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创新”(Innovation)是当代世界各国都普遍面临的核心问题。党和国家一直高度关注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培养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强化创业指导和服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实现突破性进展。各地、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理顺领导体制,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基地建设的投入,在经费、项目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强宣传引导,积极营造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近期出台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在全球知识经济日益深化的今天,当代中国大学生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学习者和传承者,业已逐渐成长成为知识创新过程中的中坚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和培育持续创新能力保持长久活力的重要源泉。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高等院校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多层级、多维度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育的硬性条件和软性环境。
“十五”、“十一五”期间,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深度分析国内外有关创造性构建的重要研究成果,分别从心理和教育领域、理论和实践层面,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围绕创新人才的特征及培养进行深入探索,提出一些具有经验性和前瞻性结论,并为中国的创新教育改革发展思路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和科学依据。
“十一五”以来,作为教育部直属、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的著名高等学府,北京师范大学认真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有关政策方针,紧紧围绕“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突出特色、自主创新”的发展思路,依托自身教育学、心理学等优势学科的前沿性科研成果,在开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注重理论应用与转化,采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精心勾勒以学校团学系统为主体的“第二课堂”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育人工作新格局,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创新能力突出、成绩斐然的优秀师大学子,走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高校“第二课堂”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贯穿一条主线:“京师学子卓越训练计划”(Excellent Characters Training Program for BNU Students)
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团学系统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系列活动被正式列入“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资助范围,标志着学校团学系统“第二课堂”学生课外创新活动的发展迈向了一个崭新阶段。“京师学子卓越训练计划”(Excellent Characters Training Program for BNU Students,以下简称“计划”)即是北师大团学系统在学校“十二五”规划发展的新契机背景下,立足于学校“第二课堂”发展现状,指导培育学生课外创新活动而精心勾勒的新思路。其核心内容主要涵盖以下三方面建设:第一,“经验性提炼”。工作具体从三级层次展开。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二十余年间北师大团学系统开展各类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经验提炼、国内“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在开展学生课外创新创业类活动的经验提炼、美国和欧洲主要国家著名学府在大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经验提炼;第二,“普及性覆盖”。北京师范大学现有全日制各类学生两万余名,“计划”将紧紧依托团学组织密切联系学生的桥梁纽带和思维引领功能,通过多种宣传手段及渠道,力争在三年内将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达到校内全院系覆盖,使得每一位学生在北师大求学期间,都能至少接受到一次团学组织“第二课堂”科研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实践的历练;第三,“延伸性推广”。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通过团中央、教育部等单位主办的“挑战杯”系列创新创业赛事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和项目,有效地促进了好的创意从“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的延伸,同时向实际生产应用的推广。“十二五”期间,北师大团学系统将继续协调与整合相关资源,推进学生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工作,进一步完善团学系统“第二课堂”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体化“产业链”。
涵盖两项赛事:“京师杯”(Jingshi Cup)和“挑战杯”(Challenge Cup)
北京师范大学团学系统“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活动主要依托“京师杯”(Jingshi Cup)和“挑战杯”(Challenge Cup)两项赛事作为平台进行开展。
“京师杯”(Jingshi Cup)是“北京师范大学‘京师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简称,自1991年首届举办至今已经举办了整整二十届,是北京师范大学参与师生(包括指导教师)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持续性最长且最具权威性的品牌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累计参与师生接近两万人次,在共青团北京市委编写的《首都大学生发展报告》中,北京师范大学的“京师杯”竞赛被评为北京高校最具代表性的三个学生课外学术活动之一。据了解,北京师范大学的“京师杯”竞赛不仅在国内高校具有较高知名度,在许多世界知名大学也享有一定声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丹麦奥尔堡大学、韩国首尔大学等来华交流访学的部分教授学者,对于曾获得过“京师杯”竞赛奖项现于当地继续深造的北师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表现都表示出了充分的肯定。 “挑战杯”(Challenge Cup)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简称,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竞赛的发展得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江泽民同志为“挑战杯”竞赛题写了杯名,李鹏、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题词勉励。“挑战杯”竞赛共有两个并列项目:“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隔年交叉轮流开展举办。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在北京市及全国“挑战杯”竞赛中表现殊为优异,连续三届斩获全国金奖,共摘得北京市及全国“挑战杯”奖项逾百项,北京师范大学也凭借严谨扎实且富有创造性的校级竞赛组织工作,连续三届获得“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奖”。
