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共享还是知识产权?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ishioc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上看到一条消息,最大的免费网络学术图书馆“创世纪图书馆”(Library Genesis)面临关停,文章号召网友团结一致,打一场“海盗湾”保卫战。LibGen关停的消息属周期性传播,这些年听过多次。恐慌之余,大家一如往常去该网下载外文图书,年复一年。若一天消息成真,还真没有替代资源,连写这篇论文也难找材料。可转念一想,大家免费下载了这么多书,作者、出版社必损失惨重。还有下载电影,不知多少电影资源网址,提供世界各国片源,线上观看或免费下载,老片上至二十世纪初的默片,新片下至一两个月内刚上映的大片。美、欧、日、俄、东西亚和拉美各国电影,无所不有。一个网站关掉,又有新的开张。最不可思议的是“字幕组”,成千上万的志愿者,花大量时间和精力,翻译各语种电影,不图名利。非但没有收益,连真名都不敢署,怕有朝一日承担法律责任。如果追问动机,倒也简单,与大家分享喜欢的电影罢了。
  一天偶入王府井,瞥见王府井外文书店富丽堂皇。回想八十年代初,这爿小店还很寒酸,门口外墙的红砖阶梯通向二层平台,上面堆叠各种外文原版书的复印本,像烟熏火燎过,黑白模糊,看出店员复印的匆忙。记得多为英语教材和英文小说,却率先让普通读者领略未经编删的国外出版物。改革开放之初,盗版除印刷品,还有港台歌曲录音带,后是电影录像带,接着有VCD、DVD,直至蓝光高清之类,蔚为大观。盗版重塑了几代国人的文化趣味,据说第六代电影之后,国际获奖的独立导演,多不是电影学院科班出身,而到影碟市场上的野路子“大学”。


  这里有一个纠结:是该共享还是保护知识产权?好莱坞“追杀”盗版和字幕组多年,国外出版界对图文版权也越来越较真。知识产权是今天最棘手、敏感、复杂,也最难处理的国际问题,涉及法律、政治、外交诸多方面。本文做不了这个题目,只因偶读一篇小文章“The Common in Communism"(《共产主义的共同点》),作者迈克尔·哈特(Michael Hardt)对知识产权的反思,有“头脑风暴”的意味。他不去涉及版权纠纷或法学论辩,仅关注哲学问题:数字知识时代,公与私的观念是否一成不变?天经地义的产权观不正被技术革命颠覆着吗?
  哈特讨论的路径很古老:姓资还是姓社。这一世纪之争,因循老思路再争上几个世纪,也未必得出是公是私的结论。不如反思社、资概念的历史语境——今天的经济模式、生产方式与马克思时代的不同。私有财产的核心要素是劳动,而劳动分工、场所、组织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生产关系、资本构成,甚至本地与全球化、性别与种族等诸方面,均已发生结构性裂变,所以今天的政治经济学必须更新(Michael Hardt,“The Common in Communism”,in Rethinking Marxism Vol 22,No.3.pp.346-356)。
  如果称这个时代为“知识e经济”时代,那么上一个时代的公、私概念,是否可以更新为“资源共享”(commons)与知识专利呢?似乎属于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有偷换概念之嫌?哈特的思路是这样,先把产权观放回其发生的历史语境,然后根据现实基础的变化,推演新的二元关系。他重读《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批判的焦点集中在财产上,十九世纪中叶的欧洲经历了大工业生产,居于统治地位的财产形式,從不动资产转向流动资本。封建主鼓吹土地不动产具有神圣性,资产阶级则嘲笑地主的狭隘与封闭,鼓吹自由贸易促进博爱、人道与进步。马克思批判封建与资产阶级两种意识形态,共同本质都是剥削。但他坦承,流动资本一定战胜不动地产,无孔不入的货币必然战胜一切其他形式的私人财产,流动资本揭示了劳动是财富的真正源泉。
  马克思身处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大工业只占英国总经济的一小部分,其论断并非量化意义上的,而是宣布工业从根本上取代了农业,上升为主导的经济形式。标志不仅在大工厂的车间之内,也体现在农田、矿山、交通等一切领域。转型的核心乃机械大生产的分工、协调与控制,即“大工业时间模式”统摄了社会(Ibid.)。历史唯物主义依托于经济基础与社会现实,随现实基础演进,哲学不断更新。


  如今经济基础变了,大工业已不再主导世界经济。后工业时代到来,社会分工、生产关系、管理模式、劳资关系,甚至生产空间和劳动工具,皆不同以往。这些区别也非统计量化意义上的,不是说工厂、车间、产业工人的数量大幅度减少,而是说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改变:知识经济取代了大工业社会。什么是知识经济?什么是后工业时代?这两个概念既宽泛又含混,与其说定义某经济形式,不如说指涉了工业资本主义的转型,知识成为结构性的变量。哈特认为,如果说工业时代的主导产品是实物,那么,知识经济则以“非实物”(immaterial)或“生命政治”生产为圭臬。观念、信息、形象、知识、代码、语言、社会关系以及“情动”(affects),高居经济生态链的高端,而工业品退居生产链的低端。这是时代转型的主要特征。
