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杠精的诞生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an9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前的你:我的作业本忘带了。
  你当年的老师:你怎么不忘了吃饭?不忘了睡觉?
  那些年,如果你(也可能是故意)没有带作业本,无法交上作业,是否被这样批评过?好啦,你可能已经被杠。而它可能是全国流传最广的“抬杠”之一,甚至都可能不是之一。
  再来看一组。亲妈也会抬杠:
  妈我想要游戏机……
  我看你像游戏机!
  我们把时间拉近一些,招式各样的抬杠在微博、豆瓣,甚至在微信群聊和朋友圈都无处不在。比如有人说:“一部分国人随地吐痰真没有公德。”则有人反驳说:“外国就没有随地吐痰的人?为什么老拿中国说事儿?”再比如你发了一张照片,被抬杠“难道只有我一个觉着……吗”。你不开心,但也无言以对。而精湛的抬杠,既有高超的语言和诡辩艺术,还讲求快稳准狠。这样的抬杠者被称为“杠精”。今天的文章就来一窥杠精的逻辑思维。

五大抬杠


  “杠精”,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精于抬杠的人,更确切地说,是对抬杠这门技艺纯熟到成精的人。这个词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日趋火爆,现在已经快成为运动会项目了,我有一位杠精朋友就自诩为“国家二级抬杠运动员”,豆瓣上的“杠起地球小组”成立才一个多月,就有九千多用户。可见在今日的网络上,抬杠与被抬杠已经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抬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网络文化现象,而是一门语言艺术,讲究快稳准狠。抬杠的技巧丰富多样、博大精深,难以一一列举,根据观察,我姑且举出五种最常见的抬杠类型来,虽不免挂一漏万,但也足窥全豹。这些例子多数来自网络,有的是真实发生的对话,有的则是网友们故意模仿杠精口吻创造的。

(1)断章取义


  比如,有人在微博上推荐:“某某书很流行,值得一看。”杠精的回答就是:“流行的东西就好吗?你怎么不说流行性感冒?”
  再比如,有人给初生的婴儿送上美好的祝福:“希望他长大后自由发展,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杠精怎么说呢:“他如果愿意放火抢劫呢?你也希望他去做?”
  因此,这类杠精的特点是挑出别人话里的某个词,做极为较真的理解,完全不顾原句的语境。

(2)无中生有


  这类杠精我们每个人都遭遇过,上学的时候忘了做作业、忘了让家长签字、忘了带课本,都会被老师质问:“为什么没有带课本?”学生说:“忘了。”老师说:“你怎么没忘了吃饭?没忘了睡觉?”
  当然,在今天更多的情况是,当有人在微博上感慨:“一部分国人随地吐痰真没有公德。”杠精则回答:“外国就没有随地吐痰的人?为什么老拿中国说事儿?”
  这类杠精的特点,就是把别人没提到的事情理解为不赞同,属于逻辑上的“引入概念”。网友们设计了这样一个对话,对杠精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有人说:“大家早上好!”杠精的回答则是:“你什么意思?大家晚上就不好吗?”

(3)极端夸大


  知乎上有个例子是这类杠精的典型。爷爷说:“这坑挖的(得)太浅了。”叔叔说:“太浅?太平洋深!”爷爷说:“这土堆得太矮了。”叔叔说:“太矮?珠穆朗玛峰高!”(来自知乎网友“沧海月明”——作者注)
  再比如,同事说:“你这个报告里的数据不太准确。”杠精回答:“世界上哪有绝对的准确啊?”
  这类杠精会把原句里简简单单的形容词,夸大到荒谬绝伦的程度,从而规避了原句表达的真实意图。

(4)以偏概全


  比如,有人针对“读书无用论”说:“年轻人还是应该接受高等教育!”杠精则回答:“不见得吧,我家邻居的七大姑的八大姨的外甥女就没上大学,现在不也过得挺好?”
  或是当你说:“抽烟有害健康。”杠精则会说:“也未必啊,张学良抽烟活到一百多岁嘛。”
  在社会性话题上,这类用个案去否定全部的回答的做法在逻辑上很难成立,但却是杠精们最常用的技巧之一。

