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化创新发展研究

来源 :河南教育·高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ro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人才供需在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对接已显示出了越来越大的弊端。面对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积极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新形势,应用型本科高校只有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思路、明确目标、准确定位、特色发展,才能为社会输送善学、能干、创新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创新发展
  一、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办学目标不明确,追捧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
  传统观念认为,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低人一等,“高职”“职业”等字眼往往被理解为专科层次,因而地方本科高校总希望朝着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的方向发展。然而,这些学校与历史悠久的国家重点本科院校相比,其学术氛围和研究能力均难以与之抗衡,培养的学生既不具备学术研究能力,又不符合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用人的需求。而高等教育的结构性优化导向也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性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走应用型的道路并不是教育层次的差别、并不是低人一等,而是一种教育类别的差异,是职业教育的本科阶段。
  (二)办学思路不清晰,重学术研究,轻技术应用
  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529所(含独立学院283所),其中本科院校1202所,高职高专1327所。在1202所本科院校中,地方院校1903所,占本科院校总数的91%。招生人数占88%。1999年以后新设本科院校662所。这些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往往过分重视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学方面重学术、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只管培养,不问社会需求,结果造成了单一的趋同类型,培养的人才多数不对路。
  (三)人才培养模式不新颖,多传统理论,少特色创新
  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突出应用型。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本科院校仍旧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尽管一些地方本科高校也较为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但不少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却难以达到计划目标的要求。
  (四)资源利用不充分,多纵向协作、少横向整合
  沿用传统思维,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惯于向历史悠久的本科院校取经,采用的是一种纵向协作的交流学习,因而学到更多的是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违背了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宗旨。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地方本科院校列入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类型,也无任何标准化的发展模式供我们借鉴,因此,只有认清发展形势、明确发展目标、准确把握发展定位,通过充分整合社会和行业企业的优势资源,突出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使人才培养紧密对接行业企业,突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双主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才能使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取得长足的发展。
  二、郑州财经学院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鄭州财经学院升本以来,在打造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道路上己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学校坚持“科学定位、内涵建设、特色发展”的理念,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和为社会提供有效的人才供给为己任,大力加强内涵建设,乘势而为,快速发展。
  (一)转变观念,科学定位,明确发展目标
  办学理念指引学校办学发展的方向,办学定位决定学校办学的性质和特色。自升本以来,围绕“建设一所什么样的高校和如何建设”问题,郑州财经学院组织开展了“应用型高校建设教育理念学习大讨论”活动,通过学习文件、邀请专家讲学、走访试点高校和专题研讨等活动,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谋求可持续发展,必须客观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实体经济迅速壮大,社会对人才规模、类型、质量、需求发生变化的新形势,转变以单纯追求办学术型大学的传统观念,围绕“服务经济、促进就业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人才供给”的宗旨,突出“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的特征科学定位。因此,学校明确了发展目标,办学定位立足郑州、面向河南,主动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服务,重点面向商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学科专业,注重内涵发展,凝练办学特色,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优秀人才,把学校打造成一所“有实力、有质量、有特色”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
  (二)凝练特色,深抓内涵,提高办学水平
  办学特色是新建本科高校持续发展的活力。特色发展就是要错位竞争、差异发展、扬长避短、走创新教育之路。强化办学“底色”,凸显办学“亮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上注重“优特、独特、新特”,以特色提升竞争力。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产业调整对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学校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紧跟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步伐和郑州市成为“国际商都”及“中国现代物流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商贸城市”的发展定位,结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带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对应用型经管人才的潜在需求,有计划地优化专业结构,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结合学校的优势,郑州财经学院重点开办经济、管理类特色专业,其中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等专业被确定为“河南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电子商务、投资与理财、旅游管理等专业是学校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初步形成了以会计电算化为代表的财务管理类专业群和以物流、电商为代表的商贸服务类等六大专业群。为了进一步扎实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学校注重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育人场景,建有8个实验实训中心,完善真实及仿真性的实践教学条件,为学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优秀人才
  在时代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环境下,新设地方本科院校必须与行业、企业、职业岗位主动对接,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学校先后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河南省物流协会、双汇集团、海尔集团、三全食品等近百家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建专业、优化课程,开发项目,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局面广泛形成。通过合作,学校举办有“百业会计班”“捷士德自动化班”“电子商务班”“电脑艺术设计班”等订单式培养特色班,并先后与企业共建了“数控加工中心”“声像编辑中心”“鑫凤凰旅行社分社”等多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和正保远程教育公司共建“郑州财经学院正保会计学院”,共同组成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校企双方在专业教学标准制定、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实习与就业开拓等方面开展工作,实现优势与经验互补,协同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为鼓励毕业生创业,学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为学生免费提供场地和办公设备,目前共有32家创业团队入驻,并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帮扶,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显著提升。
