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历史是一门知识充实、内容繁杂的课程之一。其中的历史史实浩瀚如烟,概念、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影响等知识点错综复杂,纵横相交。对于中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受自身因素、教育政策因素等各方面的制约,造成了许多学生对历史学科认识不够、重视不够,对知识记忆既不到位、又不明确的现象。本文从造成学生“记不住”历史知识的原因、探讨学生如何有效记忆历史的方法两个方面进行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 历史知识 记忆历史 记忆方法
在初中教学中,学生脑海中尚存历史科目是一门“豆芽科”“副科”的想法,甚至在许多教师,乃至学校的教育观念中有此种落后的思想。但不可否认的是,历史课在中学课程体系中还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学历史仍然是一门初中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科学文化课程,也是初中生中考的一门必不可少的科目。因此,教师教好历史、学生学好历史、记住历史知识,任重而道远。在任重而道远的历程中,学生的记忆能力及教师如何让学生有效地记忆历史知识成为了此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根据心理学基础讲解,心理学家认为记忆是个体对其自身感知过的、思考过的、体验过的和行动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回忆和再认)。因此,人类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记忆是其根本能力,是知识的积累和发展的基础。同样,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不懈的记忆才能真正记住知识。
但在我身边的教学经历中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在上课期间向学生提出历史知识问题,例如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学生回答不明确、不全面,有的学生甚至不会。这说明学生没有记住知识。学生连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都不能掌握,教学工作如何进行、学生成绩如何提高呢?我在教学工作中经过反思,分析了造成学生“记不住”历史知识的原因,并且根据记忆规律和学生的记忆特点,总结出一些有效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的方法和技巧,采用了学生有效记忆历史的方法。
一、造成学生“记不住”历史知识的原因
(一)主觀原因
1.学习态度不端正
在初中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很关键,学生学习态度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记住历史、掌握历史、学好历史。
课堂上不学、下课后不看。在学生中,除了一些态度端正、自觉性很好、积极进取的学生之外,有许多学生认为历史是一门“豆芽科”“副科”,觉得历史微不足道,所以,不关心历史,不重视历史。在非常关键的四十分钟的课堂上不集中注意力、不认真听讲,造成了他们不明确学习的重难点、不清楚历史的思路,既然课堂上都没有专注于学习,课后的自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平时不用看,寄托于开卷。有的学生认为,历史属于文字学科,是死的知识,靠的是背诵,平时不需要认真地学,考试前背背就行,还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历史在中考时属于开卷考试,可以翻书参考,存在侥幸心理。因此,许多学生学习情绪就会消极,平时不用功,收到的效果已然明了。试问寄托于开卷的学生们:中考是政史合堂,一个半小时,一共十二本书,你翻得过来吗?
2.记忆方法运用不当
首先,学生在记忆历史时,大多采用的是“死记硬背”的记忆哲学。当然这种记忆方法虽然能够记住一些史实,但这种方法难度较大,死记硬背有可能暂时记住,但会很快遗忘,对学好历史起不到推进作用,所以死记硬背并不值得提倡。其次,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明确重难点,记忆历史时总是一处不少、一字不漏,这也明显加大了记忆难度。最后,学生自己不善于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和比较,不善于前后联系,更不善于中外联系,造成了对历史知识的断节及知识的混淆。
(二)客观原因
当前教育政策的变化、学校教学方针,以及教师教学观念等因素是造成学生记不住的原因之一。首先,从教育政策来看,当今为了优化课程体系,体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做出了许多改变。当然,这样的目的是非常正确的,但正是这样的变化造成了历史的边缘化,同样政治、物理、化学等学科受到影响。作为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渊源的主要学科,现在的中考历史居然只占50分值,而且是开卷。作为一个历史教师,我甚为不平。最后,由于受这样的政策影响,许多初级中学并不用专业的历史教师上历史课,有时可能会造成学生对历史史实的误导。
二、学生如何有效记忆历史知识
虽然造成学生记不住历史知识的因素有主观、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但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在学生自身。根据记忆规律和学生的记忆特点,在教学工作中,我总结出一些有效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的方法和技巧,与众分享。
(一)理解记忆法
