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中南部沿海不同强对流天气闪电活动特征分析

来源 :气象与环境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qid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VLF/LF闪电定位、新一代天气雷达和厦门双偏振雷达等资料,分析了福建中南部沿海地区3次不同强对流天气过程中(超级单体、普通降雹和短时强降水)闪电活动的时空特征.结果 表明,雹暴单体生消过程中,闪电频数与各反射率因子体积随时间变化趋势相对一致,且与雷达强回波(>45 dBZ)体积随时间变化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在两次降雹过程中二者相关系数综合高达0.89,而在短时强降水过程中二者的相关系数最低,仅为0.64.相较于强对流云系降雹阶段,闪电2σ跃增信号在超级单体和普通降雹过程的发展阶段均提前出现,提前量分别为15 min和40 min,且与反射率因子大于50 dBZ的强回波体积抬升高度突破-10℃温度层的时刻相一致,短时强降水过程中未出现该跃增信号.在强对流云系成熟期且强回波中心发展较高时,闪电回波体积VPF值相对较小,更容易产生闪电活动.文中短时强降水过程中地闪活动多发,超级单体过程中则云闪占主导地位,普通降雹过程中正地闪比例相对最高,达62%.
其他文献
针对配电网拓扑关系不准确或更新不及时而影响配电网运行、管理及故障研判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电压波动特征聚类的配电网拓扑结构自动识别方法.首先,通过配电智能终端采集配电网中邻近台变三相电压和用户电压,定义并计算各电压的多维波动特征参数,精细刻画电压序列的全局波动特性和局部波动特性;然后,利用t-SNE算法对多维波动特征进行降维;最后,基于降维后的电压波动特征,采用改进的K-means聚类算法对台变和用户进行聚类,获得配电网正确的户变关系和用户相别关系.算例结果表明,与仅利用电压波动全局特征的传统拓扑识别方法比
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安徽电网地面微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及其3DVAR资料同化系统,对2020年6月15日安徽地区一次强对流降水过程进行同化模拟,分别设计了由闪电、地面和探空资料组成的同化对比试验,分析了闪电资料同化对模式初值及24 h累积降水预报的改进能力.结果 表明:单独同化闪电资料对模式初始场的相对湿度及24 h降水模拟有一定程度的改进,但改进效果不如同化地面和探空资料的明显;在地面探空资料同化的基础上增加闪电资料同化,能进一步改善模式的初始场,使其更加接近再分析场,并在逐6h积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卫星产品、雷达回波等资料,从天气学和卫星、雷达气象学等角度对比分析了2012年9月上旬发生在河南的两次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 表明,这两次大暴雨过程均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和中纬度低槽相互作用的大尺度天气背景下,高空槽、中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冷空气南下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槽前和副高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和低空急流为大暴雨的产生输送了充足的水汽.地面温湿条件和对流不稳定条件的差异,造成了大暴雨中心和雨强的不同,高低空影响系统的走向和配置决定了雨带的分布.卫星云图产品显示,强降水产生在MCS快速