打造三支队伍:“学生科技类兴趣社团”、“学生科协”和“学长导师团”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历来高度重视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工作,学校党委主要领导齐抓共管、亲力亲为,定期与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座谈交流活动,听取同学们关于创新能力历练的心得感悟和潜在需求,为同学们排疑解惑,努力营造更为适合师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宽松环境。目前,北京师范大学“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活动主要依托“学生科技类兴趣社团”、“学生科协”和“学长导师团”组成完整的自我酝酿、自我组织和自我培训的架构循序开展。
北京师范大学团委现有各类创新创业学生社团二十余个,在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特长及自主性的同时,每个社团配备至少一名副教授职称以上专业老师负责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并同时挂靠在相关专业院系所或实验室,从机制层次完成“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的双轨指导和监管模式,为学生创新思维的最初萌发提供后续培育和生长的土壤。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简称“学生科协”)是北京师范大学开展“京师杯”、“挑战杯”等各类学生创新创业赛事组织承办的学生团体,团体内部设主席团和理事会。主席团辖办公室、研训部和竞赛部三个部门作为常设机构;理事会成员的组成主要包括学生科协历任骨干成员以及曾参加“挑战杯”系列创新创业赛事的骨干成员(均包含已毕业学生),学生科协理事会不定期召开交流会,为相关创新创业类活动提供咨询和建议。据了解,北京师范大学学生科协理事会的设立在全国高校同类型的学生团体中尚属首创,该项措施的实施有效地保障了学校“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活动优势的传承性和延续性,同时可以预见其自身独特的校友资源纽带连结作用也将在未来逐步显现。
“学长导师团”是北京师范大学团学系统“第二课堂”学生课外创新活动的又一举措。“学长导师团”成员是由每年通过各类国际及全国性的科研竞赛培育涌现出的各类各学科创新能力卓越突出的学生组成,目的在于帮助新组建的学生创新兴趣团队更好地开展创新活动,以帮带促,富有针对性地帮助每一位同学切实得到一次课外创新能力的培育体验。将创新经验多角度辐射惠及身边朋辈,并在师大学子中薪火传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中国的高校究竟该如何回答“钱学森之问”培养出真正拔尖创新的人才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北京师范大学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打造符合自身学科特色和发展规律的“第二课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一次积极地探索尝试,其经验具有一定学习借鉴意义。
“创新”(Innovation)是当代世界各国都普遍面临的核心问题。党和国家一直高度关注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培养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强化创业指导和服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实现突破性进展。各地、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理顺领导体制,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基地建设的投入,在经费、项目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强宣传引导,积极营造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近期出台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在全球知识经济日益深化的今天,当代中国大学生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学习者和传承者,业已逐渐成长成为知识创新过程中的中坚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和培育持续创新能力保持长久活力的重要源泉。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高等院校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多层级、多维度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育的硬性条件和软性环境。
“十五”、“十一五”期间,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深度分析国内外有关创造性构建的重要研究成果,分别从心理和教育领域、理论和实践层面,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围绕创新人才的特征及培养进行深入探索,提出一些具有经验性和前瞻性结论,并为中国的创新教育改革发展思路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和科学依据。
“十一五”以来,作为教育部直属、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的著名高等学府,北京师范大学认真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有关政策方针,紧紧围绕“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突出特色、自主创新”的发展思路,依托自身教育学、心理学等优势学科的前沿性科研成果,在开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注重理论应用与转化,采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精心勾勒以学校团学系统为主体的“第二课堂”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育人工作新格局,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创新能力突出、成绩斐然的优秀师大学子,走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高校“第二课堂”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贯穿一条主线:“京师学子卓越训练计划”(Excellent Characters Training Program for BNU Students)
