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融入情况研究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xijiunian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根据对广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的调查,分析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教育融入中面临的问题,并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就提高外来工子女教育融入度,促进他们更好融入生活学习所在的城市,提出了一些积极建议。
  关键词 外来务工人员 随迁子女 教育融入度
  作者简介:吴若仪,广东广雅中学,高二在读学生。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7.375
  一、调查的背景
  外来务工人员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生活状态应该得到社会的关注。作为外来务工人员最关心的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成长也应得到相应的关心。在早年,由于没有城市户口等原因,外来工随迁子女在大城市无法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近年来,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外来工随迁子女在迁入城市的入学权利已基本得到保障。以全国头号流动人口大省广东省省会城市广州为例,截止至2015年,广州市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并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子女数量达62万人,按广州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20万人计算,外来工随迁子女所占比重已经超出50%。
  这显示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对于渴望融入生活所在城市、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广州)人的随迁子女们而言,这只是杯水车薪。在入学后,许多外来工随迁子女由于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没能及时地适应并融入城市之中,体会不到来自生活所在城市的归属感,产生了一系列“与城市脱节”的现象。
  教育融入是指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福利,使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全面地参与教育全过程,分享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所有学生都能够被接纳和被融入,共享教育成果,最终旨在促进社会融入。对于这些随父母离开家乡,来到广州入学的孩子们而言,教育融入是他们融入广州的开始。他们大多正处于培养品格、人生观、道德观的重要时刻,难以融入生活所在城市的状态,必将对他们的人生乃至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
  为此,笔者以一个同龄人的身份,以外来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为调查对象,深入广州不同条件等级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后融入情况进行了考察与调查研究,以求寻找出能够帮助外来工随迁子女成功融入广州的合理建议,促进外来工随迁子女更好融入广州,让他们可以像许多本地学生一样,与广州融为一体,顺利成为生活在广州的“新广州人”,享受到同在广州学习生活的乐趣。
  二、调查的方式方法
  为全面客观了解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广州的教育融入情况,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展开调研。在问卷调查中,笔者以广州市越秀区、荔湾区等老城区以及郊区番禺区等地居民为调查对象,针对在校外来工随迁子女以及其家长(即外来务工人员),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其中家长卷200份、学生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共565份,总回收率为94%。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状况及来到广州后的心理变化情况,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4份,回收率为94%。在访谈调研中,笔者采访了部分学校的校长、老师等教育工作者,对社区家庭服务中心管理者进行了访谈,采访了教育工作管理者,通过第三方考察外来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真实情况,了解他们对提高外来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问题的看法。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表1统计数据显示,一半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民办学校入读。这说明他们由于“外来”身份,大多只能选择对“身份”要求较低的民办学校就读。这意味着,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融入度,特别需要重视民办学校的发展。
  从表2和3可以看出,这些学生的家长,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38%,绝大部分仅拥有高中或以下的学历。这也导致57%的外来工的家庭收入低于6000元、84%的外来工家庭收入低于1万元。按照每家庭2名劳动人口计算,外来工家庭收入大多远低于广州平均月薪6911元。这意味着外来务工人员将不得不在工作上投入更多时间。
  表4、5显示,由于工作繁忙的原因,外来务工人员缺少时间关心子女的教育成长,做到经常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跟进的家长比例不高,这刚好印证了表3的分析结果。这意味着,随迁子女在广州的融入,缺乏来自家庭的支持。如何更好的融入他们生活所在的城市,更好的学习、成长,更多的要依赖学校的教育引导和外来工随迁子女自身的努力。
  从表6可以看出,外来务工人员中只有不到1/4的家长能够经常与老师沟通,跟进子女在校表现。这反映出,外来务工人员普遍缺乏与子女老师沟通的意识,在子女教育的观念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由表7可以看出,外来工随迁子女在学校所受的困扰中,与融入相关的“人际交往难”、“无法适应学校节奏”、“成绩落后”,占总体的57%,是他们遇到的最主要问题。这些问题,既与他们的学习基础薄弱有关,也与他们的心理上可能的不自信有关。这些问题本身是他们融入广州的障碍,同时还会加剧他们心理上的不自信,加深他们与城市的隔膜。
  表8显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中,绝大部分来自农村。这一数据有力支撑了表1的数据。这意味着绝大部分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到广州学习生活,很可能面临学习基础薄弱和自信心不强的问题,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中绝大多数在未来的升学等学业活动中会遇到户口的限制。
  表9、10说明,外来工随迁子女虽然大多数就读于混合入读的学校和班级,但本地学生比例偏低,且班级总体人数较多,这意味着他们很难享受到充足的教育资源,也很少有机会和本地学生进行交流。
  从表11可以看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所在的学校大多较少组织实践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入读的民办学校大多实力较差,学校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且学校目前在促进外来工随迁子女融入广州的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平台作用。
  表12说明,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课余时间,大多花在了非积极融入生活所在城市的活动上,这既反映出他们在客观上缺乏学校引导和家长干预,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在主观上也缺乏融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语言是衡量人与地域之间融入程度有效标尺。表13显示,广州市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中只有不到1/3的人(27%)能够熟练运用粤语,这虽然与普通话的普及有一定关系,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在广州的外来工随迁子女,大多学习生活融入度不高。同时,结合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交流对象主要为父母、同学的实际情况,这一数据也从侧面反印证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校中缺乏与本地学生交流的机会。
