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镜子》教学实录与评析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fu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导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故事,谁来给同学们读一下?(打开课件,图片上反字呈现“阿基米德利用镜子智胜敌舰”的故事)咦?看着别扭吗,怎么了?
  生:字反了。
  师:怎么办?快想个办法!
  生:用镜子。
  师:好,咱们让这位同学试试。(学生拿着镜子读故事)阿基米德聪明吗?我觉着你们比他更棒!刚才这位同学用镜子来读故事,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大屏幕上的字是反的,在镜子里又变成正的了?
  师:其他同学有这样的疑问吗?猜想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
  生:镜子可以把字给反过来。
  师: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呢?到底镜子中蕴含了哪些科学知识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在玩镜子的游戏中去找寻吧!
  评析:用“读故事”导入,达到了一石二鸟的目的。一是让学生读反字故事,使他们想到借用镜子来读,初步体验镜子的作用,进而提出疑问和猜想,为接下来的玩镜子活动做好铺垫。二是通过读故事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镜子的作用,激发探究动机。
  引导探究,建构新知
  1.探究平面镜
  师:(出示一面平面镜)这种镜子,镜面有什么特点?
  生:是平的。
  师:根据这个特点,我们把这种表面是平的镜子叫作平面镜。通常人们用这样的符号表示平面镜(板画简图),竖线表示从侧面看镜面是平的,有斜线的一侧表示镜子的背面。接下来带着你的疑问、猜想以及想研究的其他问题,咱们来玩一玩镜子。可以玩一面镜子、两面镜子甚至是多面镜子。下面,小组内先讨论一下,你们想怎么玩?
  (学生讨论。)
  师: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想怎么玩?
  生:我们想把书或其他东西对着镜子,看镜子里的它们是否是反的。
  生:我们想用镜子反射光。
  生:我们想比一比,看谁能使镜子里出现的“溜溜球”多。
  师:同学们的玩法可真多。活动之前,老师提几点要求。
  (课件出示:1.镜子轻拿轻放,注意安全。2.不要用激光灯对着别人的眼睛照。3.将发现用你擅长的方式认真填写在记录单上。)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评析:动手之前先动脑,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探究,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又保证了探究的实效性。
  师:请大家将材料整理好。哪个小组来演示一下你们是怎样玩镜子的,有哪些发现?
  生:(用激光灯照在镜子上,镜子将光反射出去,天花板上出现小光斑)这个实验说明平面镜能反光。
  师:刚才光走过的路线是怎样的?能用手指比画一下吗?
  (学生用手指比画,发现镜子反光的实质:改变了光的传播路线。)
  生:(演示書上的字与镜子里看到的“字”是左右相反的;伸左手时,镜子里出现的是“右手”;伸右手时,镜子里出现的是“左手”) 这个实验说明像与镜外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师:大小一样吗?说说理由。
  生:手贴在镜子上,与里面的“手”重合,说明大小一样。
  生:手离镜子远,镜子里的“手”就小;手离镜子近,镜子里的“手”就变大。
  师:看来同学们在大小问题上有分歧,我们来看一个实验。(播放视频,验证像与实际物体大小相等)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镜子能帮我们读故事了吧?
  生:(把两面镜子并在一起成一定夹角,溜溜球放在它们之间,就会在镜子里出现多个溜溜球)这个实验说明夹角越小,像越多;反之,像越少。
  (其他组展示创意玩法及结论,略。)
  评析:在汇报交流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整理加工,得出理性的结论。
  师:同学们真会玩,有那么多发现。课前我和几个小助手也过了一把瘾,看看我们怎么玩的。
  (播放视频:操场上、阳光下,在记录温度计的初始温度后,几位同学手持平面镜对着阳光,将光同时反射到教师手中温度计的液泡上,持续几分钟,观察温度计的示数。)
  师:发现什么了?当我的小助手们用多面镜子同时反光聚集到一处,聚光处温度就会——
  生:升高。
  师:智胜敌舰的故事中,敌人的船舰为什么燃起了大火?现在你知道原因了吗?
  (学生解释。)
  评析:引导学生对导入时的故事所蕴含的科学道理进行揭示。学生的探究活动对光线强度要求较高,适合在室外进行。播放课前录制的微视频,既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时空限制问题,又保证了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增强了课堂互动性。
  2.探究凹面镜、凸面镜
  师:通过玩镜子,我们了解了平面镜的很多特点。在镜子大家族中,还有一些特殊的镜子,比如接下来要研究的这两种。请同学们将材料袋里的镜子和实验报告单拿出来,摸一摸这两种镜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
  师:两种镜子的镜面各有什么特点?