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团学系统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系列活动被正式列入“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资助范围,标志着学校团学系统“第二课堂”学生课外创新活动的发展迈向了一个崭新阶段。“京师学子卓越训练计划”(Excellent Characters Training Program for BNU Students,以下简称“计划”)即是北师大团学系统在学校“十二五”规划发展的新契机背景下,立足于学校“第二课堂”发展现状,指导培育学生课外创新活动而精心勾勒的新思路。其核心内容主要涵盖以下三方面建设:第一,“经验性提炼”。工作具体从三级层次展开。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二十余年间北师大团学系统开展各类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经验提炼、国内“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在开展学生课外创新创业类活动的经验提炼、美国和欧洲主要国家著名学府在大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经验提炼;第二,“普及性覆盖”。北京师范大学现有全日制各类学生两万余名,“计划”将紧紧依托团学组织密切联系学生的桥梁纽带和思维引领功能,通过多种宣传手段及渠道,力争在三年内将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达到校内全院系覆盖,使得每一位学生在北师大求学期间,都能至少接受到一次团学组织“第二课堂”科研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实践的历练;第三,“延伸性推广”。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通过团中央、教育部等单位主办的“挑战杯”系列创新创业赛事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和项目,有效地促进了好的创意从“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的延伸,同时向实际生产应用的推广。“十二五”期间,北师大团学系统将继续协调与整合相关资源,推进学生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工作,进一步完善团学系统“第二课堂”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体化“产业链”。
涵盖两项赛事:“京师杯”(Jingshi Cup)和“挑战杯”(Challenge Cup)
北京师范大学团学系统“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活动主要依托“京师杯”(Jingshi Cup)和“挑战杯”(Challenge Cup)两项赛事作为平台进行开展。
“京师杯”(Jingshi Cup)是“北京师范大学‘京师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简称,自1991年首届举办至今已经举办了整整二十届,是北京师范大学参与师生(包括指导教师)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持续性最长且最具权威性的品牌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累计参与师生接近两万人次,在共青团北京市委编写的《首都大学生发展报告》中,北京师范大学的“京师杯”竞赛被评为北京高校最具代表性的三个学生课外学术活动之一。据了解,北京师范大学的“京师杯”竞赛不仅在国内高校具有较高知名度,在许多世界知名大学也享有一定声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丹麦奥尔堡大学、韩国首尔大学等来华交流访学的部分教授学者,对于曾获得过“京师杯”竞赛奖项现于当地继续深造的北师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表现都表示出了充分的肯定。 “挑战杯”(Challenge Cup)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简称,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竞赛的发展得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江泽民同志为“挑战杯”竞赛题写了杯名,李鹏、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题词勉励。“挑战杯”竞赛共有两个并列项目:“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隔年交叉轮流开展举办。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在北京市及全国“挑战杯”竞赛中表现殊为优异,连续三届斩获全国金奖,共摘得北京市及全国“挑战杯”奖项逾百项,北京师范大学也凭借严谨扎实且富有创造性的校级竞赛组织工作,连续三届获得“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奖”。
打造三支队伍:“学生科技类兴趣社团”、“学生科协”和“学长导师团”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历来高度重视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工作,学校党委主要领导齐抓共管、亲力亲为,定期与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座谈交流活动,听取同学们关于创新能力历练的心得感悟和潜在需求,为同学们排疑解惑,努力营造更为适合师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宽松环境。目前,北京师范大学“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活动主要依托“学生科技类兴趣社团”、“学生科协”和“学长导师团”组成完整的自我酝酿、自我组织和自我培训的架构循序开展。
北京师范大学团委现有各类创新创业学生社团二十余个,在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特长及自主性的同时,每个社团配备至少一名副教授职称以上专业老师负责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并同时挂靠在相关专业院系所或实验室,从机制层次完成“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的双轨指导和监管模式,为学生创新思维的最初萌发提供后续培育和生长的土壤。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简称“学生科协”)是北京师范大学开展“京师杯”、“挑战杯”等各类学生创新创业赛事组织承办的学生团体,团体内部设主席团和理事会。主席团辖办公室、研训部和竞赛部三个部门作为常设机构;理事会成员的组成主要包括学生科协历任骨干成员以及曾参加“挑战杯”系列创新创业赛事的骨干成员(均包含已毕业学生),学生科协理事会不定期召开交流会,为相关创新创业类活动提供咨询和建议。据了解,北京师范大学学生科协理事会的设立在全国高校同类型的学生团体中尚属首创,该项措施的实施有效地保障了学校“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活动优势的传承性和延续性,同时可以预见其自身独特的校友资源纽带连结作用也将在未来逐步显现。
“学长导师团”是北京师范大学团学系统“第二课堂”学生课外创新活动的又一举措。“学长导师团”成员是由每年通过各类国际及全国性的科研竞赛培育涌现出的各类各学科创新能力卓越突出的学生组成,目的在于帮助新组建的学生创新兴趣团队更好地开展创新活动,以帮带促,富有针对性地帮助每一位同学切实得到一次课外创新能力的培育体验。将创新经验多角度辐射惠及身边朋辈,并在师大学子中薪火传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中国的高校究竟该如何回答“钱学森之问”培养出真正拔尖创新的人才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北京师范大学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打造符合自身学科特色和发展规律的“第二课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一次积极地探索尝试,其经验具有一定学习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