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2月22日,盘县品牌学校创建“五校联盟”教研活动启动仪式在保田中学多媒体教室进行。参加的人员有来自北师大的苏经一教授,有分别来自盘县响水中学、民主镇中心小学、忠义乡中心小学、新民乡马坪地小学、保田镇中学的校长和领导。按照教研议程,每个学校由两位老师授课,各学校组员针对课堂中出现的优点和不足进行研讨分享,最后由北师大专家、教授进行点评给出指示。通过这种有层次性的教研交流活动,我感受颇多,尤其体现在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方面,我现以不成熟的观点呈现出来与大家共勉。
曾经有一位科学家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则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而多次的教研活动经验告诉我们,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我们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可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也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很懂,一下课就不会做了。而我们教师,最后还得出一个不是事实的结论——学生笨!我们如果深深思考,仔细体会,会发现产生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可能是教师在教学时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缺少某些必要的环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缺少主动性思维而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效果当然也就不理想。在这次教研交流活动的10节课堂中,90%的课都没有考虑问题的设计,当然就别谈什么精心与否了。只有新民乡小学龙娅老师的一节英语课充分利用了课堂问题的巧妙设计,加之教学中穿插的体感、语感、情感使得整节课表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地位,使得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表现得淋漓至尽,新课改理念油然而生——这难道不是“问题”在教学中的巧妙运用吗?
从教研活动和苏教授的点评中,我们不难看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问题呈现出来。很多情况下,学习的问题起源于情景变化的刺激,所以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沟通学生,精心设计问题;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创造问题情景,将这些问题筹划为各种形式,给学生造疑,促使学生存疑、质疑,使学生自然成为教学的主体,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我上的那节生物课,如果问题上设置巧妙的话,学生还会那样的冷场吗?
既然问题设计有这么重要,那我们该如何进行问题设计呢?通过苏经一教授的点评,通过对这次教研活动的深思,我认为应注意从以下着手:
一、不能随意提问
二、不能用“是不是”来提问
这种是哪个学生就能回答的问题,答出来也是没有意义的问题。
三、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期”——要注意难易度
问题设计难易要适中。设计的问题太容易,则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起不到思维训练的作用。因此在问题设计时应注意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角度变换,增加难度,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我在讲“显微镜的成像规律”时,不是简单直接发问:显微镜成像规律是什么?而可以这样设问:把“6”、“9”、“69”字样分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分别看到什么字样?这种现象说明什么?由于变换了角度,问题的难度明显加大了,学生必须结合显微镜的使用,并且使用后,进行认真思考和分析才能回答这些问题。这样,不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练,而且对怎么使用显微镜也有一定的认识了。设计的问题太难,学生不能作答,就会挫伤其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四、要注意问题的疏密度
提问时,问题之间应有适当的停顿时间,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和喘息的余地。让多数学生都能参与思考,也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更全面、更透彻。
五、设计问题要能够承上启下、承前启后、前后连贯
问题要由小到大、从易到难,学生每答对一步都会获得成功感受,从而激发其钻研和探索新知的欲望。
六、提问方法不能单一、形式不能呆板
提问方法单一,一堂课老唱一个调,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影响学习兴趣。因此,提问形式应多样化,如口头与书面结合等。
总之,正如我省教育家汪广仁所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把握好“度”,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百闻不如一见,百讲不如一问;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学习前的导入性提问,阅读前的探索性提问,自学后的思辨性提问,困惑时的启发性提问等,对培养学生多角度的发散性思维等都会起到难以替代的作用。
曾经有一位科学家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则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而多次的教研活动经验告诉我们,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我们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可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也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很懂,一下课就不会做了。而我们教师,最后还得出一个不是事实的结论——学生笨!我们如果深深思考,仔细体会,会发现产生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可能是教师在教学时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缺少某些必要的环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缺少主动性思维而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效果当然也就不理想。在这次教研交流活动的10节课堂中,90%的课都没有考虑问题的设计,当然就别谈什么精心与否了。只有新民乡小学龙娅老师的一节英语课充分利用了课堂问题的巧妙设计,加之教学中穿插的体感、语感、情感使得整节课表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地位,使得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表现得淋漓至尽,新课改理念油然而生——这难道不是“问题”在教学中的巧妙运用吗?
从教研活动和苏教授的点评中,我们不难看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问题呈现出来。很多情况下,学习的问题起源于情景变化的刺激,所以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沟通学生,精心设计问题;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创造问题情景,将这些问题筹划为各种形式,给学生造疑,促使学生存疑、质疑,使学生自然成为教学的主体,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我上的那节生物课,如果问题上设置巧妙的话,学生还会那样的冷场吗?
既然问题设计有这么重要,那我们该如何进行问题设计呢?通过苏经一教授的点评,通过对这次教研活动的深思,我认为应注意从以下着手:
一、不能随意提问
二、不能用“是不是”来提问
这种是哪个学生就能回答的问题,答出来也是没有意义的问题。
三、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期”——要注意难易度
问题设计难易要适中。设计的问题太容易,则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起不到思维训练的作用。因此在问题设计时应注意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角度变换,增加难度,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我在讲“显微镜的成像规律”时,不是简单直接发问:显微镜成像规律是什么?而可以这样设问:把“6”、“9”、“69”字样分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分别看到什么字样?这种现象说明什么?由于变换了角度,问题的难度明显加大了,学生必须结合显微镜的使用,并且使用后,进行认真思考和分析才能回答这些问题。这样,不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练,而且对怎么使用显微镜也有一定的认识了。设计的问题太难,学生不能作答,就会挫伤其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四、要注意问题的疏密度
提问时,问题之间应有适当的停顿时间,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和喘息的余地。让多数学生都能参与思考,也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更全面、更透彻。
五、设计问题要能够承上启下、承前启后、前后连贯
问题要由小到大、从易到难,学生每答对一步都会获得成功感受,从而激发其钻研和探索新知的欲望。
六、提问方法不能单一、形式不能呆板
提问方法单一,一堂课老唱一个调,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影响学习兴趣。因此,提问形式应多样化,如口头与书面结合等。
总之,正如我省教育家汪广仁所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把握好“度”,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百闻不如一见,百讲不如一问;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学习前的导入性提问,阅读前的探索性提问,自学后的思辨性提问,困惑时的启发性提问等,对培养学生多角度的发散性思维等都会起到难以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