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根据记忆规律可知:只有经过人脑的思想理解了的事物和知识才能被我们深刻地感知、记住,从而牢牢地占有、运用它。因此,理解记忆法是记得最牢、我最喜欢、也是我最提倡的一种记忆方法。这种记忆方法对教师的教学讲解水平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有极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如何用恰当讲解方法使更多的学生理解更多的知识,也就是面对不一样的学生要有不一样的教学方法,而且要把每个知识点的内涵讲得透彻,讲的通俗易懂。其次,对于学生而言,应该对知识点的内涵信息掌握、吃透、消化,而不易理解的地方应当及时请教同学或者向老师询问。这两点构成了理解记忆法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时候,要让他们在理解的同时顺便记忆,在记忆的同时深化理解,这不但有利于记住历史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走出死记硬背的误区。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这一课中,关于如何记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非常困难,而如果对这段意义的话加以理解分析,就非常简单了。首先,辛亥革命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次,辛亥革命的功绩:政治(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经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后,辛亥革命失败的地方:三个没有(没有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没有改变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那么如此一来,就非常明了了,学生只要能够理解这个组成部分,记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二)循序渐进、反复记忆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记忆任何历史知识,不过需要多花时间。首先,在课前预习时进行简略记忆,知道所学内容是什么就行。其次,课堂上跟随老师思路,抓住重点,攻克难点,边学边记忆,这一点尤为重要,只要很好地利用这四十分钟,课后就少花时间了。最后,课后要做到“温故而知新”,通过不断的练习、不断的复习、反复的记忆、循序渐进,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和深化的理解。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课中,关于这八个国家和签订《辛丑条约》的十一个国家的名称的记忆,就可以用这种方法。“英法美俄、德意日奥、比西荷”,这十一个国家,记一次有可能当时记住了,之后又会忘,所以,必须通過反复记忆、不断地记忆才会把这十一个国家的名称牢记于心。对于历史知识,学生记忆的时候,不要想一下子把所有的东西记住,而是要慢慢地、以少积多、循序渐进地记忆知识。学生第一次记住之后,下次看书的时候一定要把记过的知识重新看一遍,从而在脑海里加深对已记知识的印象。
(三)归纳整理、对比记忆法
学生如果善于归纳整理、善于对比,记忆知识就轻而易举了。这要求学生把性质相同或者相似的历史事件、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经过整理之后的知识就相对有条理性、逻辑性、系统性,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而且对学生记忆历史知识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八年级上册的学习,主要就是学习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也就是一些战争组成的历史。我们就可以把近代的战争一一罗列出来,进行归纳整理,理清线索。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局部抗日、全面抗日)。如此,就能帮助学生记住八年级上册的主要历史脉络,对于他们学习和记忆有非常大的帮助。
另外:关于《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记忆。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和概括,知道这两个条约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内容上大致相同:割地、赔款、开放口岸,但也有不同之处:签订的国家(中英、中日),割地(前者割占香港,后者割占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赔款(前者赔款2100万元,后者赔款白银二亿两),开放口岸(前者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后者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条约内容的最后一点也不同(前者是关税由两国协商,后者是允许日本开设工厂)。通过这样的对比和归纳,知识点简单明了,学生看得一清二楚,易于记忆。
(四)趣味记忆法
此种记忆方法,非常灵活多变,记忆知识成功率很高。只要有利于记忆历史知识,学生或者教师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历史的趣味性自编口诀、歌诀、顺口溜,因为只有自己编的东西才有利于自己记忆,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口诀、歌诀、顺口溜的编立,主要着重于将所要记忆的历史知识以大致整齐押韵的句子进行概括,形成近似口诀、歌诀、顺口溜的句子,如此,知识变得有趣、记忆变得容易。
例如:在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朝代的变更顺序的时候,就可以采取这样的记忆方法。中国自夏建立以来经历了几千年的朝代变更,朝代个数也非常多,因此,可以自编口诀记忆。“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朝两汉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像这样的歌诀,学生一看比较感兴趣,记起来也就容易了一些,至少大致的顺序不会弄错。
另外,七年级历史中关于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及名称,可以如此记忆:“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再到南。”名称、位置一举两得,记忆简单有效,如果在书上比较地图记起来就更简单有效了。
又如:《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我们也可以这样记忆:“南北的走向,广厦福宁上”,位置、名称也一举两得。