  (四)积极探索双导师制,筑牢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自2007年郑州财经学院实施“双导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来,鼓励青年教师在搞好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积极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分期分批到企业挂职锻炼,青年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得到了快速成长。升本后,在校企协同育人的合作理念下,学校更加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尝试引进企业研发团队进驻学校开展技术研发和项目共建,与更多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实施合作育人战略。通过“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地接受校内专业导师的理论指导,同时还能通过企业项目跟进,全方位接受企业技术导师的专业训练。这种由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育人才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加强了学生的专业理论功底,同时又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切实达到了“教、学、做、练”一体化。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对高等教育分类办学、分类培养的号召,紧密联系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途径,共创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突出差异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努力创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教育质量上乘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
其他文献
今年年初,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大河奔流——1949-2013影像河南六十五年》一书,并在郑州举行了发行仪式暨影像河南65年图片展。该书的作者是原河南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林景顺,他曾任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本已退休的他没有选择惬意轻松的生活方式,反而选择了历尽艰难、不辞辛劳地编著了这样一本书。林景顺长年与经济工作打交道,对河南省的发展情况,尤其是经济发展的历程有深刻的
期刊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的现实困境。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和使用隐性课程资源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郑州财经学院开发了“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养成必读”课程体系,并探索了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养成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结合点。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
期刊
摘要:从“文化践行”到“学子讲堂”是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有益探索,这一实践活动是对近期教育部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要求的拓展和延伸,高度契合了高考模式改革对学生创新素养能力的要求,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文化践行;学子讲堂;研学旅行;高考改革;创新素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和事业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今
期刊
摘要:招生、培养、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整体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招生信息反映了学生和家长的职业趋向、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声誉和公众对行业产业发展趋势的预期;就业信息反馈了用人单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和行业人才需求量的变化,这些信息对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调整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由于招生、培养、就业在地方本科高校不同部门之间处于权限分离状态,三个
期刊
摘要: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向纵深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处于普及化边缘,整个高等教育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特别是在政府积极引导、推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民办高校适时改革现行教育教学模式,是提升教育教学效率、保障教育教学效果、打造教育质量品牌、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本研究从民办高等教育现状及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形式分析入手,梳理商科专业能力导向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期刊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是社会繁荣的源泉。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争取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队列,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必须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尽快创建区域内具有国内或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大学,这对于带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升区域内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水平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经济发展;大学;双一流  中共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同志在省十次
期刊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意义在于使学校主动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需要,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而提升社会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其内容包括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调整学校学科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内容和建立与之相适宜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改革过程中面临传统教学观念、师资、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阻力,需要社会、高校协调推进,通过政策激励引导、管理约束等综合手段,确保改革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地方应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面临新的挑战,如何进一步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是一个新课题。结合泰州学院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实施的实际,笔者对“互联网+”视野下“线上线下双轨并行”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措施及成效进行了分析总结。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模式创新;线上线下;形势与政策  一、“互联网+”视野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
期刊
摘要: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强约束”,是招生单位进行信息公开的动力机制,公众日益觉醒的权利意识是信息公开的压力来源,而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则成为保障信息公开的重要手段。笔者以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政策为分析对象,探讨了信息公开的动力与压力。  关键词:信息公开:动力:压力  信息是一种资源,其占有者能够利用信息优势拥有一定的权力或者得到较多的利益。以此为基础,笔者探讨了我国高等学校硕士招生政策执行过
期刊
摘要:为了改变“体育弱院”的现实,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立足群众体育,大力开展、推进学院的学生体育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院从找准着力点、打造品牌活动、提高竞技水平等方面开展体育工作,给全校师生带来了深刻的启示。研究分析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学生体育工作的案例,对辅导员做好学生体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学生体育;群众体育;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一、案例简介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曾经一度被全校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