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载韶华 硕果累累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c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创新”(Innovation)是当代世界各国都普遍面临的核心问题。党和国家一直高度关注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培养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强化创业指导和服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实现突破性进展。各地、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理顺领导体制,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基地建设的投入,在经费、项目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强宣传引导,积极营造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近期出台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在全球知识经济日益深化的今天,当代中国大学生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学习者和传承者,业已逐渐成长成为知识创新过程中的中坚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和培育持续创新能力保持长久活力的重要源泉。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高等院校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多层级、多维度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育的硬性条件和软性环境。
  “十五”、“十一五”期间,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深度分析国内外有关创造性构建的重要研究成果,分别从心理和教育领域、理论和实践层面,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围绕创新人才的特征及培养进行深入探索,提出一些具有经验性和前瞻性结论,并为中国的创新教育改革发展思路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和科学依据。
  “十一五”以来,作为教育部直属、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的著名高等学府,北京师范大学认真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有关政策方针,紧紧围绕“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突出特色、自主创新”的发展思路,依托自身教育学、心理学等优势学科的前沿性科研成果,在开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注重理论应用与转化,采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精心勾勒以学校团学系统为主体的“第二课堂”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育人工作新格局,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创新能力突出、成绩斐然的优秀师大学子,走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高校“第二课堂”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贯穿一条主线:“京师学子卓越训练计划”(Excellent Characters Training Program for BNU Students)
  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团学系统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系列活动被正式列入“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资助范围,标志着学校团学系统“第二课堂”学生课外创新活动的发展迈向了一个崭新阶段。“京师学子卓越训练计划”(Excellent Characters Training Program for BNU Students,以下简称“计划”)即是北师大团学系统在学校“十二五”规划发展的新契机背景下,立足于学校“第二课堂”发展现状,指导培育学生课外创新活动而精心勾勒的新思路。其核心内容主要涵盖以下三方面建设:第一,“经验性提炼”。工作具体从三级层次展开。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二十余年间北师大团学系统开展各类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经验提炼、国内“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在开展学生课外创新创业类活动的经验提炼、美国和欧洲主要国家著名学府在大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经验提炼;第二,“普及性覆盖”。北京师范大学现有全日制各类学生两万余名,“计划”将紧紧依托团学组织密切联系学生的桥梁纽带和思维引领功能,通过多种宣传手段及渠道,力争在三年内将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达到校内全院系覆盖,使得每一位学生在北师大求学期间,都能至少接受到一次团学组织“第二课堂”科研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实践的历练;第三,“延伸性推广”。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通过团中央、教育部等单位主办的“挑战杯”系列创新创业赛事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和项目,有效地促进了好的创意从“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的延伸,同时向实际生产应用的推广。“十二五”期间,北师大团学系统将继续协调与整合相关资源,推进学生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工作,进一步完善团学系统“第二课堂”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体化“产业链”。
  涵盖两项赛事:“京师杯”(Jingshi Cup)和“挑战杯”(Challenge Cup)
  北京师范大学团学系统“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活动主要依托“京师杯”(Jingshi Cup)和“挑战杯”(Challenge Cup)两项赛事作为平台进行开展。
  “京师杯”(Jingshi Cup)是“北京师范大学‘京师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简称,自1991年首届举办至今已经举办了整整二十届,是北京师范大学参与师生(包括指导教师)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持续性最长且最具权威性的品牌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累计参与师生接近两万人次,在共青团北京市委编写的《首都大学生发展报告》中,北京师范大学的“京师杯”竞赛被评为北京高校最具代表性的三个学生课外学术活动之一。据了解,北京师范大学的“京师杯”竞赛不仅在国内高校具有较高知名度,在许多世界知名大学也享有一定声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丹麦奥尔堡大学、韩国首尔大学等来华交流访学的部分教授学者,对于曾获得过“京师杯”竞赛奖项现于当地继续深造的北师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表现都表示出了充分的肯定。   “挑战杯”(Challenge Cup)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简称,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竞赛的发展得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江泽民同志为“挑战杯”竞赛题写了杯名,李鹏、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题词勉励。“挑战杯”竞赛共有两个并列项目:“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隔年交叉轮流开展举办。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在北京市及全国“挑战杯”竞赛中表现殊为优异,连续三届斩获全国金奖,共摘得北京市及全国“挑战杯”奖项逾百项,北京师范大学也凭借严谨扎实且富有创造性的校级竞赛组织工作,连续三届获得“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奖”。
  打造三支队伍:“学生科技类兴趣社团”、“学生科协”和“学长导师团”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历来高度重视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工作,学校党委主要领导齐抓共管、亲力亲为,定期与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座谈交流活动,听取同学们关于创新能力历练的心得感悟和潜在需求,为同学们排疑解惑,努力营造更为适合师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宽松环境。目前,北京师范大学“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活动主要依托“学生科技类兴趣社团”、“学生科协”和“学长导师团”组成完整的自我酝酿、自我组织和自我培训的架构循序开展。