  生:一个镜面是凸出来的,另一个是凹进去的。
  师:其他同学发现了吗?
  生:发现了。
  师:好,我把你们的发现画在黑板上。(板画简图 )像这样表面凸起的镜子我们叫它——
  生:凸面镜。
  师:(板画简图 )表面凹进去的镜子呢?
  生:凹面镜。
  师:真棒!大家都会举一反三了!接下来,咱们就再来玩玩这两种镜子,看看它们在成像上有何特点,完成实验报告单。好,开始!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我们组发现凹面镜里看到的像是倒立的,并且观察到的事物少。
  师:其他小组赞同吗?
  生:赞同!
  师:观察到的事物少,也就是能观察到的范围——
  生:小。
  师:凸面镜有什么特点呢?
  生:凸面镜里所看到的像是正立的,观察到的范围大。
  师:其他小组同意吗?
  生:同意。
  师:物体在凸面镜中的成像是正立的,在凹面镜中的成像是倒立的。凸面镜里所看到的景物范围大,凹面镜里所看到的景物范围小。
  评析:遵循由一般到特殊、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先玩平面镜,再玩凹面镜和凸面镜,前者为后者在探究方法上做了一定的铺垫,从而降低了后者的探究难度。这样设计,便于学生梳理不同镜子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以致用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三种镜子,同学们回想一下,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它们?
  生:梳妆打扮时需要照镜子。
  生:去理发店理发时用到镜子。
  师:这些用到的都是什么镜子?
  生:平面镜。
  师:生活中见到过凹面镜和凸面镜吗?
  生:公路拐弯处设置的镜子是凸面镜。
  师:应用了凸面镜的哪个特点呢?
  生:观察范围大。
  师:你不但善于观察,还非常善于思考。课前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请大家看课件。
  (出示课件并讲解:弯道反光镜和汽车后视镜都用了凸面镜,这样可以增大观察范围。牙医镜应用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可以帮助医生看清楚口腔内部。太阳灶可以用来烧水做饭,底部这部分相当于凹面镜,这面凹面镜好比是一面面小镜子围成的,可以反光并将光聚集在一起,提高温度。哈哈镜可以说是凹面镜和凸面镜的组合,因为镜面凹凸不平,可以产生扭曲变形、引人发笑的像。)
  师:看来啊,镜子在生活中的应用真的是非常广泛!
  评析: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镜子的不同应用,让他们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懂得学科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这节课表现不错,为了奖励你们,老师请你们观看一组图片。(播放图片)知道这些美丽的图片是通过什么看到的吗?
  生:万花筒。
  师:你们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生:万花筒是怎么做成的?
  生:为什么在万花筒里能观察到这么美丽的图案?
  师:带着这些问题,课下你们可以拆开万花筒,看看它的内部结构,试着寻找问题的答案,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评析:科学探究永无止境。此环节引导学生利用“解暗箱”的方法研究万花筒,将对镜子的探究延伸到课下。
  总评
  本课教学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教学过程凸显了以下几点。
  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课以“阿基米德智胜敌舰”的故事导入,并用图片反字呈现故事内容。利用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创设情境,动人心弦,发人深思,吸引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他们探究事物奥妙的熱情,让他们始终处于高涨的探究情绪之中。
  2.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努力使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探究平面镜时,先让学生带着疑问、猜想以及想研究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如何进行探究,并在全班交流,然后动手实践。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尊重他们的研究方向和对材料、探究方法的选择,以保证探究活动的开放性,真正“放权”给学生,保证了学生在探究中的主体地位。因为没有教师的主宰,学生没有被教师“牵”着走,他们想出了镜子的各种玩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小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概括能力较差,分析事物时,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而忽视事物的本质,因此,老师适时、适当的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玩”完平面镜后,大多数学生会发现“镜子能反光”这个表面现象,却意识不到其本质。这时教师提出问题:“刚才光走过的路线是怎样的?你们能用手指比划一下吗?”用启发性问题来引导学生发现反光的实质。
  3.巧用信息技术
  本节课合理、巧妙地使用了信息技术,较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本课的设计中,导入、实验探究、学以致用、拓展延伸四个环节都使用了信息技术手段。从课堂效果来看,信息技术在本课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乐天小学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教研室(250300)
