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难为易 志在必得

来源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a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生对高考政治计算题有畏难情绪、得分率低的原因是没有吃透概念,不能进行思维转换。其实,只要紧扣概念,展现出清晰完整的思维过程,明白了某种算法的道理后,解题难度自然会大大降低,得分应是客观题中最有把握的。下面笔者通过对一些例题的解析帮助同学们找到破译政治计算题密码的金钥匙。
  例1 (2008·四川文综·24)假设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M商品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均为1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分别为
  ( )
  A 100亿元和110亿元 B 110亿元和110亿元
  C 110亿元和121亿元 D 121亿元和121亿元
  解析:商品的价值总量由社会总劳动时间来衡量。本题中,只需考虑2008年社会总劳动时间的变化,社会总劳动时间与劳动者数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无关,即价值总额=10亿x10元x(1 10%)。价格总额:商品数量x单位商品价格水平,商品总量与社会总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也成正比。在本题中,价格总额也就与劳动者数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也成正比,即价格总额=10亿xlO元x(1 10%)x(! 10%)。故本题选C。
  例2 (2008·全国文综I·25)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 )
  A 12元
  B。12.5元
  C.18元
  D 18.75元
  
  
  解析:第一步 根据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考虑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货币贬值暂不考虑),在这种情况下,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下降,此时一单位的M商品值为15÷(1 50%):10(元)。第二步,考虑货币贬值的情况,商品价格和货币币值成反比,由于货币贬值20%,那么原先价值为10元的商品现在为10 (1-20%)=12.5(元),所以正确答案为B。不少学生误选A,错误地认为答案是10x(1 20%)=12(元)。
  例3 (2007 全国文综I 24)假定去年生产1克黄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1克白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8倍,且5件A商品一2克黄金。如果今年全社会生产黄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那么5件A商品的价格用白银表示为 ( )
  A 4克
  B 8克
  C 16克 D 32克
  解析:
  解法一:由题知:去年1克黄金=8克白银=5/2件A商品,2克黄金=16克白银=5件A商品。
  生产2克黄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16克白银的时间:生产5件A商品的时间
  生产4克黄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16克白银的时间:生产5件A商品的时间
  解法二:本题通过一个具体案例的形式,旨在考查考生对价值规律的掌握程度。根据题意,大多数同学都能算出,去年A商品的价格用白银表示是16克(2克x8)。但本考题中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谁的价值量变化了,谁的没有变。题干中说,今年生产黄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那么今年一单位黄金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减少了,但今年生产A商品和白银的劳动生产率没有变,因此一单位A商品和一单位白银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变。因此,A商品和白银所体现出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故本题选C。
  小结:
  例1至例3为同一类型,即商品之间等价交换、商品与货币(特殊商品)之间等价交换类的问题。凡此类的题,都可先将等价值量交换转换成等劳动时间交换,再考查在此劳动时间的生产各种商品的数量变化,列出等式得出答案。
  误区一:商品价格总额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分析:商品价格总额=商品价格x商品数量,而商品数量=社会总劳动时间x社会劳动生产率 在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价格总额与商品数量成正比,因此商品价格总额与社会总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误区二:
  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总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x商品数量
  所以,商品数量不应该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成比例关系。
  分析:首先要说明商品数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正比,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商品数量:社会总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总劳动时间x社会劳动生产率。我们再回到问题上的等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
  要注意到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时,单位商品价值量不是“定值” 而是要发生变化的,问题中的前提条件是“单位商品价值量一定”是一个错误的条件。回到等式看,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等式左边不变,而右边商品价值量要减小,从而商品数量必须增加,左右两边才能相等,可见商品数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误区三:认为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关。
  分析:商品价值总量及单位商品价值量皆可用劳动时间来衡量,即可认为:商品价值总量:社会总劳动时间,而单位商品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社会劳动生产率。从而,商品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x商品数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x(社会总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总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被消去,因此在上式中,无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如何变化,只要社会总劳动时间不变,商品价值总量就不变。可见,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也无关。
  例4 (2008·海南政治·2)假设某国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2007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如果2008年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 ( )