  哪些职业从事的是“非实物”生产呢?医保工作者、空乘人员、教育工作者、软件设计和维护人员、快递人员、应召服务员、滴滴打车司机、广告设计师等都是。这些职业并不新鲜呀?的确,但这些行业的竞争门槛在于信息化。管理须配备高端电脑程序,企业要有强大的数据库,品牌要有成功的形象设计。这只是些枝节,最核心的产品是“情动”与“呵护”。在满足必然性层面(衣食住行)的“刚需”之后,满足精神与情感需求才是拳头产品,也是非实体生产的最高附加值所在(Ibid.)。如今,教育产业、生命科学、文化与健康产业发展最为迅猛,吸引了最大投资。
  从实物转向非实物经济,这与共享有什么关系?回到马克思,在不动产与流动资产这对二元关系之上,哈特建立了“实物”与“非实物”的新二元。马克思关注资本的流动性,因流动会提高生产效率,带来更大的剩余价值,扩大再生产。他的时代普遍存在着物质匮乏,资本的流动性和效率是核心关切。而今天技术革命带来的高效率,使实物匮乏大大缓解,社会需求转向“非实物”产品。占有非实物体现在知识产权或专利权上,本质是限制知识产品的“可复制性”(reproducibility),使之仍处于“匮乏”(scarcity)状态,再独占之以获利。于是,“独占”与“分享”两种权利之间,构成了知识经济中最尖锐的产权矛盾(Ibid.)。困扰这个时代的纠纷不正是专利权、著作权、计算机程序代码与音像制品的产权吗?   自二十世纪初以降,在世界范围出现了知识民主化的趋势,公共教育、职业培训、国民素养培养,都成为世界各国的国策。福利社会、医疗保险、公共文化设施,全面提升了劳动力素质,使知识生产与消费双增长。在西方发达国家,股市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教育、培训、医疗、科研以及技术创新股,市值逐渐超过实物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Vercellone,p.12)。其中,公共资源是知识经济最关键的环境因素。一类知识的生产属非营利性质,得益于政府对公共研究的投入,大學占比也越来越大,目的是服务社会需求。例如,新冠病毒肆虐期间,政府以举国之力研究病毒,当有人不是第一时间分享研究数据,而只想在国际期刊上署名发表时,引起社会公愤。这类研究为抗击疫情,资源来自社会,如个人沽名钓誉,算不算窃取公共财产?传染病研究应世界共享,才能最有效地抑制病情蔓延。
  还有一类知识生产服务于企业盈利,研究投入来自企业,为改进内部生产技术,创新产品,属于企业研发。企业研发的逻辑符合资本积累的规律,与私人占有实物资本相一致。所以企业申请专利,保护知识产权。企业员工虽然从事的是创造性劳动,却挣取了工资,出卖了成果,知识产权不再属于自然人。但一个人的成长是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公共教育、技术培训、学术交流与知识分享等社会因素,对劳动力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的塑造,远超出直接生产范畴。
  企业买断劳动,劳动者让渡知识产权,等于让企业合法围堵知识向公众的传播。但从另一角度,出卖了劳动时间之后,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仍留存在劳动者的大脑里,知识产权与人根本无法切割。所以,当代资本的逻辑变成了“人本式”的:通过教育投资(人力资本)、身体投资(生命技术)与文化投资(创新与交往),才创造出资本的附加值,所谓“知识生产知识,人生产人”(Ibid.,p.26)。过去只针对客体对象的归属而制定的物权法,今天已显得捉襟见肘。
  当代资本主义像古罗马的双面神雅努斯(Janus),一方面知识得益于公共资源,不适用市场原则;另一方面知识又是最稀缺的资源,可以创造巨额利润,必须私有才能转化成财产。结果,科学的开放要求与知识产权的画地为牢之间形同水火。资本既要立法控制知识生产的总条件、压制知识的普及,又急需高知识劳动力,须有知识普及才能实现(Ibid.,p.26-27)。这套制度显然有自反性,私欲贪婪与生命政治彼此缠绕,私欲要求限制围堵,生命政治则要自由以利创新。哈特的结论是:资本逻辑的悖论正生产着自己的掘墓人,人类走向共享之路不可逆转;如果说私有是资本主义的特征,国有是社会主义的标志,那么,共享才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不是消灭财产私有,而是肯定common(共有),即肯定开放、自主的生命政治,以及主宰自我的新人性。
  这一结论未必令人信服,但沿这个思路却可以一路挖下去,从网络共享这一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烂熟于心的理论经典,而不局限于知识产权这个具体议题。二十世纪冷战形成的两大思想阵营,至今笼罩着我们的思想格局,无论什么社会话题,都会陷入“左”与“右”的思维定式,先在地决定了争论的立场。如果将网络知识经济这一维度纳入我们的考虑,用全新的眼光审查劳动、产权与价值等核心概念,那么经典政治经济学暴露出来的短板,恰好帮我们撬动“公”与“私”等大观念沉重的历史负荷,从而开启新的思想天地。
其他文献
封面人物档案  尚新华,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课程班结业,中学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生涯规划师,受聘河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职业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心理健康教育、生涯发展教育、学生发展指导。  她有着丰富的一线多学科教学经验,曾获省、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被新乡和郑州两地评为“教坛新秀”“教改新秀”。1999年以后,她担任心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慎独与诚意——刘蕺山哲学思想研究》  高海波 著 定价:59.00元  此书的突出特点是全面和深入,使刘宗周哲学思想的每一个问题都比现有的研究更为深入,辨析更为精细,把握更为全面,体现出作者很强的创造性研究能力。(陈来)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新刊