其他文献
【摘 要】1.患者,男,46岁,因“反复发热1月”入院,1月前患者因受凉后出现反复发热,夜间明显,最高体温39.6℃,具体热型不详,伴咽痛、全身关节疼痛及乏力,偶伴有阵发性咳嗽,咳少量白色粘痰,无明显畏寒、寒战,无胸痛、盗汗、痰中带血,无血尿、皮疹、牙龈出血等,多次就诊于当地诊所予静脉输注头孢类抗生素及自行口服退烧药物治疗,具体不详,高热反复发作,余伴随症状较前好转。1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再发高热,
精准教学指的是教师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堂教学规律,设计精准、高效的课程内容,科学构建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相互渗透,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果的完美结合。  把握教材内涵,实施精准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分为:基于教材和学情,制订精准的教学目标;精准的任务驱动分解;精准的教学设计;精准的课堂评价。如果评价的结果偏离预期的目标,必须进行反思,调整教学设计,反复教
【摘 要】目的:对1例骨肉瘤终末期肿瘤患者的安宁疗护实践进行总结,供临床护理借鉴。方法:通过筛查、评估、干预、再评估和死亡后干预等方法,使用中文版灵性护理需求量表,NRS2002营养评估量表,疼痛评分量表等充分评估该终末期患者的心理需求,症状及社会支持情况,运用安宁疗护的理念、知识和技能根据患者的需要指导安宁护理的实施,为患者提供身体、心理和社会支持,尊重患者意愿,为家属提供心理、社会支持,使之坦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人工智能是重要驱动力之一。伴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开始向传统的医疗领域进军,人工智能技术相继在肺癌、乳腺癌、心血管病、骨科等领域试验应用,此外,在慢病管理、病历分析、智能化器械、虚拟助手、药物研发等领域也有应用。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结合医疗场景的需求,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将海量的数据模块化,迅速演算出量化结果,使疾病诊断更加精准,能够
任务情境  学生将要携带或运输重物,包括设计和使用工具来解决问题。  材料  重物(如一个南瓜、大水球、铁块或沙袋)、测量工具(有尺码或没有尺码的)、秤、相机、笔和纸、各种可以用来作为运输的重物的材料和工具(如围巾、木板、篮、纸盒、摩托车板、玩具车、胶带和剪刀、短绳或纱线等)。  教学过程  1.介绍这个活动的目的,让学生知道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是如何融合在一个活动中的。本活动可以作为一个大的探
“十一五”期间,江西省人防系统发展的总目标,是攀登三个新台阶:一是人防结建工程攀登新台阶。二是人防重点工程建设攀登新台阶。三是人防规费收缴攀登新台阶。    “十五”时期,江西省人防系统认真贯彻第四次全国人防会议精神,在国家人防办、南京军区的关心支持下,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的正确领导下,抓住机遇,奋发有为,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集中表现为实现三项新突破、呈现五个新亮点
伴随着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城市中消化道疾病也急剧蹿升,众多患者正饱受疾病带来的种种痛楚,腹部疼痛,胃灼热,打嗝……部分患者因治疗不当,病情反复发作,严重时甚至出现出血、穿孔及溃疡癌变等并发症,严重威胁着患者身心健康。  为此,《健康之友》杂志社采访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科王化虹主任,让他为我们解读消化道疾病的一些相关知识,并希望得到读者广泛关注。  《健康之友》:当初是什么原因让您选择了做
【摘 要】目的:探究隐性梅毒孕妇所产梅毒血清学阳性患儿的梅毒血清学转阴情况分析,并为临床寻找可靠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合适的妊娠隐性梅毒孕妇所产梅毒血清学阳性患儿67例为研究对象,将患儿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患儿采用青霉素联合中药(金银花口服液),对照组患儿进行单纯的青霉素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对两组患儿的血清进行RPR/TPPA/19SIgM检测。对比两组梅毒血清学阳性患儿梅毒血清学转阴率,从而
2015年9月,浙江省教育厅要求省内学校开发多种类型的拓展性课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科目和活动。省内各学校积极参与其中,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到资源、师资等条件制约,许多科学拓展课只是片面的求新、求异,脱离教材和学生生活本位,变成了纯技术类课程,各地有价值、可利用、有特色的科学资源没有发挥真正作用。  毗邻东钱湖的中心小学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由此,教研组从有利于学
黄骅港董事长郝忠简介:  郝忠 男 汉族 1951年12月24日出生 中共党员 大学本科学历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煤炭优秀局长、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山西省劳动模范、山西省优秀企业家、国家千百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山西科技进步一等奖。  1968年8月至1971年3月大同矿务局采煤工  1971年4月至1982年7月大同矿务局采煤区干部  1982年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