(5)非此即彼


  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看似不太符合以中庸为标榜的人,但在实际中,这类现象可不少见。鲁迅先生在他的杂文《辩论的灵魂》里举例:“我亲眼看见他三千七百九十一箱半的现金抬进门。你说不然,反对我么?那么,你就是他的同党。”
  鲁迅先生指出的这种现象,我算是感同身受了。前不久,我在一个问答平台上回答了关于剩女的问题,大意是说“剩女”是个很错误的词,虽然我是男性,但那条回答下面有几十条回复来杠我,杠的内容一致:你这么为剩女说话,你肯定就是个剩女。
  被杠精“杠”得次数多了,我就很想耐心说明一番,于是我拟了一段话,打算在发表任何言论之前,都先把这段话注上:“一、本言论没有提到的事项,并不等于本人反对;二、受网站字数客观限制,不能将全部现象悉数罗列,只是取其大概,并不代表本人否定有例外情况;三、本言论仅针对具体事件进行评论,请不要引申、夸大本言论的观点或扩大内涵的范围……”
  众所周知,网络上的发言少则几十个字,多则一两百字,若是每次网络发言都要缀上这段“说明”,那我就离神经病不远了。所以,对待杠精,我的态度只能是:好好好,你说的对,你说的都对!

抬杠的邏辑和脾气


  抬杠何以在今天成为一个现象?还产生了“杠精”这样的热词?甚至成为一种被网民拿来调侃的“准亚文化”?抛开那些故意去抬杠、以抬杠为乐的人,可以说有两个最主要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逻辑思维教育的缺失。我们的义务教育以及大学的通识教育中,逻辑训练是比较少的。很多人认为逻辑不需要训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掌握。其实并非如此。考察杠精们的行为,受过逻辑训练的人能够一眼看出杠精展现的各类逻辑谬误。
  例如,上文所举的“断章取义类”,就是犯了“偷换概念”的谬误,把意思为“popular”的“流行”偷换为了意思为“epidemic”的“流行”,从而混淆了原意;“无中生有类”则是典型的“引入概念”。还有一些上文没有提到的逻辑错误也很常见,如,你说:“这个诈骗犯骗了老百姓那么多钱,要严惩!”杠精说:“他上有老下有小,怪可怜的。”这就是逻辑谬误中的“诉诸情感”等等。总之,言论缺乏思考和逻辑性,是杠精横行的根源。
  而直接原因,则是网络抬杠不具备共通的语境和情感。有人曾指出,两个在网络上互相抬杠的人如果在生活中是朋友,则很难相互抬杠。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人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一种情绪、一个观点,这些情绪和观点与他长期形成的观念相关,也与其一时一地的个人心态相关。他或是因为看到了什么社会现象,或是个人经历了怎样的情感波折,或是被身边的人和事所触动,总之,他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即使很简短,其背后的世界却很大。同样,杠精也是如此,也有自己业已形成的观念和一时一地的情绪,当他看到一个和自己的观念观点情绪相冲突的言论时,很容易就会去抬杠,这意味着捍卫自己的“三观”,与逻辑是否恰当、评判是否客观关系就不大了。
  换言之,抬杠并不仅仅是两个言论的争辩,而是两个不同世界的碰撞。理论上任何两个人都会相互抬杠,但现实中,两个人会因为知晓对方的语境和情景,能够设身处地地相互谅解,或是碍于情面、碍于长幼尊卑的地位而压制自己抬杠的冲动。网络上则不然,两个人完全没有现实交涉,自然可以畅快去抬杠了。

