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浩然诗的生态美学意蕴

来源 :戏剧之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9802110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其诗歌继承了谢灵运诗的清新和陶渊明诗的平淡,把“自然”发展成为诗歌的至境,以闲适的态度主导诗歌创作,情景交融。在他的诗歌中,自然山水已经不仅仅是纯粹的审美对象,而是诗人生命中的另一个主体。从生态美学的视角来看,孟浩然的诗歌体现了大的生态系统下,自然万物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诗人自身回归自然的诗意栖居方式。返归自然,寻求人生的平和安定,是孟浩然诗歌所给予的生活启示,也为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之下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很多初中学生步入高中之后,在物理这门课程的学习中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这是因为高中物理相较于初中物理,不仅知识点n涵盖的范围广,包括光、电、热、力等,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
《闲情赋》中的美人形象在继承前代《定情赋》和《静情赋》的基础上,更加丰满立体,而且对其进行塑造的方式更加多样.美人形象象征着圣明君主和有德之人,体现出陶渊明的政治理
《乐理》课程是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是音乐理论科目中第一门系统讲授音乐理论知识的课程,也是和声、曲式等课程的基础。乐理是学习音乐的基础。《乐理》课程同样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它为学生学习钢琴、声乐、舞蹈等课程奠定基础。本文主要阐述学前教育专业《乐理》课程的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课程及教法设计、课程特色与创新之处、课程展望与持续建设等。
在文学欣赏中,审美距离是观众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随着观众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和理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鉴赏中的审美距离问题,以现代美
《霍小玉传》作为唐传奇的经典之作,历来褒贬不一。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其“复仇”式的结局,有说是画龙点睛之笔,让霍小玉的形象更生动饱满;也有说根本是画蛇添足,削弱了作品的审美性和艺术性。笔者认为,就这整部唐传奇而言,小玉的“复仇”赋予了《霍小玉传》反传统性的特点,将它从传统的才子佳人型爱情悲剧的模式中解放了出来,让小玉成为了一个具有反抗特质的“至善论”的追求者,展现了一个“至情”之人的“痴”和偏执,她并不是想得到某种胜利“复仇”的快感,只是想以此来证明自己不愿妥协,证明自己的爱无论如何也不会改变,隐隐中透露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弊端正在不断凸显出来,凯里学院始终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基于“互联网+”的思维,切实注重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和优化.因此,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孤愤之书”,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其中的《晚霞》颇具中国古代文学特色,极具艺术魅力。《春琴抄》作为谷崎润一郎的代表作,带有日本文学的显著特征。这两部作品都有“容貌被毁”等相似内容,但是在人物形象塑造、小说主题表达上,两者却有不同的特色。
科技的发展对于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也影响着不同行业的发展。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纵观我国高校的钢琴教学,小课教学模式一直处于主流地位,从一对一教学,到十几人在小教室一起学习,我国的钢琴教育一直处于“师傅带徒弟”的阶段。但是随着钢琴受众的日渐扩大,传统的教学模式出现了资源聚集不易扩散等问题,显露出了发展的瓶颈,而翻转课堂的出现,引起了各大高校钢琴教育者们的注意和认可。
智慧课堂教学是将传统课堂与现代化网络进行有效融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针对《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现n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旅游学概论》课程主要从课程的
伴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和深化,不同种类、不同类型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映入到教师和学生的眼帘,其中情境教学方法受到广n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