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叶绿素合成酶(CHLG)编码基因的表达及对生物量的影响

来源 :西北植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anyan09e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绿素由一系列酶促反应催化生成,其最后一步是叶绿素合成酶(chlorophyll synthase,CHLG)催化合成叶绿素a和叶绿素b。该实验主要以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生态型R108和两种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材料,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蒺藜苜蓿叶绿素合成酶(MtCHLG)的进化关系和基因结构进行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方法分析MtCHLG对光照/黑暗、脱落酸(ABA)及聚乙二醇(PEG)的响应,利用叶绿素酸酯a加氧酶(MtCAO)突变体确定其与
其他文献
砂藓(Racomitrium canescens)是一种具有极强耐脱水性的苔藓植物,编码磷脂酶D的基因RcPLD能够在砂藓的脱水和复水过程中产生显著的表达响应,它可能参与了砂藓的强耐脱水性功能。该研究使用已克隆的RcPLD编码序列构建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过量表达转基因株系rcpld-oe,初步考察过表达株系的干旱胁迫耐受能力及其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分析RcPLD增强拟
目的 评判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结合即时在线辅导答疑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方法 对2020年春季学期2018级五年制及四年制各专业学员在SPOC教学模式下的《免疫与感染基础-
该研究以杂交兰‘紫妍氏’(K21)及其3个叶色变异(叶艺)新品系(K21-1、K21-2、K21-3)为材料,分析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含量、叶绿素合成相关酶活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并进一步观察叶片显微结构和叶绿体超微结构,以探讨其叶色变异的生理基础。结果表明:(1)3个叶艺品系叶片叶艺区域的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低于其相应的绿色区域和亲本绿叶;相较于相应的叶片绿色区域,K21-1、K21-2叶片叶艺区域的UrogenⅢ大量积累,K21-3叶片叶艺区域的PBG大量积累;3
目的 分析巨球蛋白血症患者伴高效价冷凝集素和IgG型抗E、抗c抗体的血清学检测结果及配血对策.方法 对患者血标本在37℃孵育、离心洗涤红细胞后,采用卡式法检测患者ABO及RhD
氘代化合物在有机合成、分析化学、药物化学等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1].近年来,随着氘代药物的兴起,发展经济高效、生命友好的氘代反应和技术备受合成化学家们的关注.药物代谢过程中,碳氢键断裂是重要步骤之一,因碳氘键比碳氢键稳定数倍,故在药物分子代谢位点引入碳氘键后可改变代谢速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毒性、增强药性[2].传统氘化反应往往涉及过渡金属催化、苛刻反应条件或昂贵氘源等,官能团兼容性和底物普适性较差,氘代位点及数量难以控制,不利于氘代新药的研发[3].此外,有机氯化物是最常见的合成原料之一,在天然产物、
农杆菌介导的瞬时基因表达因其操作简单、可重复性高和实验成本低而成为研究基因功能、生产活性蛋白的有效方法。该研究以非病毒型(载体Ⅰ)和病毒型二元载体(载体Ⅱ)及两种农杆菌(EHA105、LBA4404)为介导,通过叶片渗透法在5种中草药(甘草、黄芩、黄芪、大黄、板蓝根)叶片中进行报告基因GFP的瞬时表达,并对影响表达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明确中药材中适宜瞬时表达技术应用的物种材料。结果显示:(1)农杆菌在5种中草药叶片中的瞬时转化效率受到载体、菌株和植物物种类型的影响。(2)在所选的5种中草药植物中,与无转化载
目的 研究缺氧条件下多形核髓源性抑制细胞来源外泌体(PMN-MDSC-EX)对胶原蛋白诱导性关节炎(CIA)的治疗作用.方法 通过牛2型胶原蛋白(Col2)和佐剂构建CIA小鼠模型,并从小鼠脾
目的 通过检测分析血小板抗体在住院患者中的分布特征,探究血小板抗体产生原因,为提高输血质量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选取38840例患者,采用Capture-P固相检测体系检测血小板相关
苞藜属(Baolia Kung et G.L.Chu)根据1978年在甘肃和四川交界的迭部县发现的苞藜(Baolia bracteata Kung et G.L.Chu)而建立,但其系统学地位从未在分子水平上得到解决.该研究
报道了中国兰科(Orchidaceae)羊耳蒜属(Liparis Rich.)植物一新记录种——岩生羊耳蒜(Liparis petraea),并提供了其形态描述及彩色图片,凭证标本保存于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K)。岩生羊耳蒜与见血青(L.nervosa)在形态上相近,但前者叶银灰绿色,叶面平展,唇瓣基部胼胝体为短圆柱状突起,植株通常具珠芽而易与后者区分。岩生羊耳蒜居群内个体呈聚集式分布,并与其具有的珠芽繁殖方式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