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冲绳为整个日本承受了牺牲并遭受歧视,今天它仍为保护日本担负沉重的责任。今天真实的日本躲藏在冲绳的背后。
2010年6月2日,东京千代田区日本国会议事堂内气氛凝重,全场民主党两院议员的目光聚集之处,时任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面色苍白,强忍住眼泪宣布辞职,结束了自己260余日的首相生涯。在过去几年中,日本政坛领袖走马换将,而在国际舆论看来,普天间机场搬迁问题,是压倒鸠山的最后一根稻草。
普天间机场位于冲绳岛中部宜野湾市,被当地居民通称为“普天间基地”,面积4.8平方公里,约占整个宜野湾市的25%。1945年美军占领冲绳后,美国陆军在当时称为“宜野湾村”的地方修建了一条长2400米的土质跑道,供B-29轰炸机起飞袭击日本本土,这就是普天间基地的最早雏形。1957年该机场成为驻日美军在冲绳岛上的两大基地之一,基地隶属于驻日美海军陆战队,是驻冲绳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飞行基地,也是美国海军陆战队驻日最大规模的武装直升机起降机场。基地内拥有2800米长的混凝土跑道、多座机库、仓库和后勤通信等设施,现驻有70余架直升机、12架空中加油机和3600多人的部队。
战略位置独特
普天间基地位于日本琉球群岛中的第一大岛——冲绳岛。琉球群岛蜿蜒1000余公里,把中国东海与太平洋隔开,是东亚大陆沿海的一道天然屏障,冲绳岛总面积1220平方公里,约占整个琉球群岛的1/10,是群岛的基于和最有力的支撑点,冲绳岛的西南有天然良港——那霸,可供万吨级大型舰船锚泊;此外,全岛还有多个机场,可容纳多种机型的大机群;这都使冲绳具备了成为重要军事基地的自然条件。冲绳与台湾之间仅有640公里,到东京、汉城和马尼拉的距离也基本相等(约1400公里),从朝鲜半岛到冲绳,战斗机不到2小时,舰艇也只需一天半时间即可到达。由于冲绳岛所处位置重要,二战后期,美军出动了45万大军与日军激战了近100天,付出了伤亡7.5万多人、损失飞机763架、舰艇404艘的巨大代价后才夺占了冲绳岛。
二战结束后,美军更加重视冲绳岛的建设。冷战时期,美国为了遏制苏联,采取了“前沿存在”的军事战略,美军的海外基地得到大力发展。在朝鲜战争期间,仁川登陆的美军主要从冲绳乘船出发,大批从美国本土运来的军火也正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转送到朝鲜半岛。此外,在近年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中,冲绳基地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冲绳被称为美国的“太平洋枢纽”。
日本在201l版《防卫白皮书》中写到,“与美国本土、夏威夷和关岛相比,冲绳与东亚各地区的距离更近。因此,如需在该地区紧急调动部队时,驻扎在冲绳的美军可以迅速作出反应。另外冲绳与日本周边各国保持一定距离,这也是其地理上的优势。此外,冲绳几乎位于日本西南诸岛的中央,靠近日本海岸线,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
普天间问题由来
1995年9月美国士兵强暴了一名冲绳少女,以此事件为契机,激发了日本国内大规模的反对美军基地运动。驻日美军的犯罪行为,再加上基地飞机噪音、土地污染、交通堵塞、坠机等安全问题对当地居民生活造成的影响,日本国内掀起了关闭或搬迁普天间基地的讨论浪潮。
