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来自武汉大学,就是那个外号珞珈山人民公园的风景如画的大学。
我是保送读研的,确切地说我读研是个意外,所以一直對我读的企管专业有些怀疑的态度。
企业管理专业到底有什么用
两个月以前每次我都很讨厌别人问我是什么专业的,因为当我回答“企业管理”这四个字之后他们往往会追问一句“这专业有什么用?”而这个问题我是没有办法回答的,不是因为不愿意回答,而是我自己也搞不清楚。尽管老师无数次试图向我们解释清楚这个问题,但是不知怎么的,越是解释,我越是自卑,因为当一个学科一直在“有用和没用”的边缘徘徊的时候已经是一种悲剧。
目前,企业管理研究的理论大多来自于心理学和社会学,很多企业管理的研究都是在用各种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去解释一些东西,甚至有一些研究是在脱离实际而建造自己的完整的理论王国。学术界和真正的商界之间有着许多或明或暗的区别,我们企业管理所探讨的理论与实际企业运作之间有着相当大的距离,更何况我们的理论研究本身就是落后于实践的发展的,倘若缺少这些直接的指导作用,那么我们的理论研究的意义和读研究生的价值又是什么呢?
有一次和一个同学在聊这件事情的时候,那个同学对我说“你所说理论研究的意义我不懂,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读研的意义和理论研究的意义绝对有所差别。”
想想确实如此,与知道答案相比,知道怎样得出答案是更加有价值的事情,读研究生的意义不在于知道了什么样的定理定律,不在于了解了怎么样的答案,而是在于知道了如何去看待一个未知问题,如何去剖析一个疑难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一个问题,而选择不同专业的意义就在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期待自己从事职业的方向上学会这些方法,这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重点。
创业管理兴趣点
在导师双选会的时候,我认真地倾听和记录着每个老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经历,我们工商管理系的老师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战略管理、公司治理、商业模式创新、国际企业管理等等,我完全处于“懵傻”的状态,感受不到自己有任何偏好,但夏清华老师上台时提到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创业管理”时,我眼前一亮。一是觉得喜欢这个专业,二是我觉得夏清华的这个名字很熟悉,我开始不断地回忆。
我本科的时候申请了一个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做了一个二手书交易平台,在申请立项的时候需要联系指导老师,我特别唐突地敲开了当时分管教学的副院长的办公室门,在详细地聊过想法之后,他向我推荐了夏清华老师,并且给了我夏老师的邮箱。当时我真的是个小白,在还不清楚夏清华教授是男是女的情况下就给远在美国访问的她写了一封邮件,我原以为会石沉大海,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回复,并对我的商业计划书做了详尽的修改,那一刻我是相当敬佩的,最终我的这个国家级项目成功立项,只是在整个立项过程中虽然全程享受着夏老师的无尽帮助,但终究没能见过一面。
我选择了夏清华老师做我的研究生导师,也许就是这个过程让我对创业管理有了初体验。但不仅仅是因为她曾经让我感受到被指导的温暖与成长的快乐,更是因为她的这个研究方向是上找到兴趣点。
夏清华老师主要有商业模式和创业管理两个研究方向,尽管他们从字面上似乎毫不相关,但实际上却代表着一个企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整个过程。创业管理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而更好的商业模式是保证企业从1到无穷的基础。
