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新特点及对策

来源 :马克思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y_123a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虚无主义在其网络传播方面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的新的时代特点:传播主体多元化、去中心化,传播内容碎片化、细节化,传播受众大众化、年轻化,传播媒介便捷化、即时化,传播效果裂变化、深度化。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逻辑悖谬在于其本体论表现为自我中心,方法论表现为崇拜自发性,认识论趋向于非理性主义,价值观是极端利己主义。借助网络传播,历史虚无主义严重干扰网民历史认知,动摇“四个自信”,威胁国家总体安全。遏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需要培养网络舆论领军人物,加强“圈群”治理,健全“把关”机制,努力推进唯物史观和史学研究成果的大众化。
其他文献
在不利的外部环境下,意大利《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编安德烈·卡托内始终不渝地推动经典马克思主义、葛兰西思想及其他进步左翼思潮在意大利的研究和传播。同时,卡托内主编也极为关注中国取得的成就,并在意大利出版了多部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著作。近日,卡托内主编接受我刊采访,分析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下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截然对立的抗疫方案、公共卫生体系的作用,揭示“美国优先”与国际合作对立、美国加剧对华攻击的深层次原因,呼吁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参照,推动国际团结与合作,沿着构建人类命运
本书是中宣部2018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主要作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权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人员和相关领域专家,旨在讲述改革开放历程,总结经验,并进行了有益的思考和探索,内容几乎涵盖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所述改革开放取得成果的方方面面,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与发展、党的建设、政治体制改革、法治建设、对外经济开放、国企改革、农村改革发展与扶贫开发、城镇就业与劳动力转移、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意识形态工作、社会治理、国防科技、军队建设、“一国两制”与和平统一
中央办公厅转发的《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关于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通知》指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的智慧方案,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中办转发〈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关于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通知〉》,《人民日报》2020年7月9日。。为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全面系统学习这一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我们访问了
为了更好地学习研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深刻理解其内容的基础上,联系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的实践,我们专访了中国无神论学会荣誉理事长、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朱晓明研究员。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守初心和担使命的进程中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形成了结构严密、条理清晰的逻辑理路,深刻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本色,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在守初心、担使命的传承中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认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继承。在守初心、担使命过程中对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回答,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展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完成这项战略任务,需要科学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尤其需要唯物辩证的科学思维。习近平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时代课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论述,从制度认识论、制度建设论、制度执行论、制度自信论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为进一步正确认识制度、推进制度完善、提高制度效能、坚定制度自信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
社会生产的观点和社会化大生产的逻辑,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线索,为社会主义中国提供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启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制度,违背社会化大生产逻辑的必然要求,包含了全部社会冲突的内在动力。资本主义难以克服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生态诸多方面的危机,必然伴随着阶级冲突、社会危机和战争威胁,根本不可能实现国家和社会的有效治理。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消除资本逻辑造成的社会弊病,但社会主义国家也会产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资本逻辑框架下治理社会的困境,为建构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注重党建布局的科学规划,不断推动党的事业向前发展。纵观近百年党建史,党建布局演进主要历经了创建开拓、曲折探索、调整重塑和创新发展四个阶段,形成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成果,构建了党的建设布局基本框架,促进了党的建设实践形态与理论形态的不断跃升。在近百年行进中,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变化的基本动力、中国共产党的主体性自觉的内在动力、复杂性多元化的风险挑战的外来压力构成了党建布局演进的动力机制。创新和发展当代党建布局必须牢牢把握“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主题,必须始终坚持根本性和方向性这两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经济发展为物质支撑,以民生改善为目标抓手和目的导向,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共同构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内容。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交互循环,协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按照预设目标有序推进,成为贯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演进的一条主线,为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何以可能提供了分析框架。其中,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抓民生也是抓发展构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需动力。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交互作用构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推进机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循环进阶过程中渐进达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既通过批判杜林的永恒真理观阐述了道德的历史继承性,又通过批判杜林的抽象人性论阐述了道德的现实社会性,从而为批判道德虚无主义奠定了理论前提。作为一种否认道德的客观实在性、消解一切道德文化传统、否定道德之于生活的意义、反对任何道德规范并将道德信仰“祛魅”的思潮,道德虚无主义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相悖之处在于:一是将道德的现实意义置换为自我价值,与道德的客观现实性相悖;二是割裂了道德传统与道德发展,与道德的历史继承性相悖;三是忽视了道德的意识形态性,与道德的阶级性和人民性相悖。为此,在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