把杠精当谈资:像听相声一样


  那么,如何看待越来越兴旺的杠精现象呢?当我们在讨伐杠精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忽略一点,即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杠精,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去杠了别人。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多多少少了解一些逻辑学,比如,在《庄子》里,庄子和惠子那段著名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的对话,就是两个逻辑都很棒的杠精交手,当然就“杠功”来说,掌握了更多逻辑知识的庄子更胜一筹。
  不过退一步来讲,倒也可以坦然看待杠精。既然都喜欢听相声,为什么要讨厌杠精呢?其实相声里的捧哏和逗哏就是通过相互抬杠来产生娱乐效果的,杠精不一定是相声演员,但相声演员一定是杠精。侯宝林先生有一出经典相声就叫《抬杠》,这段相声一开始,捧哏说:“今天呀,我给大伙说段相声。”逗哏说:“相声?相声这个东西多少钱一斤啊?”这架势一看就知道是位“传统杠精”了。
  再比如说,我们会发现杠精的逻辑与儿童极为相似。在很多“童言无忌”的故事里,儿童对成人说的话就像是杠精。明朝宰辅张居正小时候被誉为神童,传说他小时候有年夏天,窗外蝉鸣聒噪,他问爷爷:“蝉为什么会叫?”爷爷说:“因为蝉有口啊。”他又问:“那家里的簸箕那么大的口,怎么不叫呢?”爷爷只好说:“簸箕不是活物。”他又问:“墙上的大窟窿也不是活物,风灌进去的时候怎么会叫呢?”儿童都是杠精,可为人父母的却并不以为忤,反而觉得这孩子聪慧多识,值得引导。所以,如果下次再见到杠精,不妨当作听相声,或是当作与儿童对话,找一找自己失落的童心,不亦乐乎。
  而更重要的是,也要警惕乱贴“杠精”标签,否则可能反而遮蔽了重要问题。杠精是令很多人不喜的存在,但是,随着杠精的流行,这个词也有逐渐演变成诸如“剩女”、“直男癌”等标签的趋势。一些网民发表的言论明显错误,比如常见的地域歧视等,如果被人反驳,就会指责对方是杠精,然后单方面宣布自己辩论胜利。把“杠精”标签化随意贴给网民,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如果我们放宽视野,对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公共话题,对一些关系到是非真伪的学术讨论,杠精似乎还是多一点好。一些杠精精通逻辑,对这类严肃命题反复追问论据是否充分,调查是否详细,数据是否准确,推论是否合理,而不是随意抒发情感或宣泄观点,这样的杠精当然是要欢迎的。
  其实,柏拉圖笔下的苏格拉底就是一个杠精,而正是这位反复追问“何谓正义?”“何谓幸福?”“何谓真理?”的杠精,成为了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而他自己,却谦虚地自称为“雅典的牛虻”。
其他文献
你能活多久?对这个问题最合理也最富哲理的答案也许是:活到死为止。但相信大多数人心中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地老天荒”,如果一定要加上一个期限,那希望是一万年,等到了9999年时,最好还能续期。  但长生不老,通常只是传说,根据人类学家肯迪克·哈顿的统计,历史上相当于上古时代的新石器时代人平均寿命只有36岁,青铜器时代人的平均寿命是38岁,希腊罗马时代的人与之相差无几,中世纪倒是略有下降,在32岁到38
在我18岁的时候,我在日记本上问自己:如果这辈子不会遇见爱情,你将如何过这一生?是的,我是以这样的决心开始我的一生的。   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种悲观主义,但对于我,这是一种“不管这个世界如何我都要过好这一生”的积极与乐观。   不会遇见爱情,和不相信爱情是不一样的。是的,我相信爱情,而且爱情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只是我不奢望爱情一定会发生在我的身上,我也不把我人生的砝码放在上天所决定的运气上面。  