为平息国内浪潮,1996年2月,桥本龙太郎首相在和克林顿总统的首脑会谈中,首次提出了归还普天间基地的问题。1996年11月,日美安全保障协议委员会(简称“2+2”会谈)成立了“关于冲绳设施及区域的特别行动委员会”(SACO),就“归还普天间基地”一事进行磋商。1996年12月,该委员会发表最终报告。报告指出,日美两国政府要继续维持普天间机场的重要军事作用和能力,并决定展开关于普天间机场及所在部队、装备等向冲绳县其它美军基地转移的工作。该报告中提到了三种搬迁方案,即:一是将普天间机场合并到嘉手纳机场,二是在名护市施瓦布美军军营建替代机场,三是在宜野湾市的海边开发和建设海上机场。但是上述方案均遭到了机场附近的嘉手纳町、北谷町、冲绳市、名护市居民的反对。
最后经过协调,确定移设地点为“施瓦布营水域的名护市边野古沿岸地区”。但是,搬迁方案并没有顺利实施。冲绳地方政府又提出了基地的15年使用期限问题,2005年3月,冲绳县知事稻领惠一访问美国时,提出了将普天间机场移设至县外的要求,还表示反对从冲绳派到伊拉克的第3l海军陆战队远征军部队返回冲绳,搬迁问题陷入僵持。
2006年,美国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加大了整编驻日美军基地的推进力度,国务卿希拉里在其上任后首站出访日本,主要议题之一就是驻日美军基地整编问题。2006年5月,执政的日本自民党政府与美国就驻日美军的整编达成协议,根据该协议,2014年前驻扎在日本冲绳的美国海军陆战队1.8万名士兵中的8000人及其9000名家属将被转移至关岛。作为这项防务领域交易的条件,日本政府承担102.7亿美元搬迁费用中的59%,约61亿美元。此外,位于冲绳县宜野湾市的普天间基地等5处冲绳基地交还冲绳,普天间机场搬迁到名护市的边野古地区。这一决定遭到了名护市居民的反对,饱受美军基地困扰的冲绳极力主张将美军基地迁出冲绳,他们的主张得到了日本国民的同情。
2009年正值《日美安保条约》修订50周年之际,日本民主党从“普天间问题”人手,直言要建立对等的日美同盟关系。在众议院选举中,民主党和社会民主党(简称社民党)提出将普天间基地搬迁到冲绳县外或国外的主张,得到日本选民特别是冲绳县选民的大力支持。“普天间问题”成为了民主党取得执政地位的重要因素。
然而从美国的角度来看,普天间基地的驻军是美军的一支重要战役战术力量,普天间机场搬迁问题牵涉到美军全球整编的全局,不可能因日本单方面的意愿而作出实质性让步。前任美国国防部长盖茨曾说过,“基地搬出冲绳将影响美军在东亚的威慑力”。普天间基地搬迁问题成为了阻碍日美关系发展的最大纠结。由于美国的拒不配合,鸠山内阁不得不从成立初期的立场鲜明到随后的举棋不定。2010年5月,鸠山政府与美国发表联合声明,决定基本维持原方案,即将普天间基地迁至名护市边野古地区。这一协议是在没有和冲绳民众沟通、没有冲绳政府参与、没有和执政联盟协调的情况下签订的。与鸠山内阁相反,冲绳当地民众的态度极为明确。2010年4月25日,日本冲绳近10万人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强烈要求日本政府和美国政府将驻日美军普天间基地迁出冲绳县或迁移至国外。5月16日,日本冲绳县1.7万名市民组成约13公里长的“人链”,包围驻日美军普天间机场,反对在冲绳县内迁移该基地,要求美军早日归还基地。这是普天间基地自2005年以来第五次被包围。
由于普天间问题迟迟未得到解决,日 本民众对鸠山政府支持率急速走低,祸不单行,执政联盟内部就普天间基地的搬迁一事也产生了巨大的分歧,社民党不愿在“普天间问题”上做出妥协,宣布退出执政联盟。在野党也纷纷借普天间一事攻击鸠山政府和民主党,以谋求参院选举的政治资本。同时鸠山政府在对美问题上所表现出的种种不配合,促使美国开始质疑鸠山政府的价值和继续存在的合理性。在基地搬迁问题上鸠山内阁试图既不得罪美国也不惹怒日本民众,结果却适得其反,鸠山内阁“走钢丝”最终导致其惨淡下台。
