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城市核心区地下环路功能及出入口设置研究

来源 :城市道桥与防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rrej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密度城市核心区地下环路是服务车辆最后一公里到发的地下专用道,是解决城市核心区交通问题的重要设施,具有主线成环、车辆行驶速度较低、出入口密集等特点.目前地下环路出入口数量及最小间距等设计指标的取值标准尚不明确,缺少完善可靠的设计依据.基于现有工程案例的统计分析,总结归纳城市核心区地下环路的功能定位,为地下环路主线规划布局提供参考;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地下环路内、外出入口的数量、最小间距、位置布局等参数,详细探讨环路外出入口的布局特点以及与服务车位数的关系,进一步总结环路内出入口数量及布局与外出入口和地块之间的关系.结合相关规范要求,对城市核心区地下环路的出入口设计指标提出合理建议,为地下环路出入口设计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为解决路基采空区塌陷治理,以及煤矸石资源化利用的难题,分析了物理活化对煤矸石胶凝活性的作用规律,利用煤矸石协同矿粉制备路基充填材料,并对其流变特性、凝结时间、抗压强度、吸水率等工作性能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随煤矸石掺量的增加,浆液流动度增大,凝结时间延长,结石体强度逐渐降低.当煤矸石掺量为30%~40%时,煤矸石-矿粉(CG-BFS)体系性能最好,结石体的28 d强度高于P.O32.5水泥,吸水率小于30%,满足路基充填材料的技术要求.
为研究不同尺度纤维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借助压汞法技术测定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内部孔隙的孔径大小及分布情况,通过孔径分布、最可几孔径、平均孔径等孔隙特征参数的变化情况,探究多尺度聚丙烯纤维在抗渗试验、抗硫酸盐侵蚀循环试验、抗冻融试验中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尺度聚丙烯纤维的掺入,均使得混凝土内部多害孔和有害孔含量明显减少,少害孔与无害孔的含量大幅增加;混掺纤维的掺入可以进一步减小最可几孔径及平均孔径大小,缓解混凝土在耐久性试验中的劣化进程.
以煤矸石为原料,分别引入α-Al2 O3、工业氧化铝、氢氧化铝调整原料配比,以干压成型法制备莫来石陶瓷,研究了铝源和煅烧温度对莫来石陶瓷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铝硅比对莫来石生成量及制品比热容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煅烧温度的提高,试样致密化程度高,力学强度增大,比热容升高;适当延长保温时间会促进晶体发育.以氢氧化铝为铝源,铝硅比为1.85,1600℃烧结保温2 h时,试样综合性能最优,体积密度为2.03 g/cm3,耐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分别为47.75和6.9 MPa,热震循环3次后,抗折强度为1.96 MPa,
以牡蛎壳为原料,对其物相组成、结构等进行分析,然后将牡蛎壳进行煅烧,考察煅烧工艺对于产物氧化钙的活性、有效钙含量、白度以及微观结构等性能的影响,最后将煅烧产物进行消化和碳化,制备纳米碳酸钙.研究结果表明,牡蛎壳中碳酸钙为方解石晶型,含量高达95.87%,是一种优质的海洋生物碳酸钙资源.牡蛎壳煅烧过程中,随着煅烧温度的提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产物氧化钙晶粒逐渐长大;进一步提高煅烧温度或延长保温时间,氧化钙晶粒间产生明显粘结,发生过烧现象,活性下降;当煅烧温度为1000℃,保温时间为120 min时,产物氧化钙
采用静电纺丝和PEO模板相结合加工制备了具有超疏水性能的PVDF多孔纳米纤维.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所制备的PVDF纤维具有均匀微纳米二级孔道显微结构,测得该多孔纳米纤维表面接触角高达158°,呈现良好的超疏水特性.研究发现,将PVDF多孔纳米纤维作为溢油吸附材料具有良好的吸油效能,其对润滑油、柴油、植物油和汽油的吸油率分别高达24.2、11.8、14.0和8.4 g/g,且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
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生物基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热度正逐步上升.聚乳酸(PLA)由于其来源广泛,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但由于其韧性低,应用范围受限,故有必要寻找一种生物基增韧剂对PLA进行改性.腰果酚(CD)由于其广泛的生物质来源及特殊的化学结构成为这种改性剂可供选择的生物质助剂.本研究利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得环氧化腰果酚(ECD),并对产物进行微观结构表征.而后将ECD与PLA熔融共混,成功研制出了一种具有超高韧性的新型聚乳酸塑料,研究了不同ECD含量对PLA热稳定性、结晶性能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本研究对2根微珠泡沫柱及5根玻璃纤维复合材料(GFRP)约束微珠泡沫组合柱开展准静态轴压试验,探讨了GFRP层数、横向纤维与纵向纤维比例、泡沫密度等参数对组合柱极限承载力和吸能效应的影响,并与静态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不同加载速率对构件受压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准静态压缩作用下GFRP层数和泡沫密度的增加均提高了构件的承载能力和吸能特性;而纤维横向与纵向比例的增加能提高构件的极限承载力,但对吸能影响较小.增大加载速率,组合柱的破坏范围更大,泡沫压碎更充分,因此准静态压缩作用下组合柱的极限承载力和吸能均
利用等离子体电化学法成功制备出银纳米颗粒,并通过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对颗粒的生长过程进行实时监测,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的浓度、种类和前驱物浓度对银纳米颗粒制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大前驱物或表面活性剂浓度对Ag+还原均有促进作用;与聚乙烯吡络烷酮(PVP)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相比较,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作为表面活性剂,在相同时间内,生成的银纳米颗粒数量更多,尺寸和形状分布更均匀.
为研究硅酸盐渗透剂、纳米二氧化硅和硅酸乙酯三种表面处理物对混凝土性能的改善,对经处理后混凝土表面的摩擦性能、吸水率、耐磨性、抗氯离子渗透性和抗冻性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硅酸乙酯是一种理想的表面处理材料,相对于未经处理的混凝土而言,处理后混凝土的7d吸水量降低75%,耐磨度增大31.8%,且不会影响混凝土的表面摩擦性能;经硅酸乙酯处理后的混凝土在经历28次单面冻融循环后剥落物总量只有251 g/m2.硅酸盐渗透剂也能降低混凝土的渗透性,但需注意用量,避免在混凝土表面形成薄膜.纳米二氧化硅的增强作用相对有限
本文阐述了近年来钴金属有机骨架(Co-MOFs)材料在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Co-MOFs材料和Co-MOFs衍生的氧化钴、钴氢氧化物、碳材料以及复合材料等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进行了分类总结,旨在为广大研究者提供相关方面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