂了句:“要死的。”
陈满满的朋友圈炸开了锅。那群牛的照片,让大家甚是好奇。他们对牛的外形、仪表、姿态以及阵势做出了极高评价,有人甚至戏称这绝对是牛界的“颜值担当”。好几个商人蠢蠢欲动,纷纷打探牛的规模数量以及村情村貌。陈满满当然满嘴抛蜜,几位商人艳羡不已,死活要来岔河看牛。
这可急坏了村支书。他又是抓脑壳又是跺脚,这牛二宝,养几头牛就闲得蛋疼,这下好了,商人要来看牛,我上哪找去?心里直把牛二宝恨个半死。接着又埋怨起陈满满,真是无事生非,几头破牛有啥好奇的?真是少见多怪,什么都喜欢晒一晒。可是,干着急也没用,谁让村民都不养牛呢?以前的岔河可不是这个样子,这里曾经是乡里有名的养殖专业村,远远近近牛羊贩子慕名而来,那时的岔河比现在可热闹多了。
商人要来岔河看牛,那就只能看牛二宝的牛。村支书屁颠屁颠地来找牛二宝,说了一肚子好话,牛二宝爱理不理:“这牛,有啥好看的?”又说,“我家的黄牛个头虽然不大,但脾气和我一样,有点犟。我可是有言在先,谁要是瞎折腾,别怪它们六亲不认。”村支书点头哈腰了一番:“就是来看看,城里人看稀奇嘛!” 陶小春起了个大早,带着陈满满看雪景。城里也下雪,但感觉不到村里的这种情致。他一抬眼,就看到了正撒着欢儿的那群牛。他觉得太不可思议了。陶小春对雪地里的牛并不陌生,以前他爹也养牛,冬天下雪了,他爹用牛从乡里往回拉粮食,家人吃的、牲畜用的,都要赶在年前储备起来。负重远行的牛,拉着一辆装满粮食的车,吱吱扭扭地行走在落满白雪的土路上,一步步迈得特别沉重。
眼前这群牛,不是拉车驮粮食的,而是来雪地里撒欢儿的。陶小春情不自禁地说了句:“有意思!”陈满满也兴奋地叫了起来。
“有点意思!”陶小春不由得连声发出感慨,“美女在雪地里骑牛,那是什么画面?”
一旁的陈满满笑出了声:“那得有帅哥陪着。”
“有意思!有意思!”陶小春忽然脑洞大开,“搞一场雪地里牛背上的接吻大赛。咋样?”
陈满满朝着陶小春连竖大拇指:“有创意,很有创意。”
活动其实很简单,报名参加的男女在牛背上接吻,按接吻时长计算成绩。可以有各种姿势,但必须在牛背上完成。当然,除了比赛,还设计了“骑牛观雪景”“雪地放牧”“岔河看牛”摄影大赛等活动,让游客全景享受雪中岔河之美景。
活动受到了空前关注,乡里乡外的游客纷至沓来。报名参加接吻大赛的男女有二十好几对,年龄最大的五十多岁,最小的才十八岁。大家都期待着,在美丽的雪中岔河上演一场牛背上的激情。
这样的活动,当然不能少了牛二宝。每次这样的活动,自然也都离不开牛二宝。牛是牛二宝喂养的,只有他知道怎么调教,也只有他会调教。这些牛,虽然个头不大,但耍起性子来,是很吓人的。以前每次开展活动的时候,也都是牛二宝在现场守着,才确保活动圆满。
比赛快开始了,男男女女都迫不及待。陈满满心潮澎湃,她计划和陶小春预演一把,为活动热热身。可是,牛二宝却没在现场。不用说,那群牛也没有出现。头天擦黑时,村支书还拿了一条好烟,专门给牛二宝交代明天活动的注意事项。没想到,牛二宝还是食了言。
头天深夜,牛二宝就来到了牛场,把牛逐个看了看,一头牛一头牛地抚摩着,像是给它们叮嘱什么一样,摸一摸,把头靠在牛身上,依依不舍。一直到大半夜,他才起身,赶着这群牛,离开了岔河。路上,他反复想起村民说的话:牛二宝养了一辈子的牛。牛二宝不养牛谁养啊?难道我牛二宝就只能养牛?牛二宝在心里反驳道。接着,他骂出了声:从今往后,我再也不养了……
牛二宝独自坐在雪地里,他恍恍惚惚地做了一个梦,梦到岔河被盛开的牵牛花包围了,谢兰花回来了,看他下田,看他使牛……等他醒来,听到山下一片嘈杂声,熙熙攘攘的村民喋喋不休,牛呢?牛二宝呢?牛二宝死哪去了?
此时的牛二宝,有几分怡然自得。他悠闲地捏着雪团儿,哼着小曲儿,好生自在!这里有一大片牽牛花,夏秋的时候,会开出各色花来。他想,等到明年春暖花开时,牵牛花就会开出五颜六色的花。说不定,谢兰花就会回岔河呢!牛二宝想不明白,谢兰花刚住进新建的安置小区房,还没住上几天,咋说走就走呢?
责任编辑 林东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