(五)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把需要记忆的而且枯燥单调的历史知识利用同音字、同音词等谐音组合到一起,将学习材料进行谐音处理,然后凭着自己记忆的特点创造出一种便于记忆历史知识的记忆方法。对于难记忆的历史知识利用谐音记忆,便于想象,能极大地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兴趣性,收到“寓快乐于记忆,在记忆中得快乐”的艺术效果。利用谐音记忆法记生涩枯燥的历史知识,往往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对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的出生年代、逝世年代的记忆,就可以用此方法记忆。马克思出生于1818年,死于1883年,我们可以这样记忆:“一爬一爬,一爬爬山”,并且可以理解为一爬一爬,爬到山顶就逝世了。这样一来,他的生卒年代就记得一清二楚了。
又如:在八年级上册“人民军队的建立”这一课中,关于南昌起义五位领导人的记忆。教材上的顺序是这样的: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这样的名字记起来很难,而且会说错。但我们可以这样记忆:留(刘伯承)荷(贺龙)叶(叶挺)煮(朱德)粥(周恩来),这是其一,还可以这样记忆:刘(刘伯承)爷(叶挺)煮(朱德)粥(周恩来)喝(贺龙),这是其二。这两种方法记忆这五位领导人的名字绰绰有余,既有趣又顺口,更重要的是记起来方便快捷、简单有效。
(六)联系记忆法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联系的,历史事件同样如此,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在学习中,将所学的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纵横相错地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但这种记忆方法对于学生的知识面的范围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有极高的要求。一般学生无法掌握,但对于优等生帮助很大。
例如:我们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关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时间,发生在1940年5月。我们回想学习过的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个枣宜会战,它也发生在1940年5月。这样中外联系起来就记住了两个事件的时间。而在枣宜会战中牺牲的著名将领叫张自忠,但历史上还有一个促成国共1949年谈判的张治中。这样只要记住了枣宜会战,就记住了张自忠、张治中和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相关信息。这样一来记忆效果非常明显,可谓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七)规律记忆法
历史的发展具有规律性,而我们学习历史知识同样具有其特殊的规律,只要我们学会总结其规律,对于记忆历史非常有用,最能体现规律的就是最难记的历史时间,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都向我反映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学习历史不是很难,记忆历史时间才是最难的。而这种规律记忆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用来记忆历史时间的,因为在渊源的历史长河中,历史史实的发生难免会存在相同的规律和巧合,利用这一点我们就很简单地记住历史时间了。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会学到“国父”——孙中山一生的主要革命活动,由于他的革命活动较多,历史时间很难记住,但我们会发现这些活动的时间都有一定规律。1905年创建中国同盟会,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1915年参加护国运动,1917年举行了护法战争。我们会发现发生的这些史实时间都是单数:1905、1911、1913、1915、1917。这样只要记住时间就好记住这些事件了。
又如:中国近代许多事件的时间都是单数:1911(辛亥革命)、1915(新文化运动)、1919(五四运动)、1921(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一大)、1923(中共三大)、1925(广州国民政府成立)、1927(“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南昌起义)、1931(九一八事变)、1935(华北事变、一二九运动)、1937(七七事变)、1945(抗日战争胜利结束)、1949(新中国成立)。这些事件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只要善于抓住,记忆起来就简单多了。不管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这样的规律,数不胜数,只要善于发现就能悟透其中的奥妙,从而帮助学生记住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简单有效的记忆方法。但这些记忆的方法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初步的知识而不知道如何有效记忆的基础上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学生不同,记忆方法可以不同,学生对方法的总结具有一定的特色,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另外,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努力,务必在新课改形势下,做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简单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1版.
[2]朱小琴.提高識记中学历史的一些方法[J].现代阅读,2012,7(7).
[3]吴慧梅.提高学生历史记忆能力的九种妙招[J].学法指导.
[4]马艳.浅谈历史学习中的“记不住”现象[J].教海探航,总第667期.
[5]汤晓飞.谈重大历史事件时间的巧记[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4,VOL24(2).
