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吻合口重度狭窄时双头导丝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mai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我们对1例肝移植术后胆道吻合口重度狭窄患者内镜治疗时,黄斑马导丝及M型导丝均无法通过狭窄段,改用双头导丝进行操作后治疗成功,介绍如下。

其他文献
患者女,74岁,主因反复呕血伴黑便3d入院。患者平素间歇性上腹隐痛不适,自服用“胃药”症状均能改善。此次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感、头晕乏力,2次呕吐咖啡样液,每次约400ml,伴解黑便,每次约400g。查体:贫血貌,血压160/90mmHg,心率88次/min,腹平软,未扪及包块,无压痛反跳痛,无肝掌蜘蛛痣,肠鸣音活跃。
期刊
例1患者男,37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伴畏寒发热收治入院,入院后一般情况平稳,血常规和生化未见明显异常,B超示胆总管直径约1.5cm,内有多枚大小不等结石。入院后第3天作ERCP检查,见乳头较小,插管尚顺利,造影证实胆总管扩张伴有3枚直径1cm的结石。直接用弓弦式切开刀作乳头切开,由于切开时调整方向有一定难度,切开方向稍向左侧10点偏移,切割终点达乳头与肠交界边缘,切开后分次取出结石,术后未放置鼻胆
目的应用寡核苷酸芯片技术高通量分析Barrett食管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的基因表达差异,探索与疾病进展相关的靶基因。方法对Barrett食管患者的病变食管黏膜以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应用Trizol一步法进行总RNA抽提,10g/L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芯片实验室进行RNA质量检测。总RNA纯化后进行逆转录cRNA合成、荧光标记和纯化,将Barrett食管黏膜和正常食管黏膜组织的cRNA探针分别与Agile
胆管良性狭窄是指由于非肿瘤原因所致的胆管(尤其是肝外胆管)腔的局限性狭小,引起胆汁排出受阻和胆管炎发作,长期的胆管狭窄及胆道感染还将导致结石生成及胆汁性肝硬化的发生。肝外胆管的良性狭窄可由多种不同的原因造成,包含了多种疾病,临床常见的有手术损伤性狭窄、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慢性胰腺炎所致胆总管狭窄、乳头壶腹部狭窄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约占临床胆道疾病的10%~20%,而且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患者女,40岁,因黑便、下腹部疼痛1个月伴晕厥1次收治入院。查体:急性贫血貌,意识清,精神差,腹部膨隆,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无静脉曲张,中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未闻及肠呜音及气过水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胃镜检查:十二指肠降部见绕2/3周不规则肿块,表面糜烂渗血,见图1。超声内镜检查:病变部位呈中等回声改变,起源于黏膜层,最厚处达10mm,边界欠清,见图2。小肠造
患者女,78岁,因“左上腹痛3周余,皮肤巩膜黄染2周”入院。3周前无诱因出现左上腹疼痛,为阵发性隐痛,夜间疼痛明显,弯腰屈膝位可稍缓解,无肩背部放射痛。2周前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色深黄,胃纳差、乏力,无皮肤瘙痒,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外院B超、CT提示:胰头占位、
目的 探讨EST术后发生急性坏疽性胆囊炎(AGC)的原因和外科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7年1月开展的1066例E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引起AGC可能的临床病理因素和治疗措施进行分析。结果16例患者EST术后并发AGC,发生率为1.5%,EST手术操作困难及胆道梗阻可能是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主要诱发因素。16例患者均成功进行急诊外科胆道手术治疗,无死亡病例。随访4~36个月,未再发
患者女,70岁,因上腹部疼痛伴黑便3个月来我院门诊。疼痛为阵发性上腹部绞痛,夜间加重,坐位或俯卧位减轻,间断性排黑便,尤呕吐、黄疸。体查:消瘦,中度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软,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全腹未扪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上腹部CT示:胆胰管扩张,考虑壶腹周围癌伴肝门淋巴结肿大;十二指肠降段肠壁增厚。胃镜检查见十二指肠降段内侧壁巨
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是消化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是肝硬化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随着内镜技术的提高,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成为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安全有效方法,其对减少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改善患者预后起到明显的作用。急诊内镜下套扎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具有术中风险大、技术要求高的特点。为此,我们总结482例该类治疗的经验,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