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探索与争论——“唯物史观视野中的公共性问题”理论研讨会综述

来源 :哲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xingzhe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公共性问题在现实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中国哲学界日益关注和加强对公共性问题的研究,公共性问题已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和新的理论生长点。为了总结和推进对公共性问题的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与《哲学研究》编辑部于2009年6月2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了“唯物史观视野中的公共性问题”理论研讨会。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北京联合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刘奔文集》是刘奔哲学研究成果最主要的汇编。较之不同时期散见于刊物上的文章以及2005年出版的“自选集”,这部文集更为集中地展示了刘奔的哲学理念和论学思路。刘奔的哲学研究既是个人的,也是时代的,即映现于个性中的时代。笔者整理若干读《刘奔文集》心得,以就正于学界,同时作为一种纪念。
“历史转折”的文化维度对“历史转折”可以作多种维度的考察。从社会维度来解读,“历史转折”意味着特定历史时代的人类实践活动方式出现了整体性和根本性的演化创新的变更趋势。社会在实现其赖以存在的各种社会关系再生产时遇到了日益增长的内部或外部困难,而这些社会关系又赋予社会的运动和演化方式以特殊的逻辑。
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着道德滑坡的困境。通常认为,一个道德败坏、品质恶劣的人,是很难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因此,按照“为仁由己”的儒家思维,社会道德滑坡的根源自然而然地被归结于个体心性涵养及内在信仰的贫乏;而社会道德的重建之途,亦应以提升个体道德素质、重建道德信仰为起点。上述思路也常常被视为儒家当代价值的:表现之一,备受世人推崇。然而,正如余英时所指出的:“如果儒学仅仅发展出一套崭新而有说服力的道德推理,足以与西方最高明的道德哲学抗衡,
王夫之的思想面向虽然极为丰富,但其精要之处尤在于“溯源心性”,并“一本心性为说”(钱穆,第124页)。就王夫之心性思想的主要内容而言,他对朱熹和王阳明皆有所批判,也有所综合,并在批判综合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性情合一”论。这一方面体现了他对情感和理性关系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辟异端、开正学”的文化反省意识和辩证融通的哲学品质。
一、批判与重构的运思指向如果我们要确定公正理论研究中最具总括性、基石性的时代主题,那么公正标准的合理性,即公正标准的意义批判与价值重构问题,无疑最有资格称作这种主题。人类社会文明史表明,公正标准的意义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历史话题,任何单一的公正标准总会不断地因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而遭遇意义批判和价值重构的历史命运。也许就是因为这一点,历史逻辑造就了一些以批判为旗帜的哲学流派。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霍克海默就将其哲学称为社会批判理论,
冯友兰与实用主义哲学的关系为大家所熟知,但是对之进行详细论证的并不多见。冯友兰在其《四十年的回顾》中自述,在他写《一种人生观》(1924年)的时候,他的思想还是实用主义的,但在《一个新人生论》(1926年)中,他已经融合了实用主义和新实在论的见解;这之后,他的思想处于从实用主义到新实在论的转变之中;
本文的主题是讨论社会实在(social reality),而讨论的基本进路则是运用范例分析的方法。希望通过对企业这个范例的分析而得出一些有关“社会实在”的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在“变通”后可以用于解释其他社会实在现象。
耶路撒冷和雅典历来被视为神圣与世俗的象征,是通往上帝之城和人间之城的两条路径,信仰和理性于是成为人们面对超越、面对世界和自我的两种重要而基本的生存方式。回溯到古代的时空之境,笼统地说耶路撒冷彰显着东方文明的气质、雅典则代表着西方的精神,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实际上,它们早已突破东西方的空间性视域,
一、阿尔都塞的困境 《资本论》的流传史就是一部被误解史。在《资本论》第一卷发表近百年后,阿尔都塞不平于该著作的命运,呼吁对这部著作进行“哲学家的阅读”,以取代“专家们”即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的阅读。(阿尔都塞、巴里巴尔,第81页)又四十余年过去了,阿尔都塞的声音仍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