[6]丁杰.培养初中学生记忆能力,提升历史教育教学水平[J].读与写杂志,2010,1,VOL7(1).
[7]曾美莲,瞿晓梅.初中历史复习与能力培养[J].石油教育Sum.107No.42001.
关键词: 历史知识 记忆历史 记忆方法
在初中教学中,学生脑海中尚存历史科目是一门“豆芽科”“副科”的想法,甚至在许多教师,乃至学校的教育观念中有此种落后的思想。但不可否认的是,历史课在中学课程体系中还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学历史仍然是一门初中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科学文化课程,也是初中生中考的一门必不可少的科目。因此,教师教好历史、学生学好历史、记住历史知识,任重而道远。在任重而道远的历程中,学生的记忆能力及教师如何让学生有效地记忆历史知识成为了此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根据心理学基础讲解,心理学家认为记忆是个体对其自身感知过的、思考过的、体验过的和行动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回忆和再认)。因此,人类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记忆是其根本能力,是知识的积累和发展的基础。同样,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不懈的记忆才能真正记住知识。
但在我身边的教学经历中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在上课期间向学生提出历史知识问题,例如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学生回答不明确、不全面,有的学生甚至不会。这说明学生没有记住知识。学生连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都不能掌握,教学工作如何进行、学生成绩如何提高呢?我在教学工作中经过反思,分析了造成学生“记不住”历史知识的原因,并且根据记忆规律和学生的记忆特点,总结出一些有效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的方法和技巧,采用了学生有效记忆历史的方法。
一、造成学生“记不住”历史知识的原因
(一)主觀原因
1.学习态度不端正
在初中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很关键,学生学习态度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记住历史、掌握历史、学好历史。
课堂上不学、下课后不看。在学生中,除了一些态度端正、自觉性很好、积极进取的学生之外,有许多学生认为历史是一门“豆芽科”“副科”,觉得历史微不足道,所以,不关心历史,不重视历史。在非常关键的四十分钟的课堂上不集中注意力、不认真听讲,造成了他们不明确学习的重难点、不清楚历史的思路,既然课堂上都没有专注于学习,课后的自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平时不用看,寄托于开卷。有的学生认为,历史属于文字学科,是死的知识,靠的是背诵,平时不需要认真地学,考试前背背就行,还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历史在中考时属于开卷考试,可以翻书参考,存在侥幸心理。因此,许多学生学习情绪就会消极,平时不用功,收到的效果已然明了。试问寄托于开卷的学生们:中考是政史合堂,一个半小时,一共十二本书,你翻得过来吗?
2.记忆方法运用不当
首先,学生在记忆历史时,大多采用的是“死记硬背”的记忆哲学。当然这种记忆方法虽然能够记住一些史实,但这种方法难度较大,死记硬背有可能暂时记住,但会很快遗忘,对学好历史起不到推进作用,所以死记硬背并不值得提倡。其次,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明确重难点,记忆历史时总是一处不少、一字不漏,这也明显加大了记忆难度。最后,学生自己不善于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和比较,不善于前后联系,更不善于中外联系,造成了对历史知识的断节及知识的混淆。
(二)客观原因
当前教育政策的变化、学校教学方针,以及教师教学观念等因素是造成学生记不住的原因之一。首先,从教育政策来看,当今为了优化课程体系,体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做出了许多改变。当然,这样的目的是非常正确的,但正是这样的变化造成了历史的边缘化,同样政治、物理、化学等学科受到影响。作为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渊源的主要学科,现在的中考历史居然只占50分值,而且是开卷。作为一个历史教师,我甚为不平。最后,由于受这样的政策影响,许多初级中学并不用专业的历史教师上历史课,有时可能会造成学生对历史史实的误导。
二、学生如何有效记忆历史知识
虽然造成学生记不住历史知识的因素有主观、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但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在学生自身。根据记忆规律和学生的记忆特点,在教学工作中,我总结出一些有效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的方法和技巧,与众分享。
(一)理解记忆法
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根据记忆规律可知:只有经过人脑的思想理解了的事物和知识才能被我们深刻地感知、记住,从而牢牢地占有、运用它。因此,理解记忆法是记得最牢、我最喜欢、也是我最提倡的一种记忆方法。这种记忆方法对教师的教学讲解水平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有极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如何用恰当讲解方法使更多的学生理解更多的知识,也就是面对不一样的学生要有不一样的教学方法,而且要把每个知识点的内涵讲得透彻,讲的通俗易懂。其次,对于学生而言,应该对知识点的内涵信息掌握、吃透、消化,而不易理解的地方应当及时请教同学或者向老师询问。这两点构成了理解记忆法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时候,要让他们在理解的同时顺便记忆,在记忆的同时深化理解,这不但有利于记住历史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走出死记硬背的误区。