此后的菅直人政府吸取了鸠山前首相的教训,开始重新寻找日美同盟的战略契合点,即把维护同盟关系放在首位。2010年出台的新《防卫大纲》对日美同盟关系进行进一步确认,指出,“驻日美军可有效遏制并应对地区安全事态,给亚太各国带来巨大的安全感”。此外,2011年出台的《防卫白皮书》也提到,“实现美军的稳定驻扎,有利于我国受到武力攻击时,日美根据日美安保条约第5条规定共同迅速应对”,“由于东亚局势存在不稳定及不确定因素,基于安全保障观点,目前无法降低驻日美军的防卫力”,同时“将普天间机场移设冲绳岛县外或国外将有损海军陆战队的功能”。并得出结论称,“普天间机场的替代地必须选在冲绳县内”。新大纲和新白皮书的出台意味着菅直人首相已全盘接受了鸠山下台前的对美妥协政策。然而菅直人首相因政党矛盾无法调和、灾后重建、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处理不当等问题,不得不辞去首相职务。
20il年8月30日,财务大臣野田佳彦通过众议院提名,成为继菅直人之后的第62位日本首相。上任伊始,奥巴马总统即在9月1日的日美首次电话会谈中,提出希望最优先解决普天间机场搬迁问题,日首相上台后立即讨论具体问题尚属首次。不难预料,在普天间问题上,美国会继续向新政权施加压力。
冲绳之殇
普天间问题只是美军驻冲绳基地问题的一个缩影。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在他的《冲绳札记》中写道:“冲绳为整个日本承受了牺牲并遭受歧视,今天它仍为保护日本担负沉重的责任。今天真实的日本躲藏在冲绳的背后。”正如所述,冲绳的不幸从侧面显现了近代日本的发展历程,冲绳作为日本军国主义之路的殉葬品,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日本政府在日美同盟与冲绳县民利益的天平上,最终选择日美同盟。这是日本不得不接受的战后美国在亚洲战略部署的结果,同时也是日本换取美国安全保护的代价。
至今,关于冲绳设施及区域的特别行动委员会的最终报告发表已近15年之久,日本国内还在替代设施的选址和调整问题上争论不休,新设施的动工更无从谈起,普天间问题似乎依然是一个遥遥无期的悬案。
2010年6月2日,东京千代田区日本国会议事堂内气氛凝重,全场民主党两院议员的目光聚集之处,时任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面色苍白,强忍住眼泪宣布辞职,结束了自己260余日的首相生涯。在过去几年中,日本政坛领袖走马换将,而在国际舆论看来,普天间机场搬迁问题,是压倒鸠山的最后一根稻草。
普天间机场位于冲绳岛中部宜野湾市,被当地居民通称为“普天间基地”,面积4.8平方公里,约占整个宜野湾市的25%。1945年美军占领冲绳后,美国陆军在当时称为“宜野湾村”的地方修建了一条长2400米的土质跑道,供B-29轰炸机起飞袭击日本本土,这就是普天间基地的最早雏形。1957年该机场成为驻日美军在冲绳岛上的两大基地之一,基地隶属于驻日美海军陆战队,是驻冲绳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飞行基地,也是美国海军陆战队驻日最大规模的武装直升机起降机场。基地内拥有2800米长的混凝土跑道、多座机库、仓库和后勤通信等设施,现驻有70余架直升机、12架空中加油机和3600多人的部队。
战略位置独特
普天间基地位于日本琉球群岛中的第一大岛——冲绳岛。琉球群岛蜿蜒1000余公里,把中国东海与太平洋隔开,是东亚大陆沿海的一道天然屏障,冲绳岛总面积1220平方公里,约占整个琉球群岛的1/10,是群岛的基于和最有力的支撑点,冲绳岛的西南有天然良港——那霸,可供万吨级大型舰船锚泊;此外,全岛还有多个机场,可容纳多种机型的大机群;这都使冲绳具备了成为重要军事基地的自然条件。冲绳与台湾之间仅有640公里,到东京、汉城和马尼拉的距离也基本相等(约1400公里),从朝鲜半岛到冲绳,战斗机不到2小时,舰艇也只需一天半时间即可到达。由于冲绳岛所处位置重要,二战后期,美军出动了45万大军与日军激战了近100天,付出了伤亡7.5万多人、损失飞机763架、舰艇404艘的巨大代价后才夺占了冲绳岛。
