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学,顾名思义就是中国文学、中华文学。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从《诗经》《尚书》到诸子百家争鸣;从《史记》《汉书》到唐诗宋词;从元曲元杂剧到明清小说,中国古典文学这几千年一路走来,多少文人墨客,多少思想家、政治家,都在这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朵朵的浪花。这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岂能是我们可以妄自菲薄的;这些千古传颂的美文佳句,又岂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能望其项背的。因此,我只能从沧海中撷取一朵浪花,细细品味,带着一颗谦卑的心来谈谈我的一点点感受。
虽然我也算读了不少唐诗宋词,也特别偏爱宋词,但是说到古典文学,最先出现在我脑海里的还是元代马致远所作的那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也许是他那精炼的文笔,让人过目不忘;也许是那悲秋的情怀让人共鸣;也许是那文字描绘出的那幅水墨画让人动容。这首小令只有五句,共二十八个字,而字字有讲究,字字有韵味。充满了诗情画意,既是一首隽永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出色的写意画,而且文笔洗练,以少胜多,形象生动,的确是“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开头三句全为写景的名词组成,成就了三组既可独立又互相联系的风景点,它们汇合在一起,景中寓情,在情调和色彩上很和谐。融成一幅萧瑟凄清的画面,生动地反映了天涯漂泊的旅人忧郁、凄凉和迟暮之情。让我读到“昏鸦、人家、瘦马”,不由感概系之,惆怅之情油然而生。夕阳西下,反而更增暮色苍茫之感。使人感到那个此时还依然风尘仆仆的旅人的内心的焦躁不安,在别人家人团聚的时候,他正在荒凉的古道上,迎着瑟瑟西风,骑着瘦马艰难地向前行。而“夕阳西下”,正面点明了时间,同时也是写景,也是借景生情夕阳的余晖映射在“枯藤老树昏鸦”上,虽然给萧瑟的画面抹上一层亮色,但并不改变这个画面的基调,反而更增暮色苍茫之感,更使人感到那个此时风尘仆仆的旅人的内心的焦躁不安,甚至使人情不自禁地发出“日之夕矣君何往”的感叹。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作者正面抒发自己的感慨。从前面的铺垫到满腹离愁喷薄而出,一泻千里。是使这句很有分量,使人有“千锤打锣,一锤定音”之感。
《天净沙秋思》这支小令反映的旅人伤感,情调虽然低沉,但整好反映了元代下层知识分子为生活而奔波的苦况和他们软弱的性格。他们渴望家人团聚和生活安定,但他们的这样的愿望被黑暗现实砸得粉碎,因而他们失望、痛苦,感到前途茫茫,身世飘零。
如果说唐诗是工笔画,辞藻优美华丽;宋词是水墨画,用词婉约清丽。那么我觉得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幅写意画,淡淡的,随意中带着严谨,字字简洁,却让人推敲,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古人爱写咏春和咏秋的诗句,极尽华丽之能势,但我认为总不如惜春和悲秋的词句来的更细腻,更出彩。那是一种“如今尝得愁滋味,欲说还休”的情怀呀,所以更能让人产生共鸣。
我国的古典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既有《论语》的严谨,又有《离骚》之忧思;既有“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的气概,又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的愁绪。无论是诸子百家之说,还是“大江东去,小桥流水”。这其中的丰富内涵值得我们一生去学习,去探究,去传承。
从《诗经》《尚书》到诸子百家争鸣;从《史记》《汉书》到唐诗宋词;从元曲元杂剧到明清小说,中国古典文学这几千年一路走来,多少文人墨客,多少思想家、政治家,都在这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朵朵的浪花。这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岂能是我们可以妄自菲薄的;这些千古传颂的美文佳句,又岂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能望其项背的。因此,我只能从沧海中撷取一朵浪花,细细品味,带着一颗谦卑的心来谈谈我的一点点感受。
虽然我也算读了不少唐诗宋词,也特别偏爱宋词,但是说到古典文学,最先出现在我脑海里的还是元代马致远所作的那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也许是他那精炼的文笔,让人过目不忘;也许是那悲秋的情怀让人共鸣;也许是那文字描绘出的那幅水墨画让人动容。这首小令只有五句,共二十八个字,而字字有讲究,字字有韵味。充满了诗情画意,既是一首隽永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出色的写意画,而且文笔洗练,以少胜多,形象生动,的确是“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开头三句全为写景的名词组成,成就了三组既可独立又互相联系的风景点,它们汇合在一起,景中寓情,在情调和色彩上很和谐。融成一幅萧瑟凄清的画面,生动地反映了天涯漂泊的旅人忧郁、凄凉和迟暮之情。让我读到“昏鸦、人家、瘦马”,不由感概系之,惆怅之情油然而生。夕阳西下,反而更增暮色苍茫之感。使人感到那个此时还依然风尘仆仆的旅人的内心的焦躁不安,在别人家人团聚的时候,他正在荒凉的古道上,迎着瑟瑟西风,骑着瘦马艰难地向前行。而“夕阳西下”,正面点明了时间,同时也是写景,也是借景生情夕阳的余晖映射在“枯藤老树昏鸦”上,虽然给萧瑟的画面抹上一层亮色,但并不改变这个画面的基调,反而更增暮色苍茫之感,更使人感到那个此时风尘仆仆的旅人的内心的焦躁不安,甚至使人情不自禁地发出“日之夕矣君何往”的感叹。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作者正面抒发自己的感慨。从前面的铺垫到满腹离愁喷薄而出,一泻千里。是使这句很有分量,使人有“千锤打锣,一锤定音”之感。
《天净沙秋思》这支小令反映的旅人伤感,情调虽然低沉,但整好反映了元代下层知识分子为生活而奔波的苦况和他们软弱的性格。他们渴望家人团聚和生活安定,但他们的这样的愿望被黑暗现实砸得粉碎,因而他们失望、痛苦,感到前途茫茫,身世飘零。
如果说唐诗是工笔画,辞藻优美华丽;宋词是水墨画,用词婉约清丽。那么我觉得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幅写意画,淡淡的,随意中带着严谨,字字简洁,却让人推敲,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古人爱写咏春和咏秋的诗句,极尽华丽之能势,但我认为总不如惜春和悲秋的词句来的更细腻,更出彩。那是一种“如今尝得愁滋味,欲说还休”的情怀呀,所以更能让人产生共鸣。
我国的古典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既有《论语》的严谨,又有《离骚》之忧思;既有“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的气概,又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的愁绪。无论是诸子百家之说,还是“大江东去,小桥流水”。这其中的丰富内涵值得我们一生去学习,去探究,去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