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这一课中,关于如何记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非常困难,而如果对这段意义的话加以理解分析,就非常简单了。首先,辛亥革命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次,辛亥革命的功绩:政治(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经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后,辛亥革命失败的地方:三个没有(没有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没有改变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那么如此一来,就非常明了了,学生只要能够理解这个组成部分,记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二)循序渐进、反复记忆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记忆任何历史知识,不过需要多花时间。首先,在课前预习时进行简略记忆,知道所学内容是什么就行。其次,课堂上跟随老师思路,抓住重点,攻克难点,边学边记忆,这一点尤为重要,只要很好地利用这四十分钟,课后就少花时间了。最后,课后要做到“温故而知新”,通过不断的练习、不断的复习、反复的记忆、循序渐进,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和深化的理解。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课中,关于这八个国家和签订《辛丑条约》的十一个国家的名称的记忆,就可以用这种方法。“英法美俄、德意日奥、比西荷”,这十一个国家,记一次有可能当时记住了,之后又会忘,所以,必须通過反复记忆、不断地记忆才会把这十一个国家的名称牢记于心。对于历史知识,学生记忆的时候,不要想一下子把所有的东西记住,而是要慢慢地、以少积多、循序渐进地记忆知识。学生第一次记住之后,下次看书的时候一定要把记过的知识重新看一遍,从而在脑海里加深对已记知识的印象。
(三)归纳整理、对比记忆法
学生如果善于归纳整理、善于对比,记忆知识就轻而易举了。这要求学生把性质相同或者相似的历史事件、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经过整理之后的知识就相对有条理性、逻辑性、系统性,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而且对学生记忆历史知识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八年级上册的学习,主要就是学习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也就是一些战争组成的历史。我们就可以把近代的战争一一罗列出来,进行归纳整理,理清线索。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局部抗日、全面抗日)。如此,就能帮助学生记住八年级上册的主要历史脉络,对于他们学习和记忆有非常大的帮助。
另外:关于《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记忆。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和概括,知道这两个条约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内容上大致相同:割地、赔款、开放口岸,但也有不同之处:签订的国家(中英、中日),割地(前者割占香港,后者割占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赔款(前者赔款2100万元,后者赔款白银二亿两),开放口岸(前者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后者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条约内容的最后一点也不同(前者是关税由两国协商,后者是允许日本开设工厂)。通过这样的对比和归纳,知识点简单明了,学生看得一清二楚,易于记忆。
(四)趣味记忆法
此种记忆方法,非常灵活多变,记忆知识成功率很高。只要有利于记忆历史知识,学生或者教师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历史的趣味性自编口诀、歌诀、顺口溜,因为只有自己编的东西才有利于自己记忆,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口诀、歌诀、顺口溜的编立,主要着重于将所要记忆的历史知识以大致整齐押韵的句子进行概括,形成近似口诀、歌诀、顺口溜的句子,如此,知识变得有趣、记忆变得容易。
例如:在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朝代的变更顺序的时候,就可以采取这样的记忆方法。中国自夏建立以来经历了几千年的朝代变更,朝代个数也非常多,因此,可以自编口诀记忆。“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朝两汉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像这样的歌诀,学生一看比较感兴趣,记起来也就容易了一些,至少大致的顺序不会弄错。
另外,七年级历史中关于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及名称,可以如此记忆:“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再到南。”名称、位置一举两得,记忆简单有效,如果在书上比较地图记起来就更简单有效了。
又如:《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我们也可以这样记忆:“南北的走向,广厦福宁上”,位置、名称也一举两得。