二战结束后,美军更加重视冲绳岛的建设。冷战时期,美国为了遏制苏联,采取了“前沿存在”的军事战略,美军的海外基地得到大力发展。在朝鲜战争期间,仁川登陆的美军主要从冲绳乘船出发,大批从美国本土运来的军火也正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转送到朝鲜半岛。此外,在近年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中,冲绳基地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冲绳被称为美国的“太平洋枢纽”。
日本在201l版《防卫白皮书》中写到,“与美国本土、夏威夷和关岛相比,冲绳与东亚各地区的距离更近。因此,如需在该地区紧急调动部队时,驻扎在冲绳的美军可以迅速作出反应。另外冲绳与日本周边各国保持一定距离,这也是其地理上的优势。此外,冲绳几乎位于日本西南诸岛的中央,靠近日本海岸线,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
普天间问题由来
1995年9月美国士兵强暴了一名冲绳少女,以此事件为契机,激发了日本国内大规模的反对美军基地运动。驻日美军的犯罪行为,再加上基地飞机噪音、土地污染、交通堵塞、坠机等安全问题对当地居民生活造成的影响,日本国内掀起了关闭或搬迁普天间基地的讨论浪潮。
为平息国内浪潮,1996年2月,桥本龙太郎首相在和克林顿总统的首脑会谈中,首次提出了归还普天间基地的问题。1996年11月,日美安全保障协议委员会(简称“2+2”会谈)成立了“关于冲绳设施及区域的特别行动委员会”(SACO),就“归还普天间基地”一事进行磋商。1996年12月,该委员会发表最终报告。报告指出,日美两国政府要继续维持普天间机场的重要军事作用和能力,并决定展开关于普天间机场及所在部队、装备等向冲绳县其它美军基地转移的工作。该报告中提到了三种搬迁方案,即:一是将普天间机场合并到嘉手纳机场,二是在名护市施瓦布美军军营建替代机场,三是在宜野湾市的海边开发和建设海上机场。但是上述方案均遭到了机场附近的嘉手纳町、北谷町、冲绳市、名护市居民的反对。
最后经过协调,确定移设地点为“施瓦布营水域的名护市边野古沿岸地区”。但是,搬迁方案并没有顺利实施。冲绳地方政府又提出了基地的15年使用期限问题,2005年3月,冲绳县知事稻领惠一访问美国时,提出了将普天间机场移设至县外的要求,还表示反对从冲绳派到伊拉克的第3l海军陆战队远征军部队返回冲绳,搬迁问题陷入僵持。
2006年,美国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加大了整编驻日美军基地的推进力度,国务卿希拉里在其上任后首站出访日本,主要议题之一就是驻日美军基地整编问题。2006年5月,执政的日本自民党政府与美国就驻日美军的整编达成协议,根据该协议,2014年前驻扎在日本冲绳的美国海军陆战队1.8万名士兵中的8000人及其9000名家属将被转移至关岛。作为这项防务领域交易的条件,日本政府承担102.7亿美元搬迁费用中的59%,约61亿美元。此外,位于冲绳县宜野湾市的普天间基地等5处冲绳基地交还冲绳,普天间机场搬迁到名护市的边野古地区。这一决定遭到了名护市居民的反对,饱受美军基地困扰的冲绳极力主张将美军基地迁出冲绳,他们的主张得到了日本国民的同情。
2009年正值《日美安保条约》修订50周年之际,日本民主党从“普天间问题”人手,直言要建立对等的日美同盟关系。在众议院选举中,民主党和社会民主党(简称社民党)提出将普天间基地搬迁到冲绳县外或国外的主张,得到日本选民特别是冲绳县选民的大力支持。“普天间问题”成为了民主党取得执政地位的重要因素。