最初老师让我帮忙做她的国家级项目,不断地向我注入新思路新思维,我觉得每天都特别充实,但是似乎与自己当初的选择有点偏离,老师也发现了这一点,于是在一次周会上面,她做出了让我换到“创业管理”研究方向的决定,其实当时我并不知道“创业管理”需要研究什么。
周会过后,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给了我许多关于创业管理方面的专业研究书籍,同时向我推荐了许多创业管理方面的畅销书,更让我惊喜的是她自己将一些关于企业管理研究方法和创业管理方面的文献下载打印并装订成厚厚的两本册子给我。
老师很有经验,她特别能理解我当时的那种无从下手和惊慌失措,于是向我推荐了一个入手点——众创空间。正值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关键节点,她结合现实热点和研究热度以及我自身的情况帮我确定了这个对我影响至深研究方向。在广泛的阅读之后,我深深感受到自己对于这个专业的浓厚的兴趣,就好像是有过这个小孔,我看到了“创业管理”研究精彩的一面。创业管理是一片广阔天地,我觉得我在这天地之中肆意地奔跑十分幸福。
实践促研究
有了一些粗浅的阅读之后,我突然希望自己能够真切地感受一下真正的众创空间是如何运作的。于是我在研一期末时成功地申请到了腾讯众创空间实习。在腾讯众创空间,主要协助师父们联系创业团队以及投资人,举办各种分享会为创业团队提供新思路和新想法。
刚接触创业管理专业时学到蒂蒙斯模型,这是个基础而有代表性的创业要素模型,它认为机会是创业过程的重要驱动力,创始人或团队是创业过程的重要主导者,资源是创业成功的必要保证,而创业过程是以上三个要素不断平衡的过程。这是一段貌似很粗浅的结论,但是只有在自己身处于这样一个过程中的时候才会真正地感受到其残酷的现实意义。
对于互联网创业公司来说,流量入口是一项重要资源,而腾讯重创空间正是一个整合腾讯所有线上产品为创业公司服务的部门。与师父一道和许许多多的创业者聊天,我可以感受到他们在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阻碍,或是资金方面捉襟见肘,或是苦于当下的流量短缺,甚至对于部分大学生创业团队来说,人才的断层也是致命的威胁。人才、资源以及机会的杠杆就这样不断倾斜、不断调整,缺乏人才的,他们希望众创空间可以帮其招募实习生甚至是社招;缺乏资源的,他们希望我们可以提供足够的流量接口以及频繁参加路演以求投资;缺乏机会的,他们参加各种交流会分享会,不断调整产品自身的定位,以期面向更为广阔而有效的用户群,找到更大的商机。
我渐渐发现,那些理论模型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简单的推导线条,它们真的是影响创业者创业的现实难题。理论或许是枯燥的,但是它却可以磨练我们的思维,为我们提供看问题的视角和角度,这让我开始从心底里热衷于这些理论的学习。
回过头来想, “有没有用”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这取决于回答者更加看重什么,如果连评判标准都无法统一,那么得出来的结论又怎么可能会一致呢?
现在如果有人问我是什么专业的,当我回答“企业管理”之后仍然会被追问道“这专业有什么用?”但是我会很清楚很耐心地给出我自己的回答,只不过我的回答不会针对于“企业管理这一专业有什么用”,而会引入到“学这一专业的过程会带给我什么”。
责任编辑:朴添勤
我是保送读研的,确切地说我读研是个意外,所以一直對我读的企管专业有些怀疑的态度。
企业管理专业到底有什么用
两个月以前每次我都很讨厌别人问我是什么专业的,因为当我回答“企业管理”这四个字之后他们往往会追问一句“这专业有什么用?”而这个问题我是没有办法回答的,不是因为不愿意回答,而是我自己也搞不清楚。尽管老师无数次试图向我们解释清楚这个问题,但是不知怎么的,越是解释,我越是自卑,因为当一个学科一直在“有用和没用”的边缘徘徊的时候已经是一种悲剧。
目前,企业管理研究的理论大多来自于心理学和社会学,很多企业管理的研究都是在用各种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去解释一些东西,甚至有一些研究是在脱离实际而建造自己的完整的理论王国。学术界和真正的商界之间有着许多或明或暗的区别,我们企业管理所探讨的理论与实际企业运作之间有着相当大的距离,更何况我们的理论研究本身就是落后于实践的发展的,倘若缺少这些直接的指导作用,那么我们的理论研究的意义和读研究生的价值又是什么呢?