(五)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把需要记忆的而且枯燥单调的历史知识利用同音字、同音词等谐音组合到一起,将学习材料进行谐音处理,然后凭着自己记忆的特点创造出一种便于记忆历史知识的记忆方法。对于难记忆的历史知识利用谐音记忆,便于想象,能极大地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兴趣性,收到“寓快乐于记忆,在记忆中得快乐”的艺术效果。利用谐音记忆法记生涩枯燥的历史知识,往往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对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的出生年代、逝世年代的记忆,就可以用此方法记忆。马克思出生于1818年,死于1883年,我们可以这样记忆:“一爬一爬,一爬爬山”,并且可以理解为一爬一爬,爬到山顶就逝世了。这样一来,他的生卒年代就记得一清二楚了。
又如:在八年级上册“人民军队的建立”这一课中,关于南昌起义五位领导人的记忆。教材上的顺序是这样的: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这样的名字记起来很难,而且会说错。但我们可以这样记忆:留(刘伯承)荷(贺龙)叶(叶挺)煮(朱德)粥(周恩来),这是其一,还可以这样记忆:刘(刘伯承)爷(叶挺)煮(朱德)粥(周恩来)喝(贺龙),这是其二。这两种方法记忆这五位领导人的名字绰绰有余,既有趣又顺口,更重要的是记起来方便快捷、简单有效。
(六)联系记忆法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联系的,历史事件同样如此,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在学习中,将所学的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纵横相错地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但这种记忆方法对于学生的知识面的范围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有极高的要求。一般学生无法掌握,但对于优等生帮助很大。
例如:我们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关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时间,发生在1940年5月。我们回想学习过的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个枣宜会战,它也发生在1940年5月。这样中外联系起来就记住了两个事件的时间。而在枣宜会战中牺牲的著名将领叫张自忠,但历史上还有一个促成国共1949年谈判的张治中。这样只要记住了枣宜会战,就记住了张自忠、张治中和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相关信息。这样一来记忆效果非常明显,可谓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七)规律记忆法
历史的发展具有规律性,而我们学习历史知识同样具有其特殊的规律,只要我们学会总结其规律,对于记忆历史非常有用,最能体现规律的就是最难记的历史时间,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都向我反映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学习历史不是很难,记忆历史时间才是最难的。而这种规律记忆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用来记忆历史时间的,因为在渊源的历史长河中,历史史实的发生难免会存在相同的规律和巧合,利用这一点我们就很简单地记住历史时间了。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会学到“国父”——孙中山一生的主要革命活动,由于他的革命活动较多,历史时间很难记住,但我们会发现这些活动的时间都有一定规律。1905年创建中国同盟会,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1915年参加护国运动,1917年举行了护法战争。我们会发现发生的这些史实时间都是单数:1905、1911、1913、1915、1917。这样只要记住时间就好记住这些事件了。
又如:中国近代许多事件的时间都是单数:1911(辛亥革命)、1915(新文化运动)、1919(五四运动)、1921(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一大)、1923(中共三大)、1925(广州国民政府成立)、1927(“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南昌起义)、1931(九一八事变)、1935(华北事变、一二九运动)、1937(七七事变)、1945(抗日战争胜利结束)、1949(新中国成立)。这些事件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只要善于抓住,记忆起来就简单多了。不管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这样的规律,数不胜数,只要善于发现就能悟透其中的奥妙,从而帮助学生记住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简单有效的记忆方法。但这些记忆的方法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初步的知识而不知道如何有效记忆的基础上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学生不同,记忆方法可以不同,学生对方法的总结具有一定的特色,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另外,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努力,务必在新课改形势下,做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简单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1版.
[2]朱小琴.提高識记中学历史的一些方法[J].现代阅读,2012,7(7).
[3]吴慧梅.提高学生历史记忆能力的九种妙招[J].学法指导.
[4]马艳.浅谈历史学习中的“记不住”现象[J].教海探航,总第667期.
[5]汤晓飞.谈重大历史事件时间的巧记[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4,VOL24(2).
[6]丁杰.培养初中学生记忆能力,提升历史教育教学水平[J].读与写杂志,2010,1,VOL7(1).
[7]曾美莲,瞿晓梅.初中历史复习与能力培养[J].石油教育Sum.107No.4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