  从以上的调查问卷调查与分析中,我们可以客观地看到,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融入广州的过程中,面临着来自政策、学校、家庭以及他们自身的诸多困难。这意味着,提高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融入度,需要政府、学校和家庭及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同的努力。
  四、关于促进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建议
  根据调查问卷调查与分析,结合学校老师、教育工作管理者等访谈对象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融入问题的看法,笔者就提高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融入度,促进他们更好融入他们生活所在的城市,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政府部门要积极发挥宏观引导作用,为外来工随迁子女更好融入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政府部门应继续大力发展公办学校,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入读的机会,让他们中更的多人可以享受到公办教育资源。积极调整积分入学办法等政策,研究降低积分入学门槛,让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入读公办学校的资格。在公办教育资源在短期内无法迅速增加的当下,则应大力发展民办学校,除了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材的全部免费派发外,加大对民办学校软硬件的投入;研究推出有利于民办教师入户的管理办法,如为民办教师放宽入户门槛,稳定民办学校教师。此外,还应完善教育融入政策法规,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让外来工随迁子女也能在城市享受学前教育,从源头缩小外来工随迁子女在学习基础上与本地学生的差距。
其他文献
摘 要 户籍制度改革与否决定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西部地区户籍制度改革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西部地区不断加大对户籍制度改革的探索,但是,西部地区户籍制度改革的建设工作整体上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难得可贵的是延安地区在西部地区户籍制度改革进程中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围绕全市发展战略大局,坚持户籍改革先行,切实放宽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条件,全面推进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促进了
摘 要 本文指出,检务公开作为强化检察机关自身监督制约机制、规范执法司法行为、密切检民关系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确保检察权在阳光下运作,在全社会树立检察机关良好形象。法律文书公开作为检务公开领域的重要事项,是做好新形势下检察工作新阵地、新载体工作的有效途径,对更全面地解决检务公开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起到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检务公开 法律 文书公开 公信力  作者简介:张旭,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检察院办
摘 要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下文简称CSR)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已经逐渐被企业所关注,尤其是食品行业,CSR信息披露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声誉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基于企业官网渠道视角,对CSR信息披露的效果与网站CSR交互性、丰富性、信息更新性及布局合理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企业要有效利用网站对CSR信
摘 要 实现社会和谐平等是人类文明永恒的话题,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不断凸显,由这个问题所导致的社会矛盾也区域性出现。由此可见,在保证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标志着社会改革進程的崭新阶段,体现了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决心。实现公平正义,国内外著名学者提出了很多非常有建设性的意见。本文主要考察查尔斯·泰勒和南茜·
摘 要 新《刑事诉讼法》,以基本法的形式确立了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法律地位。委托开展社会调查,即办案机关委托专业社会调查机构对涉罪未成年人开展社会调查工作。2016年,高新区检察院委托社会调查机构,对七名涉罪未成年人开展社会调查,并对该工作经验和问题进行了总结,包括委托开展社会调查的必要性、接受社会调查委托的主体及条件、社会调查员的权利义务等。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 未成年人 社会调查 机构  
摘 要 磋商制度是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重要部分。经过GATT阶段的实践,在DSU中得到了保留与发展。实践中,磋商与专家组程序的关系在不同的案件中表现为不同的诉求。WTO争端解决事实上是遵循先例的,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探求先例中的判决。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实证分析得出,磋商与专家组程序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专家组是否有权审查磋商的充分性,专家组阶段是否可以使用磋商中获得的信息,以及未
摘 要 宣言依据其是否赋予当事国权利义务可以分为“条约性宣言”和“政策性宣言”。前者对宣言签署国具有法律拘束力,后者则对宣言签署国没有法律拘束力。《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根据其内容的第四条和第六条之规定,赋予了签署国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之自由和限制,即赋予当事国一定的权利义务,应当属于“条约性宣言”。基于《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条约属性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81条之规定,可以断定南海仲裁庭对中菲南海争端
摘 要 在国际货物买卖法中,合同成立条件是其中一项重点。合同订立双方是否最终能如约完成其预先达成的贸易协议,合同成立条件在其中功不可没。本文正是以阿根廷沃德公司诉东阳有限责任公司违约案为例来浅谈国际货物买卖法中合同成立形式之思考。  关键词 《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要约 承诺  作者简介:高钰涵,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
摘 要 实证方法的主要形式是对宪法现象的统计规律进行量化研究,对宪法个案和类案进行案例研究。在宪法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但应主要以中国本土宪法事例为素材,同时结合宪法原理的讲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活学活用。宪法学的研究中,近年来实证方法逐渐成为与宪法文本解读、注释等同等重要的教学研究方法。本文仅就宪法学实证教研进路课题略陈管见,以与同仁交流。  关键词 宪法学 实证研究 案例教学  作者
摘 要 当前,“袭警类”妨害公务案件频发,并有日益增多的趋势,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和执法机关的权威,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因此,本文认为在加大“袭警类”妨害公务案件的打击力度的同时,也要提高警察规范科学执法的水平和能力,共同维护法律的权威。  关键词 袭警 妨害公务 暴力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8.030  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