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成了父亲,女儿也成了女儿

来源 :福建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02553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父亲和女儿的故事,也是一座亭、一条狗和一块石的故事,更是铭刻在成长史上的一段记忆,父亲成了父亲,而女儿也成了女儿。屋顶亭父亲很执意要建新房子屋顶的亭子,因为可以俯瞰故乡全岛的风景。红色的琉璃瓦翘起六角的边缘,似乎要接壤到星空的云端,。相呼应的是堂叔家的圆顶亭子,两座宅子因为有亭子的装饰显得更加生机勃勃,而地面的绿与屋顶的蓝也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召唤着生养在这里的人,所以父亲无论走多远,总爱回到自己的故乡。父亲年龄渐长,对乡土的眷念之情就更加强烈,而这种乡根的声音也从小传递给女儿。
其他文献
以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叶大雁归来曳为例,在单元统整范畴下探讨此类文本的教学价值,设计符合学生思维规律、心理预期的任务,力求呈现“学生主体、任务驱动、合作探究、完整表达”的课堂样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素养的提升。
数学教学中,教师不断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不断解决数学问题。数学问题链教学,是对数学问题教学的继承与发展。数学问题链教学,通过建立知识间联系、挖掘数学的本质、设置挑战性任务,激活学生的深层思维,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
初中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是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载体。教师要理清教材中法治学习内容的逻辑关系,着眼整体性教学,善用教材栏目促进法治常识的普及,引导学生生成法治认知,进而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
高考议论文写作的立意应更多元,论证结构应更丰富。要引导学生在这两方面得到发展,可借鉴古代优秀作家典范策论的特色,在确定立意时提供基本思考路径,在推进深入论证时提供结构上的“模板”。
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过程,应基于真实情境,挖掘贴近学生的驱动性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知识需求,引导学生启动高阶思维,体验学科思想方法,感悟社会责任;应通过可视化成果评估学生问题解决水平,帮助学生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
近年来,初中历史教师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盲区或误区。为解决这些问题,初中历史教师应持之以恒开展史料实证教学,让史料实证成为师生的自觉;甄选教学所用材料,引领学生论从史出;图文结合呈现多样化史料,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史料间逻辑,引导学生学会建构史料证据链。
整体语言教学观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要秉持以学生为中心、整进整出和语言真实性的原则,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大量的、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高中地理教师要严格规划地理野外考察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提升野外考察活动精准度,提高活动的实效性,真正贯彻落实课改的精神,让核心素养培育落地。
读罢《福建教育》9月刊(2021年第37期)关注栏目话题《科学探究须求真务实》,我深有感触。《世说新语》有则故事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其实“撒盐空中”未尝不失为相当理性的一种比拟,无风的雪天,雪并不是雪花,而是像细沙一样的冰晶坠落。然而谢太傅用“纷纷”一词作为引导,跃然纸上的是雪花纷纷飘逸之感。“未若柳絮因风起”着实更加贴切,甚至带有生命的气息。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语文界时兴给语文冠名,诸如“青春语文”“生命语文”“诗意语文”“快乐语文”“无痕语文”等,不一而足。我在福建省中学语文刘菊春名师工作室的团队中,听过稻惠的几次发言,都提到了“醇味”二字。这次她来信希望我为她的书稿写序,我很快就想,她大有可能要冠名“醇味语文”了。后来看到书稿,才知道“醇味”并不是她的自诩和标榜,而是她对自己语文教学的追求,更准确地说,是她的课堂追求。也许她已经闻到了当今语文课堂的百味杂陈而厌之弃之,故欲探求语文教学的元味、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