这一波股市动荡,让我们终于知道了朋友们的真实收入状况:别看他们总是哭穷,实际上背地里都有相当的财力去理财、炒股!现如今,理财的年轻人是越来越多了,不信你去知乎看,有人就问了:“美股熔断对我余额宝里的二百块钱有什么影响吗?”可见,哪怕只有二百块,也要好好守护,这就是当代年轻人一分钱都不能浪费的理财观。part.1理财,从小学生开始  从小在物质充盈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们,成年后又赶上了移动互联网
冷空气还是来了。  父亲的慢性肺病刚熬过了一个严冬和酷暑,母亲很担心即将到来的又一轮秋冬。回乡的路上,我焦灼地盯着车窗外掠过的杨树,仿佛从现在开始,北半球的每一片落叶都会与我有关。  到了要考虑一切节点的时候,就像这季节,会变换,会更替。对于喜欢老物件、遍访各地古迹的我来说,有这样一个老旧的家,真不知应该欣喜还是悲叹。这样的情绪在刚过去的炎热难耐的夏天达到顶点——我在老家无意中又翻找出了几本影集。
在世界各地偶尔会出现一类叫作“无底洞”的景点,它们看似深不见底,其实这样的洞穴往往向下几十米就触底了????????????????????????????????????????????????????????????。就算确实有很深的洞穴存在,也没有一个算得上真正意义的“无底”???????????????????????????????????????????????????????????
我的意思是,如果自己想掌握什么新招数,就会把它弄懂,马上付诸实践。投丢、动作难看、出洋相,全都无所谓。我心里一直都明白,比赛的最终结果才最重要。我始终专注于这一事实:为了掌握新技能,必须大胆尝试,一旦能熟练应用,武器库就得以丰富。如果代价是大量工作和几次投丢,我没意见。   孩提時代,为了掌握新招数,我刻苦训练,不知疲倦。如果有什么新动作引起我的注意,不管是亲眼看见,还是从录像中看到,我都马上投
上小学时,我并不显眼,个子不高,身体瘦弱,性格内向,从来没引起过老师们的注意,也不记得课下与老师单独见过面。我们那地方穷,一个班有80多人,老师不可能一一给予特别的关注。  每到学期末或者学年末,老师就会发放成绩单。一直到五年级,老师一直都用“秀、优、美、良、可”来打分,我的成绩单上“秀”很少,大部分是“优”或“美”,有时候还有“良”。用“甲、乙、丙”标注的行为发展能力测评也大抵如此。我对成绩不怎
从难处的世界中拔除了难处的烦恼,而把可喜的世界即景地写出,便是诗,便是画。或者是音乐,是雕刻。详言之,不写也可以。只要能够即景地观看,这时候就生出诗来,涌出歌来。诗思虽不落纸,而□锵之音起于胸中。丹青虽不向画架涂抹,而五彩绚烂自映心目。只要能够如此觀看自身所处的世间,而把俗界明朗地收入在灵台方寸的镜头里,也就够了。是故无声之诗人虽无一句,无色之画家虽无尺绢,但在能如此观看人生的一点上,在如此解脱烦
黑帮,向来是一个令人恐惧的名词,让人畏而远之。所谓“黄赌毒”的非法行业,一直是这个团体的标配。  不过,你很难想象,涂鸦T恤、纹身贴纸、朋克金属——当今时尚界的很多潮流,都是由黑帮文化演变而来的。可以说,时尚界对于这个暴力血腥的群体可谓既爱又恨。  那么,为什么那些赫赫有名的传奇黑帮大佬们,都穿得那么有范儿?  伯明翰上空的雾是剃刀党吐出的烟  在被BBC评选为“十年来最好黑帮剧”的英剧《浴血黑帮
解縉画象  解缙(1369一1415年),字大绅,号春雨,江西吉安府(今江西吉水)人,明代大臣,文学家,书法家。洪武二十一年中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与朝庭机要事务。解缙学高才大又好直言,被忌惮屡遭贬黜,后又以“无人臣礼”下狱。永乐十三年冬被埋入雪堆冻死,卒年四十七岁。  解缙文章雅劲奇古,诗豪宕丰赡,书法小楷精绝,行、草书皆佳,尤其擅长狂草,与徐渭、杨慎一起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主持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