  A 5小时
  B 7小时
  C 7 5小时
  D 8小时
  解析:
  解析一:依题意,社会总劳动时间2007年与2008年不变,2008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008年社会总劳动时间÷2008年总产量=2007年社会总劳动时间÷2008年总产量:(10万x6小时 8万xlO小时)=[10万x(1 20%) 8万件]=7小时。故选B。
  解析二:第一步,根据个别劳动生产率(甲企业)与个别劳动时间(甲企业)成反比(反比用除法,正比用乘法)。2008年甲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为6小时÷(1 20%):5小时,式中加号表示2008年甲企业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20%,若改为“降低”,则用减法。第二步,“其他条件不变”即2008年乙企业的产量和个别劳动 时间不变。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那么他们2008年的总劳动时间除以总产量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0万x(1 20%)x5小时 8万x10小时]÷[10万x(1 20%) 8万]=7小时。
  例5 (2007·全国文综Ⅱ·24)假定生产一件甲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2小时,价值为40元。如果生产者A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为1小时,A在4小时内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生产出的商品的交换价值总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是
  (
  )
  A 2 80 40
  B 2 40 20
  C 4 80 20
  D 4 160 40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劳动价值论的掌握情况。价值规律、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量等都是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理解本题的关键点在于对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把握。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使用价值量(数量的多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价值的高低)。根据题意,A在4小时(个别劳动时间)内生产出的商品,即使用价值量是4(即生产出4件产品),其价值量却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40元)决定,所以A生产出的价值总量就相当于4件x40元元/件=160元。由此进一步得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是160元÷4件=40元/件。故选D。
  例6 (2007·海南政治·2)假定当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10%时,A商品需求变动量为20单位;当A商品的替代品价格下降10%时,A商品需求变动量为30单位。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当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10%、替代品价格下降10%同时出现时,那么,A商品的需求数量
  (
  )
  A 增加50单位
  B 减少50单位
  C 增加10单位
  D 减少10单位
  解析:首先,要明白互补品、替代品的含义:消费了商品M1之后,你必须消费商品M2,那么M1与Id2之间的关系就是互补品。例如对于近视眼的患者来说,买一个镜架,必须同时购买!个镜片,它们的需求量同升同降。对于一些家庭来说,猪肉和鱼肉是替代品,价格分别为10元/斤和5元/斤,如果猪肉的价格上涨至15元/斤,那么消费者就会减少猪肉的消费,增加鱼肉的消费。即消费商品M1之后,不再消费商品M2,M1需求 M2需求:定值,它们的需求量此消彼长。
  其次,要清楚商品价格变动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影响。当一种商品价格升高,人们会减少对该商品的消费,即需求量下降;当一种商品价格降低,人们会增加对该商品的消费,即需求量上升。
  最后,要知道A商品的互补品、替代品价格变动对A商品的需求量各有什么影响。当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时,A商品的互补品需求量下降,进而导致A商品需求量下降;当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下降时,A商品的互补品需求量上升,进而导致A商品需求量上升。当替代品价格上升,替代品的需求量下降,A商品的需求量上升;当替代品价格下降,替代品需求量上升,A商品需求量下降。了解了上述道理,易推知本题选B。
  例7 (2009·全国文综Ⅱ·24)2008年某国生产甲种商品100万件,每件商品的价值量为6元。如果2009年该国生产甲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甲种商品的价值总量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为
  (
  )
  A 720万元,6元 B 720万元,5元
  C 600万元,5元 D 600万元,6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与应用。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随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降低。某国2009年生产甲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则生产该商品的数量为120万件,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为5元(6÷120%),价值总量为5x120=600(万元)。因而正确答案为C。也可以这样分析:由于劳动时间不变,虽然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但相同时间内生产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仍为600万元(6x100),2009年生产商品的数量因生产率提高20%而增加到120万件,因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为600 120=5(元)。(拓展分析:如果不是整个社会,而是某一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其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有绝对的影响力,结果会有所不同。)
  例8 (2007·天津文综·29)如果你以7.70的汇率卖出1万美元,并将换得的人民币存入银行,存期为三年,年利率为4%,利息税率20%,存款到期应得本息为
  (
  )
  A 7392元
  B 79464元 ,C 84392元 D 86240元
  解析:本息和:本金 利息:本金 本金x利率x存期x(1一利息税率):10 oOox7 7 77 000x4%x3x(1-20%):84 392(元)。故选C。
  例9 (2007 北京文综 29)金融体系的改革使居民的理财方式日益多样。小华有人民币7700元,如果目前汇率是1美元=7.7元人民币,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是3%,美元是496,预计一年后人民币升值到1美元=7.5元人民币,小华可行的最佳理财方案是
  ( )
  A 用人民币存款,一年后可得8 142元
  B 用人民币存款,一年后可得7 931元
  C 用美元存款,一年后可得1 057美元
