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治疗对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便利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在该院确诊的6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采用抛硬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激素曲安奈德喷雾剂治疗,治疗组予以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比较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治疗有效率,治疗后3个月、6个月复发率。结果治疗前两组白细胞介素(IL-10)、白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治疗对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便利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在该院确诊的6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采用抛硬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激素曲安奈德喷雾剂治疗,治疗组予以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比较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治疗有效率,治疗后3个月、6个月复发率。结果治疗前两组白细胞介素(IL-10)、白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IL-10(7.26±1.17)ng/L、IL-4(5.61±1.12)ng/L、TNF-α(3.56±1.15)ng/L、IL-1β(7.63±1.57)ng/L显著降低,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7、3.191、3.205、3.019,P<0.05);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5);治疗组治疗后3、6个月后复发率16.66%显著低于对照组4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21,P<0.05)。结论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疗效好,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脑脉利颗粒对大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加隐动脉内膜损伤的方法建立大鼠ASO模型,通过检测大鼠下肢动脉血流情况、下肢动脉狭窄情况以及血清中TG、TC、LDL、HDL、TNF-α等指标,评价脑脉利颗粒改善大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结果脑脉利颗粒组可以恢复ASO大鼠下肢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P <0.01),改善血管狭窄,降低血清中TG、TC、LDL、TNF-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疫情世界范围内大流行的严峻局面,全社会接种疫苗构建完整的免疫屏障已经成为抗击疫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截至2021年11月初,全国各地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3亿剂次。近来全国多地已经陆续开始为3~11岁的儿童接种新冠疫苗。变应性鼻炎(AR)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呼吸道慢性炎症性病变,需要鼻喷或口服抗过敏药(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等)进行对症治疗,和/或进行变应原特异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是由特异性IgE介导的多种免疫细胞参与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过程中,多种细胞因子通过激活、调节免疫细胞,介导免疫细胞增殖分化,进而发挥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近年来发现脂质类物质可能充当前炎症介质,调节多种细胞炎症因子的分泌,如IL-4、IL-5、IL-10、IL-17、IL-33、干扰素等的释放,进而引起机体多种炎症性疾病及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
外周动脉疾病被认为是导致截肢的主要原因,血管内介入技术目前已经成为解决这类疾病的主要手段。下肢病变情况多较复杂,支架内再狭窄仍然是腔内治疗面临的棘手问题。药物涂层球囊通过靶向输送药物抑制内膜增生,在下肢股腘动脉、膝下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病变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因在血管腔内不留任何金属等置入物,改善了支架内再狭窄问题治疗的现状,但随之带来的一系列安全性问题也引发广泛关注。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脉颗粒治疗气虚血瘀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LEAO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60例LEAO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LEAOD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益气活血通脉颗粒。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中医证候积分、静息AB
介绍何常春教授针刀治疗过敏性鼻炎经验。何教授认为过敏性鼻炎与支配鼻粘膜的神经反应亢进有关,其主张中西医理论相结合,利用针刀松解局部神经卡压治疗本病,疗效显著。
目的探讨氟替卡松鼻喷剂在过敏性鼻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血浆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 (interleukin-4,IL-4)和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濮阳仁济医院收治的8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治疗中所采用的不同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实施酮替芬给药治疗,观察组给予氟替卡松鼻
变应性鼻炎(AR)为临床常见疾病,患者以鼻痒、阵发性喷嚏、多清涕、鼻阻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合并变应性结膜炎、变应性哮喘等多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目前临床治疗手段非常有限,以药物控制为主,但难以解决部分患者疗效不佳及停药后复发问题。免疫治疗是在探讨AR发病机制的基础上,力图阻断变态反应病理机制中的一个或多个有效环节,从而发挥治疗作用。免疫治疗是目前最具前景和最值得期待的研究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IT)属主动免疫疗法,能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变应性鼻结膜炎、哮喘的AIT新途径为淋巴结内免疫治疗和表皮内免疫治疗,但有效性及标准方案仍需进一步研究。低变应原性的重组变应原衍生物和具有免疫原性的肽段,联合新佐剂均是新的AIT研究方向。食物过敏口服免疫治疗具有一定疗效,但不良反应尤其是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被动免疫疗法应用于过敏领域的进展迅速,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