  北京师范大学团委现有各类创新创业学生社团二十余个,在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特长及自主性的同时,每个社团配备至少一名副教授职称以上专业老师负责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并同时挂靠在相关专业院系所或实验室,从机制层次完成“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的双轨指导和监管模式,为学生创新思维的最初萌发提供后续培育和生长的土壤。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简称“学生科协”)是北京师范大学开展“京师杯”、“挑战杯”等各类学生创新创业赛事组织承办的学生团体,团体内部设主席团和理事会。主席团辖办公室、研训部和竞赛部三个部门作为常设机构;理事会成员的组成主要包括学生科协历任骨干成员以及曾参加“挑战杯”系列创新创业赛事的骨干成员(均包含已毕业学生),学生科协理事会不定期召开交流会,为相关创新创业类活动提供咨询和建议。据了解,北京师范大学学生科协理事会的设立在全国高校同类型的学生团体中尚属首创,该项措施的实施有效地保障了学校“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活动优势的传承性和延续性,同时可以预见其自身独特的校友资源纽带连结作用也将在未来逐步显现。
  “学长导师团”是北京师范大学团学系统“第二课堂”学生课外创新活动的又一举措。“学长导师团”成员是由每年通过各类国际及全国性的科研竞赛培育涌现出的各类各学科创新能力卓越突出的学生组成,目的在于帮助新组建的学生创新兴趣团队更好地开展创新活动,以帮带促,富有针对性地帮助每一位同学切实得到一次课外创新能力的培育体验。将创新经验多角度辐射惠及身边朋辈,并在师大学子中薪火传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中国的高校究竟该如何回答“钱学森之问”培养出真正拔尖创新的人才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北京师范大学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打造符合自身学科特色和发展规律的“第二课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一次积极地探索尝试,其经验具有一定学习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中国矿业大学整合原煤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矿山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岩石混凝土破坏力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3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及相关优质资源基础上成立,是依托采矿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和矿产普查与勘探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共建的一个国内领先、高度开放的科研平台。实验室于2006年7月,经科技部批准建设,并于2009年9月和2010年4月先后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验收与
摘要:我国保险公司普遍面临管理水平落后、核心人才缺失的问题,企业急需职业生涯管理措施来培养企业内部人才。本研究基于一家财险公司398份有效问卷,探索组织职业生涯管理、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及工作满意度之间的作用机制,为保险公司完善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体系、培养内部人才、构建核心人才梯队提供理论支撑和相关建议。研究表明:保险公司组织及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均与员工工作满意度显著正相关;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对员工自我职业
王浩,1953年8月生,毕业于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水利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局科技委员会委员。兼任全球水伙伴(中国)副主席、创新方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  多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王芳,1965年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教授、高级工程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会员,中国生态学会理事,国家湿地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水文。主持和参加完成的项目70多项。发表文章50多篇,其中两篇获中国科协优秀论文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大禹科学技术奖4项。  专家简介:  多个点连成一条线,多条线形成一张网,多张网构成了整个世界。正因万物的相依存在,才打造了绚丽多
山东省地处西北太平洋西海岸,北濒渤海,东临黄海,海岸线总长3082km,近海海域中散布着大小岛屿296个。自20世纪80年代山东省提出建设“海上山东”后,海洋经济在全省经济发展的地位愈加突出。然而,山东近海气象灾害频发,气象部门担负着全省海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的重任。省气象台台长吴炜博士专注于海洋气象科技和业务工作中的创新,为山东省的气象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专注创新 科技成绩斐然  2006
自工业革命以来,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给地球资源和环境带来越来越大的威胁,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支柱的能源体系已难以为继,世界范围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日益增加。作为一种绿色能源利用技术,太阳能发电成为解决目前能源与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而截至目前,高效利用太阳能的光电材料及器件在结构设计、性能调控及其应用等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加快我国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发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中国科学
摘要:非正规创业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是缓解我国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人力资本视角,本文实证分析了贫困地区创业者人力资本对非正规创业行为的影响机理与效应,描述了贫困地区非正规创业者的人力资本特征。研究发现:学历对贫困地区非正规创业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工作经验、行业经验和创业经验均对贫困地区非正规创业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管理经验和创业失败经历均对贫困地区非正规创业行为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
物理学家的普遍理想是发现自然的规律,这可以称为“格物致知”。此外,理论物理学家还希望自己的理论和预言被自然界认可或日被实验证实,这可以称为“格知致物”。但是对于并不试图在学术生涯之外寻求人生意义的物理学家而言,以上两点还不足以概括他对人生的领悟。物理学家在对无涯之知的求索中安生立命,这可以称为“格知致道”。  ——廖玮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维格纳谈到他的同乡美籍匈牙利裔数学家冯·诺依曼时曾说:他
摘要:模块化作为新产业组织结构的本质,对企业生产方式及产业发展模式的变革产生了颠覆性影响,模块化发展经历了技术模块化、产品模块化、企业组织模块化和产业组织模块化的过程。在对产业组织模块化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运用价值增值法测度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在1999—2016年间的模块化发展水平。同时,建立了我国高技术产业模块化发展的动力指标体系,基于2007—2016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利用熵值法对数据
深秋的燕园,天高云淡,落叶缤纷,色彩斑斓,可是再也寻不到王绍武先生的身影。2015年1月11日,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临终前夕,他还在撰写最新的一本专著,去世前3天还在和学生讨论科研工作。  就是这样一位孜孜不倦、笔耕不辍的学者,对我国古气候、气候诊断、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及气候影响等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虽然先生离开我们两年多了,但是他的为学和为人都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