有一次和一个同学在聊这件事情的时候,那个同学对我说“你所说理论研究的意义我不懂,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读研的意义和理论研究的意义绝对有所差别。”
想想确实如此,与知道答案相比,知道怎样得出答案是更加有价值的事情,读研究生的意义不在于知道了什么样的定理定律,不在于了解了怎么样的答案,而是在于知道了如何去看待一个未知问题,如何去剖析一个疑难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一个问题,而选择不同专业的意义就在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期待自己从事职业的方向上学会这些方法,这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重点。
创业管理兴趣点
在导师双选会的时候,我认真地倾听和记录着每个老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经历,我们工商管理系的老师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战略管理、公司治理、商业模式创新、国际企业管理等等,我完全处于“懵傻”的状态,感受不到自己有任何偏好,但夏清华老师上台时提到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创业管理”时,我眼前一亮。一是觉得喜欢这个专业,二是我觉得夏清华的这个名字很熟悉,我开始不断地回忆。
我本科的时候申请了一个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做了一个二手书交易平台,在申请立项的时候需要联系指导老师,我特别唐突地敲开了当时分管教学的副院长的办公室门,在详细地聊过想法之后,他向我推荐了夏清华老师,并且给了我夏老师的邮箱。当时我真的是个小白,在还不清楚夏清华教授是男是女的情况下就给远在美国访问的她写了一封邮件,我原以为会石沉大海,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回复,并对我的商业计划书做了详尽的修改,那一刻我是相当敬佩的,最终我的这个国家级项目成功立项,只是在整个立项过程中虽然全程享受着夏老师的无尽帮助,但终究没能见过一面。
我选择了夏清华老师做我的研究生导师,也许就是这个过程让我对创业管理有了初体验。但不仅仅是因为她曾经让我感受到被指导的温暖与成长的快乐,更是因为她的这个研究方向是上找到兴趣点。
夏清华老师主要有商业模式和创业管理两个研究方向,尽管他们从字面上似乎毫不相关,但实际上却代表着一个企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整个过程。创业管理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而更好的商业模式是保证企业从1到无穷的基础。
最初老师让我帮忙做她的国家级项目,不断地向我注入新思路新思维,我觉得每天都特别充实,但是似乎与自己当初的选择有点偏离,老师也发现了这一点,于是在一次周会上面,她做出了让我换到“创业管理”研究方向的决定,其实当时我并不知道“创业管理”需要研究什么。
周会过后,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给了我许多关于创业管理方面的专业研究书籍,同时向我推荐了许多创业管理方面的畅销书,更让我惊喜的是她自己将一些关于企业管理研究方法和创业管理方面的文献下载打印并装订成厚厚的两本册子给我。
老师很有经验,她特别能理解我当时的那种无从下手和惊慌失措,于是向我推荐了一个入手点——众创空间。正值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关键节点,她结合现实热点和研究热度以及我自身的情况帮我确定了这个对我影响至深研究方向。在广泛的阅读之后,我深深感受到自己对于这个专业的浓厚的兴趣,就好像是有过这个小孔,我看到了“创业管理”研究精彩的一面。创业管理是一片广阔天地,我觉得我在这天地之中肆意地奔跑十分幸福。
实践促研究
有了一些粗浅的阅读之后,我突然希望自己能够真切地感受一下真正的众创空间是如何运作的。于是我在研一期末时成功地申请到了腾讯众创空间实习。在腾讯众创空间,主要协助师父们联系创业团队以及投资人,举办各种分享会为创业团队提供新思路和新想法。
刚接触创业管理专业时学到蒂蒙斯模型,这是个基础而有代表性的创业要素模型,它认为机会是创业过程的重要驱动力,创始人或团队是创业过程的重要主导者,资源是创业成功的必要保证,而创业过程是以上三个要素不断平衡的过程。这是一段貌似很粗浅的结论,但是只有在自己身处于这样一个过程中的时候才会真正地感受到其残酷的现实意义。
对于互联网创业公司来说,流量入口是一项重要资源,而腾讯重创空间正是一个整合腾讯所有线上产品为创业公司服务的部门。与师父一道和许许多多的创业者聊天,我可以感受到他们在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阻碍,或是资金方面捉襟见肘,或是苦于当下的流量短缺,甚至对于部分大学生创业团队来说,人才的断层也是致命的威胁。人才、资源以及机会的杠杆就这样不断倾斜、不断调整,缺乏人才的,他们希望众创空间可以帮其招募实习生甚至是社招;缺乏资源的,他们希望我们可以提供足够的流量接口以及频繁参加路演以求投资;缺乏机会的,他们参加各种交流会分享会,不断调整产品自身的定位,以期面向更为广阔而有效的用户群,找到更大的商机。
我渐渐发现,那些理论模型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简单的推导线条,它们真的是影响创业者创业的现实难题。理论或许是枯燥的,但是它却可以磨练我们的思维,为我们提供看问题的视角和角度,这让我开始从心底里热衷于这些理论的学习。
回过头来想, “有没有用”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这取决于回答者更加看重什么,如果连评判标准都无法统一,那么得出来的结论又怎么可能会一致呢?
现在如果有人问我是什么专业的,当我回答“企业管理”之后仍然会被追问道“这专业有什么用?”但是我会很清楚很耐心地给出我自己的回答,只不过我的回答不会针对于“企业管理这一专业有什么用”,而会引入到“学这一专业的过程会带给我什么”。
责任编辑:朴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