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tlclx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诗人听了《黄河大合唱》曾说:“从歌声中可以听出一个民族的命运。”这首歌成于两大作家——词作家和曲作家的激情与思想火花。1939年,冼星海应邀来到延安西北旅社一间宽敞窑洞与来自延安第二战区抗敌演剧三队的同志聚集一堂,聆听三队诗人光未然的新作。《黄河大合唱》是他两渡黄河及在黄河南岸行军打仗的感受,四百多行的诗句,二十五岁的诗人一气呵成。朗诵完后,冼星海一把抓过诗稿说:“我有把握把它谱好!我一定及时为你们赶出来……”1939年3月26-31日,六天六夜完成谱曲。至此《黄河大合唱》成为传世之作,成为鼓舞全民抗日的号角。歌词感人肺腑,曲随歌词悲愤交加,铿锵有力,激励人民为中华民族奋进,为我中华献身。
  这篇光未然、冼星海发自内心的爱国之作,激情洋溢,高昂雄浑,每一个词、每一个音符都体现了一种力量。
  黄河怨、黄河恨!“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凄凉!”
  《黄河大合唱》书写了一个民族不可忘却的记忆!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遭到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百万倭奴压海陬,神州沉陆使人愁”。数万万同胞在敌人的铁蹄下,惨遭蹂躏。风悲云怒,神州沉陆,一片凄凉。
  在黄河沿岸,在晋察冀,旷古未有的沉重灾难。日寇的“三光”(烧光、杀光、抢光)政策,把一些地区完全毁灭成“无人区”。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房屋被烧、财物被抢,被迫拖儿带女离开自己的家园,被赶至“人圈”,或只能到山沟里穴居。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人肉胀死了野狗,荆满侵占了田园”的惨像。
  有一位前苏联人彼得·佛拉第米洛夫《日记》,其中的1944年6月27日写道:一个前日本战俘,是日本罔野的助手,给我看了一些俘虏的照片,这些都是叫人看了血都会凝固起来的日军暴行照片:一些农民剥光了衣服,赤裸着身子,钉在他们屋子的墙上;这里一个剖开肚皮,拉出了肠子的尸体,接着又有更多更多这样的尸体。据这个罔野的工作人员说,日本人的习惯总是要把他们的受难者剖开了肚皮,把肠子拉出来,他们对大部分中国战俘,几乎每一个男人都是这样做的。但他们并不就此罢手,依照中古时代的信仰,肝是勇敢和威猛的象征。因此,在许多情况中,日本军人不但把他们的受难者剖开肚子,而且把肝割下来吃掉。要不是我亲眼看到了这些照片,我定会把这种事当作狂人呓语的。
  在台北发现南京大屠杀凶刀。台北报道,日本侵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杀人魔王向井敏明及野田毅少尉,砍杀中国同胞的“杀人比赛”的凶刀之一“百人斩”于1987年7月7日在台北展出,凶刀上刻有“南京之杀一百零七人”的字样,这把刀是魏炳文中将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古北口缴自一个欲砍杀他的日本军官手中。该日本军官被俘后招供,此刀传自南京大屠杀“百人斩”的元凶,该刀已砍杀中国同肥四百七十人以上。
  战后,远东国际法庭判处日军攻占南京最高统帅、南京大屠杀主犯和祸首松井石根绞刑,判决书写道:“在日军占领最初六个星期内,南京及其附近被屠杀的平民和俘虏,总数达二十万人以上。这种统计并不夸张,这由掩埋队及其团体所掩埋尸体达十五万五千人的事实就可以证明了。”“判决书郑重声明”这个数字还没有将被日军所烧毁的尸体,以及投入长江及其他方法处理的人们计算在内。
  美国发现南京大屠杀纪录片。日本明和史研究者“之一桥大学”教授藤原彰看过影片后说:“证实南京大屠杀的事实,仅此足矣。”
  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暴行、罪证,血迹斑斑,都是日本鬼子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孽,是日本鬼子欠下的血债。血债只能用血偿还!
  黄河怒。“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无数抗日英雄“端起了土枪洋枪,挥舞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他们入山野、进密林、出街头、上屋顶,在青纱帐、道路旁与敌人生死拼搏。
  中国是闻名中外的“火箭”之乡,抗日英雄发挥“火箭”的威力,创造出各式各样的雷,如拉火雷、踏火雷、定时雷、子母雷、连环雷、跳雷、滚雷、飞雷。除铁制的,还有石雷、磁雷、木雷等等,口号是“敌到雷到”、“敌未到、雷先到”。一旦敌人进了村庄,见不到一个人影,找不到一粒粮食,迎接他们的只有四处爆炸的地雷。
  在鬼子反复“清剿”、斗争极端残酷条件下,抗日英雄创造出多种斗争方法:地雷战、坑道战、麻雀战……使鬼子陷于攻无目标、战无对阵、首尾不顾、处处挨打的境地。
  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无数抗日军民,那怒发冲冠的报国志,金戈铁马的英雄气,谱写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被人们称道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坚持斗争,以草根、树皮充饥。1940年2月,他牺牲后,鬼子割开他的肚皮,发现里面全是草,在场的鬼子见此情景惊诧不已。被毛泽东称为“拼命三郎”的王震、王首道,1944年12月,率领三五九旅南下,打通陕、晋、豫、湘、赣、粤,把红旗插在吕梁山、中条山、大别山、伏牛山、罗霄山、九连山。若不是爱我中华、拯救中华,能如此拼命吗?
  日本侵华,民族危急,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只能“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黄河颂。“黄河!你是我们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黄河!沃野千里,是生命之源;
  黄河!掀起万丈狂澜,铸成民族坚强意志;
  黄河!昂首高歌,飘逸豪放奔大海,伟大的民族精神从此发源,五千年的文明史以及由此沉淀的文化,由此发源。
  啊!诚如那位诗人所说:“从歌声中可以听出一个民族的命运!”