  D 用美元存款,一年后可得1 040美元
  解析:存人人民币,本息和=7700 7700x3%x1=7931(元)。存人美元,本息和:(7 700  7 7) 1 000x4%xl=l 040(美元):1 040x7 5=7 800(元)。本题选B。
  例10 (2007·宁夏文综·14)我国现行税法规定,工资薪金收入的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为1 600元;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500元(含)的部分,税率为5%;超过500元至2 000元(含)的部分,税率为10%;超过2 000元至5 000元(含)的部分,税率为15%。小明的爸爸月工赉为3 500元,则每月应纳的个人收入所得税为
  ( )
  A 165元
  B 190元
  C 400元
  D 525元
  解析:
  月工资一起征点=3500-1 600=1 900(元),这一部分收个人所得税,超过起征点的1900元分段征收,500x5% 1 400x10%=165(元)。故选A。(拓展分析:个人所得税就是数学中的分段函数,已知个人所得税求个人收入是个人所得税的逆运算。)
其他文献
一、试题中的图文信息与说明  历史地图包含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众多信息。从历史教学与考评的角度来说,关键不是考生是否明白历史地图包含了众多信息,而是考生在日常历史学习过程中是否形成发掘历史地图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或阐释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从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角度看,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1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该题的主要材料为历史
高中地理必修3内容庞杂,知识点比较琐碎,全面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同学们不妨采用比较法,即通过比较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相似性或差异性,找出它们之间的本质特征及相互关系,从而认识它们、掌握它们、运用它们。  1 类比法。将同类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在比较其共性的基础上,突出个性,或在其个性的基础上突出共性。这种方法有利于加深同学们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如列表对比3S技术:    2 并列
国内要闻  ★国家外汇管理局2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1999年以来首次年度逆差,逆差额达1173亿美元。2012年,除第一季度外,第二至第四季度我国资本项目和金融均呈现逆差。2011年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为顺差1861亿美元。  ★广电总局下发《关于清理广播电视“送礼”广告的通知》,要求各级电台电视台立即删除含有渲染“送礼”内容的广告。同时,广电总局还要求各地进一步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大脑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一直是科学家们重点研究的对象。今天,科学家弗朗肯斯坦男爵和怪物男孩就要对大脑来一次大探秘了。认识大脑  你需要准备:  盐、速溶土豆粉、搅拌用的勺、两只大的冷藏袋(最好是可以密封的袋子,比如即时封口袋)、厨房里用的秤、有刻度的水壶  你要做的是:  1.称取1 5克土豆粉,加入400克盐,混合起来放入一个袋子。  2.往壶里倒600毫升热水——当心
2013高考已经顺利结束,今年是甘肃考生首次使用新课标全国高考试卷。与以前的大纲文综卷高考地理试题相比,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地理试题在题量上增加了三道选做题,让考生从三题中选择一道适合自己的、更有把握的题来做,增强了试题的灵活性,但也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与往年的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相比,今年的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地理试题紧扣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坚持新课程改革的方向,目标把握准确,以能力立意为主导,联系生
俗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科学正确的方法对于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提高政治学科在高考中的得分率十分重要。从多年的阅卷经验中可以看出,不少考生虽然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由于缺少必要的解题能力支撑,导致答题逻辑混乱、词不达意,显现出知识点盲目堆砌、分不清重点的错误。这主要是由于部分考生对高考政治主观题没问及解题程序不了解造成的。  一般来说,高考政治主观题从命题指向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背景材料]    2008年1月8日,中国政府网报道: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通知》要求,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这一终结我国塑料袋“免费时代”的政策一出台就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知识
当高三历史复习进入当年的4月份,也就是高考前的两个月,高三文科生在复习迎考中考虑最多的事就是如何自主查漏补缺以进一步提升考试成绩。因为此时很多学生在历史复习中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考试“高原现象”,即自己平常的历史考试成绩总是停留在某一区间而难以提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不过历史学科知识和能力存在某种缺陷应该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种种原因,每位学生所存在的缺陷是不同的),因此如何自主查漏补缺
当前高考复习备考正进入关键的冲刺阶段,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政治学科的复习,力争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每一个考生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建议广大考生在按照老师的要求,有条不紊地进行复习的同时,务必好好反思自己的复习策略,通过反思来寻找弱点与不足,以便更好地改正与提高。那么,对于文科考生而言,在高考政治总复习过程中应该反思什么?又该如何反思呢?  反思一:我是不是构建了教材的知识体系?政治复习进入到关键
对往年高考试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方面。最近,笔者对2014年各地高考题进行了再一次研读,在借鉴学习的同时,发现两道试题有待商榷,在此试作探讨。  江苏卷第16题:  《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美国人遇到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體系”,一种是“为私营企业”自由服务;另一种是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的“社会化的自由”。事实表明,大多数美国人在1936年时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自由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