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数下颌切牙正畸治疗的效果评价

来源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拔除下颌切牙进行正畸治疗的适应证、治疗特点及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拔除单颗下颌切牙或还需配合拔除其他牙齿进行矫治的成人患者23例,男9例、女14例,开始治疗年龄17~39岁,平均(23.2±5.4)岁。单纯拔除1颗下切牙者17例,同时拔除1颗下切牙和2颗上颌前磨牙者6例。对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模型测量和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结果

固定矫治疗程13~23个月,所有病例治疗后牙齿排列整齐,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拔牙间隙完全关闭,拔牙区相邻牙齿牙冠无倾斜,全部患者对治疗结果满意。X线头影测量矫治前后无显著变化,模型测量矫治后下颌尖牙间宽度比矫治前减小[(26.89±2.89) mm比(23.92±1.54) mm,(P<0.05)]。

结论

拔除下颌切牙矫治下尖牙间宽度明显减小,治疗中应密切注意。临床矫治应谨慎选择病例,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相应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以取得满意的矫治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硅酮敷料对皮肤外科手术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68例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35例患者给予常规的换药处理,试验组33例在此基础上应用硅酮敷料进行治疗,对两组切口的愈合时间,切口甲级愈合率以及病理性瘢痕发生情况进行评价。结果切口愈合时间、切口愈合情况及病理性瘢痕形成率,试验组分别为(5.09±1.22) d 、99.7%(32例)、0.0%(0例),对照组分别为(7.00±0
期刊
目的分析汉族青年露龈笑的发生率和特征。方法采用自设的露龈笑调查表,调查重庆医科大学1156名汉族青年微笑时露出8颗上前牙时露龈状况(无露龈笑2 mm以下,轻度露龈2~3 mm、中度露龈3~4 mm、重度露龈>4 mm),比较男女、城乡汉族青年露龈笑发生率的差异。5位检查者对轻度、中度、重度露龈笑进行美观评价。结果汉族青年露龈笑发生率为17.91%(207名),其中轻度露龈笑发生率为10.03%(1
目的探讨微等离子体治疗面部血管瘤放射性核素放疗后萎缩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2例患者采用微等离子体进行治疗,功率设置为60~80 W,每6周治疗1次,共治疗4次,通过治疗前后统一衡量标准对比进行疗效评估。结果52例患者萎缩性瘢痕总有效率为82.7%。痊愈28例(53.8%),显效15例(28.9%),有效9例(17.3%),无效0例。色素沉着总有效率为90.3%。痊愈31例(59.6%),显效1
目的探讨扩张皮瓣治疗头皮大面积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6月至2013年4月,共收治头皮大面积增生性瘢痕患者23例,瘢痕面积最大17.5 cm×9.5 cm,最小5.5 cm×4.0 cm。共埋置31个扩张器,扩张器容量50~400 ml。视瘢痕形状选择肾形或椭圆形扩张器。经6~8周注水扩张后,行增生性瘢痕切除、扩张器取出和扩张皮瓣转移术。术后行放射性核素局部照射治疗,随访6~12个月。
期刊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三氧化矿物聚合物(MTA)对年轻恒牙牙髓干细胞(DPSCs)体外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从年轻恒牙中分离出牙髓组织,用组织贴块法培养DPSCs,并通过检测干细胞表面标志物STRO-1进行鉴定。制备浓度为0.02、0.20、2.00、20 g/L的MTA浸提液。采用四甲基偶氮噻唑蓝比色法(MTT)检测不同浓度MTA对DPSCs存活率及增殖的影响;加入适宜浓度MTA培养4周后,茜素红染色检
目的探讨改良菱形真皮瓣矫正乳头内陷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例15侧乳头内陷女性就医者,在不破坏乳腺导管前提下,于乳晕2、6、10点钟位置设计相应3个菱形真皮瓣,真皮瓣之间制备皮下隧道。将真皮瓣远端切开松解,先缝合转移后裂隙,缩窄乳头颈基底部;真皮瓣同向旋转穿过皮下隧道,与上位真皮瓣缝合加固。结果本组8例15侧乳头内陷患者术后随访12~48个月,6例11侧获得满意矫治,2例4侧复发,切口均Ⅰ期愈合,无
目的探讨改良N-丁基-2-氰基丙烯酸酯组织胶水黏合法在面部创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87例单纯组织胶水手法复位或单纯缝线缝合难以达到解剖复位的面部创伤患者,采用改良组织胶水黏合法(点涂法、分解法、胶线结合法)对位黏合面部创伤伤口,并评介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结果687例采用改良组织胶水黏合法治疗面部伤口均解剖对位黏合。除2例(0.29%)出现创面感染外。其余685例均未出现感染、开裂及其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