  《黄河大合唱》是一篇气吞山河的盖世雄文,笔调铿锵凝练,既有情采飞扬的抒情,又有鞭辟入里的分析。中华民族的起源、成长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气魄,尽在其中。行文千变万化,跌宕多姿,振聋发聩,催人觉醒。给人以激励,以鼓舞。
  当前日本右翼呈现着复活军国主义倾向,参拜有战犯幽灵的靖国神社;唱表达军国主义意愿的“君之代”;在我国钓鱼岛不断挑起事端,侵害我领土领空。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们要铭记历史,发扬黄河精神,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其他文献
生前傲岸孤寂的一代史学大师陈寅恪也许想不到,自己会成为当今文化界评介和学术界言说的热点话题。窃以为在海内外文化人当中日渐升温的“陈寅恪热”,与人们对人文精神的寻觅与重建显然有着某种同构和默契。面对社会的浮躁、喧嚣和无序,面对价值理念淡漠和道德伦理失范,一部分冷静沉稳的文化人,开始把视点投注到与“终极关怀”相关的命题上,思考起“塑造理想人格”和“重构人文精神”一类的严肃话题。在这种背景下,三联书店出
历史几乎遗忘了明恩溥。  明恩溥(Arthur H. Smith,1845—1932),美国公理会传教士。1872年来华,先后居住于天津、山东等地,兼任《字林西报》通讯员。1905年辞去教职,留居通州写作。明恩溥在华生活五十四年,特别熟悉下层农民的生活,对中国也较有感情,是最早建议美国政府退还庚子赔款的人,并获得美国国会通过。台湾著名教会历史学家魏外扬先生曾于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发表《明恩
在中国教育史上,香港达德学院因为办学的时间较短而鲜为人知,可是她辉煌的业绩、办学的教育方针和先进的理念却不容小觑。该学院创办于1946年10月,1949年2月23日遭港英当局取消注册而被迫封闭。虽然她只存在了两年半多一点的时间,但是她就像划过黑夜长空的一颗璀璨的明星,使人眼前为之一亮。这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中国共产党和许多民主党派合作办学的成功典范;在达德学院的讲坛上,汇集了一
在笔者的印象中,“传统”一词时常与“现代”相对应,有时甚至成为守旧的同义语。好比说一个人守旧似不太好听,于是就委婉地说他“很传统”。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学界颇以“反传统”为时髦,许多中青年作家开口闭口“现代派”,动不动就批评一些惯用的表现手法太传统,不屑一顾。可自九十年开始,忽然掀起一股读经热,传统又逐渐吃香起来;如今就连发表文章申报课题,若涉及传统文化也格外容易通过。  其实,世界上二百多个国
2012年2月23日上午8时38分,一代古书画鉴定大家徐邦达先生走完了他长达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享年一百零一岁。作为活跃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的五位“掌眼人”之一,徐邦达与谢稚柳、启功、杨仁恺、刘九庵合称为“全国古书画鉴定五人小组”,与谢稚柳合称“南谢北徐”。随着各位鉴定家的一一作古,徐邦达的离世堪谓一个时代的终结,留给业内的是永远的怀念和传说。  徐邦达,浙江海宁人,1911年农历
李方桂  李方桂山西昔阳县人,1902年出生于广州,1987年8月病逝。先生中学入的是北京师大附中,1921年就读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4年以优异成绩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由于在该校医预科也读拉丁文、德文,引发他对研究语言学的浓厚兴趣,遂改学语言学,取得学士学位。他随即进入芝加哥大学语言学研究所,师从该校最著名的人类语言学家Edward Sapir及结构语言学派的开山大师Leonard Bloom
1977年恢复高考,是牵动千百万中国人的重大事件。我这个长期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因此奉调去了当地一所中学,成了一名代课教师。  那年各地中学涌进了大批社会青年参加复习班,当时的学校还不像今日的教育界这样有经济头脑,并不向新来的社会青年收费,学校都是无偿地为这些一度失去高考机会的青年提供热心帮助,指导他们复习功课。由于那时的中学很少,所以沿海某市郊区的一所中学,一下子增加了二百多名参加复习、准备高考的
一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中国当代文学,我选择用“匮乏”二字。这种“匮乏”和当今市面繁荣的文学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不乏优秀的作家作品,还有很多作家获得过很多国际大奖,甚至已经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都无法掩饰其“匮乏”的实质,那就是精神上的蘼顿和使命上的缺失。  中国当代作家们大多是一群“饥饿的儿女”,先天的“匮乏”注定了他们在文学创作上的起点是低的,特别是那些当今文坛上占据主流位置的五零后、六
捧读这册厚重的《100个人的中国梦》,不禁想到了1932年底《东方杂志》向全国各界知名人士发出的四百多封征稿信,主题为“新年的梦想”,共有一百四十多位知识分子应征,开展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关于未来中国及个人生活的集体“梦游”与畅想。  八十多年过去了,又有一百个人围绕“中国梦”这一主题开始了一场新的集体“梦想”。这些做梦之人,与上次身份较为单一的知识分子相比,他们来自全国各个领域——农民、教师、军人、
传播是基本的社会现象。尽管人类对作为社会存在基本条件之一的传播活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和思考,但真正的传播学学科则形成于二十世纪初至四十年代的美国。其间,传播学“四大先驱”即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心理学家卢因和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对传播学的理论学说、体系架构和学科萌生产生了直接影响,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被推崇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的美国传播学创始人和集大成者施拉姆,则建立了最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