然而从美国的角度来看,普天间基地的驻军是美军的一支重要战役战术力量,普天间机场搬迁问题牵涉到美军全球整编的全局,不可能因日本单方面的意愿而作出实质性让步。前任美国国防部长盖茨曾说过,“基地搬出冲绳将影响美军在东亚的威慑力”。普天间基地搬迁问题成为了阻碍日美关系发展的最大纠结。由于美国的拒不配合,鸠山内阁不得不从成立初期的立场鲜明到随后的举棋不定。2010年5月,鸠山政府与美国发表联合声明,决定基本维持原方案,即将普天间基地迁至名护市边野古地区。这一协议是在没有和冲绳民众沟通、没有冲绳政府参与、没有和执政联盟协调的情况下签订的。与鸠山内阁相反,冲绳当地民众的态度极为明确。2010年4月25日,日本冲绳近10万人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强烈要求日本政府和美国政府将驻日美军普天间基地迁出冲绳县或迁移至国外。5月16日,日本冲绳县1.7万名市民组成约13公里长的“人链”,包围驻日美军普天间机场,反对在冲绳县内迁移该基地,要求美军早日归还基地。这是普天间基地自2005年以来第五次被包围。
由于普天间问题迟迟未得到解决,日 本民众对鸠山政府支持率急速走低,祸不单行,执政联盟内部就普天间基地的搬迁一事也产生了巨大的分歧,社民党不愿在“普天间问题”上做出妥协,宣布退出执政联盟。在野党也纷纷借普天间一事攻击鸠山政府和民主党,以谋求参院选举的政治资本。同时鸠山政府在对美问题上所表现出的种种不配合,促使美国开始质疑鸠山政府的价值和继续存在的合理性。在基地搬迁问题上鸠山内阁试图既不得罪美国也不惹怒日本民众,结果却适得其反,鸠山内阁“走钢丝”最终导致其惨淡下台。
此后的菅直人政府吸取了鸠山前首相的教训,开始重新寻找日美同盟的战略契合点,即把维护同盟关系放在首位。2010年出台的新《防卫大纲》对日美同盟关系进行进一步确认,指出,“驻日美军可有效遏制并应对地区安全事态,给亚太各国带来巨大的安全感”。此外,2011年出台的《防卫白皮书》也提到,“实现美军的稳定驻扎,有利于我国受到武力攻击时,日美根据日美安保条约第5条规定共同迅速应对”,“由于东亚局势存在不稳定及不确定因素,基于安全保障观点,目前无法降低驻日美军的防卫力”,同时“将普天间机场移设冲绳岛县外或国外将有损海军陆战队的功能”。并得出结论称,“普天间机场的替代地必须选在冲绳县内”。新大纲和新白皮书的出台意味着菅直人首相已全盘接受了鸠山下台前的对美妥协政策。然而菅直人首相因政党矛盾无法调和、灾后重建、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处理不当等问题,不得不辞去首相职务。
20il年8月30日,财务大臣野田佳彦通过众议院提名,成为继菅直人之后的第62位日本首相。上任伊始,奥巴马总统即在9月1日的日美首次电话会谈中,提出希望最优先解决普天间机场搬迁问题,日首相上台后立即讨论具体问题尚属首次。不难预料,在普天间问题上,美国会继续向新政权施加压力。
冲绳之殇
普天间问题只是美军驻冲绳基地问题的一个缩影。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在他的《冲绳札记》中写道:“冲绳为整个日本承受了牺牲并遭受歧视,今天它仍为保护日本担负沉重的责任。今天真实的日本躲藏在冲绳的背后。”正如所述,冲绳的不幸从侧面显现了近代日本的发展历程,冲绳作为日本军国主义之路的殉葬品,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日本政府在日美同盟与冲绳县民利益的天平上,最终选择日美同盟。这是日本不得不接受的战后美国在亚洲战略部署的结果,同时也是日本换取美国安全保护的代价。
至今,关于冲绳设施及区域的特别行动委员会的最终报告发表已近15年之久,日本国内还在替代设施的选址和调整问题上争论不休,新设施的动工更无从谈起,普天间问题似乎依然是一个遥遥无期的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