我是喝道水河的水长大的。道水河是我的母亲河。  道水河发源于湖南慈利县五雷山,经石门县蒙泉镇,自西向东横穿临澧全境。  道水河蜿蜒到了临澧县城东5公里多的银珠山下后,沿着山势拐弯北去。沙溪河就在银珠山脚,在道水河的拐彎处,汇入道水河。两河合一,静静流淌,途经观音庵、沔泗洼、在津市澧县交界处的道河口,汇入澧水。  沙溪河口的本地人,喜欢把沙溪河称为小河,把道水河称为大河,道水河在临澧境内也被称作浴溪
〔关键词〕疫情;体验式心理班会;初中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7-0009-02  【活动背景】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于传播范围广,传染性强,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给人类生命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的同时易使公众产生紧张、焦虑等心理反应,继而引起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等心理障碍的发生[1]。  对于1
摘要: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是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中的一项基本内容。目前普遍采用的为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测量的工作模式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主题性艺术表达”这个新概念,并探索出了将其运用在高中生心理档案建立中的方式方法。文章列举了三种可以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使用的主题性艺术表达活动。通过完成这些活动,能够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背后隐藏的信息。活动产生的文本图形信息能够成为真正有用的、可用的学生
〔关键词〕师生交往;双向沟通;单向沟通  【活动理念】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普通高中生学习时间最长。调查发现78.3%的中国普通高中学生平时(不包括周末和节假日)每天在校学习时间在8小时以上。由此调查报告可以看出,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每天在校的时间逐渐增多,而相应的,与老师打交道的时间也在增多,而且这种交流的内容往往局限在学业内容上,那么在这种
〔关键词〕躯体症状;压力;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5-0076-02  疼痛,有时不是躯体疾病,而是心理问题造成的。抑郁、焦虑等都可能引起躯体疼痛,而且这种情况下一般查不出器质性改变。现在的中小学生或大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大,会造成躯体化障碍,疼痛是一种比较多见的表现形式。本案例的来访者是一位“学霸”,现在已经被美国一所很
近些年来,复古婚礼渐起,凤冠霞帔的大红嫁衣也被很多人接受。一起来欣赏古代那些美好的婚服吧!先秦?玄纁丝衣  先秦时期,婚礼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穿着要庄重。新娘的打扮为“次、纯衣纁袡”。  “次”指的是一种假髻,用假发编制,再用簪钗固定到头发上。  “纯衣”被认为是一种玄色的礼服,形制应与深衣类似,上衣与下裳缝在一起。“纁袡”说的是礼服上浅红色的衣边。  以纁(浅红色)为衣边,是因为象征大地的黄色,
关键词:事;算;事算  事、算、算事与事算是秦汉及三国吴赋役体系中的重要概念,涉及到国家的课役对象和被课役者的赋役负担。其中,事、算与算事屡见于文献,“事筭”唯见于简牍。这组概念在文献记载中由于史家对概念本身没有界定,后代注说也往往模棱两可,所以,学界基本是在不加追问的前提下释“算”为按人头征收的赋钱,如口赋、算赋、更赋等;释“事”为徭役,如“勿事”即不服徭役;释“算事”为算赋与徭役,“勿算事”即
〔摘要〕生命教育珍视生命本体的存在价值,强调对生命神圣性的追求和对生命家园的构建,注重生命审美境界的引导,提高生命质量。本文通过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研究和对我国现行教育结构中普遍存在生命教育不足这一现象的剖析,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并对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探索,以期通过生命教育的实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生命教育;教育目的;途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